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镌功(鐫功)
谓刻石记功。 唐 韩愈 《石鼓歌》:“鐫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拜谒忠灵》:“听子规啼,流水泣,高山怨,同心未遂鐫功愿。”
《漢語大詞典》:汉刻(漢刻)
汉 代刻石。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 汉 刻希逢,良可宝贵。”
分類:刻石
《漢語大詞典》:刊山
(1).砍伐山上树木。梁书·张缅传:“将人怨而神怒,故飞川而荡谷;推冥理以归諐,遂刊山而赭木。”
(2).摩崖刻石。隋书·徐则传:“太傅 徐陵 为之刊山立颂。”
《國語辭典》:廓填  拼音:kuò tián
描摹书法的一种方法。将字的笔画钩出轮廓,使其笔画虚心,称为「双钩」;再用墨填实,称为「廓填」。
《漢語大詞典》:亚驼(亞駞)
亦作“ 亚驼 ”。 神名。 宋 代出现《诅楚文》刻石三起,其文皆为 秦 王告求大神制克 楚 兵。唯大神名称,三刻石各异,其一为 亚駞 。 亚駞 ,即礼记·祀器中所言 恶池 (今之 滹沱河 ),盖以水名为神名。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三:“秦王向 巫咸 大神、 大沉厥湫 及 亚驼 ( 滹沱 )之神诅咒 楚王 ,刻石沉埋之。”参阅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与《诅楚文》
《漢語大詞典》:秦石
谓 秦 代刻石。宋史·文苑传六·陈师道:“﹝ 师道 ﹞尝铭 黄楼 , 曾子固 谓如 秦 石。”
分類:刻石
《國語辭典》:魏碑  拼音:wèi bēi
元魏时代碑刻的统称。书法大都结构严整,笔力强劲,其中以北魏水准最高,为后世书法典范之一。
《漢語大詞典》:封勒
封禅刻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封勒帝勣,对越天休。”宋书·周朗传:“候振饮之罢,俟封勒之毕。”
分類:封禅刻石
《漢語大詞典》:刊立
刻石立碑。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乞依二公前例,赐许刊立。”
分類:刻石立碑
《漢語大詞典》:琅邪台(琅邪臺)
亦作“ 琅琊臺 ”。
(1).台名。 越王 勾践 观台,在 琅邪 故城东南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徙黔首三万户 琅邪臺 下。” 张守节 正义:“《括地志》云:‘ 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七十里有 琅邪臺 , 越王 句践 观臺也。臺西北十里有 琅邪 故城。’吴越春秋云:‘ 越王 句践 二十五年,徙都 琅邪 ,立观臺以望 东海 ……’即 句践 起臺处。”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著作八公山》诗:“东限 琅邪臺 ,西距 孟诸 陆。”
(2).台名。在 山东 琅玡山 上。 秦始皇 筑层台刻石纪功处。现原台已废圮,遗址如小山丘,地临黄海,气象恢宏。史记·秦始皇本纪:“作 琅邪臺 ,立石刻,颂 秦 德。”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琅邪山 在 密州 诸城县 东南百四十里。 始皇 立层臺於山上,谓之 琅邪臺 ,孤立众山之上。” 唐 李白 《古风》之三:“ 秦王 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铭功 会稽岭 ,骋望 琅琊臺 。”
(3).指 秦 “琅邪台刻石”。 费砚 《抚印宗派绝句》之三:“ 完白山人 书 秦 碑,刓印直是 琅琊臺 。”
《国语辞典》:秦刻石  拼音:qín kè shí
秦国的刻石文字,字体近于籀篆。如〈峄山碑〉、〈琅邪台刻石〉、〈石鼓文〉等。参见「石鼓文」条。
《漢語大詞典》:升元帖(昇元帖)
法帖名。 南唐后主 李煜 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 昇元 二年三月 建业 文房模勒上石”字样,故称。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图书碑帖》:“ 江 南 后主 ,尝詔 徐鉉 以所藏古今法帖入之石,名‘昇元帖’。此刻在 淳化 之前,当为法帖之祖也。”参阅 清 孙承泽 《闲者轩帖考》
《漢語大詞典》:表勒
谓刻石记载。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明年甘露復降殿前树,从事 冯巡 、主簿 华操 等,相与褒树,表勒棠政。”
《国语辞典》:鲁孝王刻石(鲁孝王刻石)  拼音:lǔ xiào wáng kē shí
金代诏修孔子庙时于鲁灵光殿发现的刻石。刻于西汉宣帝五凤二年(西元前56)时,文仅三行十三字,以古隶刻成,结体自然而富变化,多用圆笔,横画收尾波磔不甚明显。碑文「年」字末笔竖画特长,在严整中含有奔放的意味。
《国语辞典》:燕然山铭(燕然山铭)  拼音:yān rán shān míng
东汉窦宪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使班固作铭文。也称为「封燕然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