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5,分62页显示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1 62 下一页
差别妄想
分别依缘
别解文义
善分别言音通
观一切法离分别
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分别诸法句三昧
分别诸法三昧
颜真卿(字 清臣 世称 鲁公、颜鲁公 号 应方 鲁郡公、鲁国公 文忠 行第 十三 )
别傪
释小寿(别称 小寿以别之 )
黄庭坚(世称 黄山谷、黄九、金华仙伯、在家僧 号 山谷、涪皤、涪翁、山谷道人 行第 九 文节 字 鲁直 )
孔平仲(字 义甫、毅父 )
佛类词典(续上)
不受别请差别妄想
分别依缘
别解文义
善分别言音通
观一切法离分别
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分别诸法句三昧
分别诸法三昧
其它辞典
傅干(字 彦林 别成 )颜真卿(字 清臣 世称 鲁公、颜鲁公 号 应方 鲁郡公、鲁国公 文忠 行第 十三 )
别傪
释小寿(别称 小寿以别之 )
黄庭坚(世称 黄山谷、黄九、金华仙伯、在家僧 号 山谷、涪皤、涪翁、山谷道人 行第 九 文节 字 鲁直 )
孔平仲(字 义甫、毅父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北地灵州人,字彦林。傅燮子。灵帝中平四年,燮守汉阳,王国、韩遂起兵围攻。干年十三,谓其父曰:“国家昏乱,大人不容于朝。”且“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不若徐至乡里,见有道而辅之。”燮不听,遂战殁。干后位至扶风太守。全后汉文·卷八十一
干字彦林,(魏志·武纪》注引《九州春秋作「彦材」)小字别成,燮子,官扶风太守,终丞相仓曹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唐琅邪临沂人,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颜师古五世从孙。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员外郎。为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以直不容,屡贬官。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谥文忠。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有集及《韵海镜源》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陕西长安)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八载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兴元元年(784)为李希烈所害,谥文忠。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宋留元刚有《颜鲁公年谱》。工诗善文,又为杰出书法家,著述甚富,多佚。今传《颜鲁公集》15卷,为留元刚所辑。《全唐诗》存诗1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1首,断句2。唐诗汇评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词秀逸科,调醴泉尉,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杨国忠恶之,出为平原大守。起兵抗安史叛军,诏拜户部侍郎。肃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至德二载(757)为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军国事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出为冯翊太守,累贬至蓬州长史。代宗立,除尚书左丞,寻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国公。与元载不合,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德宗立,改大子少师。时李希烈叛,受命往劝谕,被拘,不屈被害。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世称“颜体”。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又《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各十卷,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全唐诗补逸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仕玄、肃、代诸朝,封鲁国公。李希烈陷汝州,卢杞奏遣真卿往谕,拘胁累岁,不屈而死。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员外郎。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加户部侍郎。肃宗幸灵武。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代宗朝封鲁郡公。为刑部尚书。加改太子太师。卢恶之。奏使谕李希烈。希烈胁之。不屈。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赠司徒。谥曰文忠。
作品评论
《唐诗品》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朝邑人。安禄山叛,尚衡举义兵讨叛,傪被署为牙将。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小寿禅师。不知何许人谁氏子也。以同时有永明寿。故称小寿以别之。二寿。皆天台韶国师真子。师闻堕薪而悟。作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国师颔之。及开法。衲子争师尊之。天禧中。御史中丞王公随。出镇钱塘。往候师至湖上。去驺从。独步登寝室。师方负暄毳衣自若。忽见之问曰。官人何姓。王公曰。名随姓王。即拜之。师推蒲团藉地坐。语笑终日而去。门人让之曰。彼王臣来。奈何不为礼。此一众所系。非细事也。师唯唯。他日王公复至。众横撞大钟。倾寺出迎。而师前趋立于松下。王公望见。出舆握其手曰。何不如前日相见。而遽为此礼数耶。师顾左右。且行且言曰。中丞即得。奈知事嗔何。其天资粹美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5—1105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涪翁、山谷道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调叶县尉。神宗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才能为文彦博所重。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哲宗立,累进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鄂州。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等安置。徽宗即位,起知太平州,复谪宜州。工诗词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论诗推崇杜甫,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开创江西诗派。擅长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有《豫章黄先生文集》等。全宋诗
黄庭坚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书》所收《山谷诗注》为底本。校以宋绍定刊《山谷诗注》(简称宋本;残存三卷,藏北京图书馆),元刻《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简称元本;残存内集十六卷,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简称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诗注》(简称影元本),明嘉靖间蒋芝刊《黄诗内篇》十四卷(简称蒋刻本)、明版《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简称明大全本;此书与蒋刻本并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山谷集》(简称山谷集)、清光绪间陈三立覆宋刻本(简称陈刻本)。并参校乾隆间翁方纲校树经堂本(简称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语称翁校)。《内集》《外集》的编年说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别集》等的系年,底本多疏漏,据《四库全书·山谷集》所附黄𧦬《山谷年谱》拾补,分别系于诗题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语、手迹、石刻及版本文字异同的注释文字,酌予保留。《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骚体诗及偈、赞、颂(其中多为六言或七言诗)等,参校明弘治叶天爵刻、嘉靖乔迁重修本(简称明本),编为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从他书中辑得的集外诗和断句,编为第四十九卷。词学图录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江西诗派宗主。宋宋四大书家之一。有《豫章集》、《山谷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时为校书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贬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别驾,处世泊然不以迂谪为意。其诗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调独特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为江西诗派开山祖师。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家。有《山谷集》《豫章黄先生词》等。元祐年间(1086—1094),多次游览黄鹤楼及南楼,曾作《鄂州南楼书事》四首等。其中“江东湖北行画图,鄂州南楼天下无”为黄鹄山南楼自宋以来见称于世的名句。黄鹤楼古碑廊现存诸可权集黄庭坚墨迹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联语碑”。全宋文·卷二二七八
黄庭坚(一○四五——一一○五),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庶次子。英宗治平四年举进士第,调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改知吉州太和县,六年调监德州德平镇。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擢起居舍人、秘书丞等。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二年,新党谓其修《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召还,旋又以文字罪除名,羁管宜州。崇宁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庭坚工诗,主学杜甫,开创江西诗派。善草书、行书,列宋四大家。著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外集》、《别集》、《遗文》、《山谷老人刀笔》、《山谷琴趣外篇》等。事迹见黄㽦《山谷年谱》、《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义甫,一作毅父。孔武仲弟。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又应制科。以吕公著荐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哲宗绍圣中,言者谓其元祐时附会当路,讥毁先烈,贬知衡州。元符二年,提举劾其违常平法,责惠州别驾,安置英州。徽宗立,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党论再起,罢,主管兖州景灵宫卒。长于史学,工文词,与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孔氏谈苑》、《续世说》、《良世事證》、《释稗》、《诗戏》、《朝散集》(编入《清江三孔集》)。全宋诗
孔平仲,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神宗熙宁中为密州教授(本集《常山四诗》序)。元丰二年(一○七九)为都水监勾当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试学士院。二年擢秘书丞、集贤校理。三年为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后迁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南路刑狱(同上书卷三八○、四○七、四○九、四八三)。绍圣中坐元祐时附会当路,削校理,知衡州。又以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钱,责惠州别驾,英州安置。徽宗立,复朝散大夫,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崇宁元年(一一○二),以元祐党籍落职,管勾兖州景灵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四○作太极观),卒。平仲与兄文仲、武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续世说》、《孔氏谈苑》、《珩璜新论》、《释稗》等。诗文集已散佚,南宋王𨗨收辑为二十一卷,其中诗九卷,刊入《清江三孔集》;民国初年胡思敬校编为《朝散集》,刊入《豫章丛书》。《宋史》卷三四四有传。孔平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校以《豫章丛书·朝散集》(简称豫章本)、明钞残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简称明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宋诗钞》(简称诗钞)。另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二七二
孔平仲,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武仲弟。治平二年举进士,又应制科,为秘书丞、集贤校理。文仲卒,归葬南康,诏以为江东转运判官护葬事。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绍圣中,言者诋其元祐时附会当路,削校理,知衡州。提举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徙韶州,又责为惠州别驾、安置英州。徽宗立,复朝散大夫,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出提举永兴路刑狱,帅鄜延、环庆。党论再起,罢,主管兖州景灵宫,卒。长史学,工文词,著《续世说》十二卷、《孔子杂说》一卷、《释裨》一卷及《珩璜新论》、《良史事證》等。《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传》有附传。
不受别请
【三藏法数】
谓阿难事佛二十馀年,虽多闻第一,出诸弟子之上,动必随众,未尝受别施主之请,背众而食也。
谓阿难事佛二十馀年,虽多闻第一,出诸弟子之上,动必随众,未尝受别施主之请,背众而食也。
差别妄想
【三藏法数】
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是名差别妄想。(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也;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也;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意识缘过去所见之境,皆不可见,亦无表对也。)
谓妄计色等有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可对之色,有不可见无对之色,是名差别妄想。(可见可对色者,即青黄等色,眼可见,亦可对也;不可见可对色者,即声香味触四者,虽不可见,而有对于耳鼻舌身也;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意识缘过去所见之境,皆不可见,亦无表对也。)
分别依缘
【三藏法数】
分别者,即第六识也。此识能分别善恶,有漏、无漏,色心诸法。以眼等五根虽能取境,然皆依此识而有分别也。是知五根境之好恶由分别而生,第七识之染净由分别而知,第八识之相分由分别而显,故分别依为眼等八种识之缘也。
分别者,即第六识也。此识能分别善恶,有漏、无漏,色心诸法。以眼等五根虽能取境,然皆依此识而有分别也。是知五根境之好恶由分别而生,第七识之染净由分别而知,第八识之相分由分别而显,故分别依为眼等八种识之缘也。
别解文义
【三藏法数】
别解文义者,谓既总释经题,则当别解经文,使妙义之不壅也。此经文富义博,一文一句,包含法界,科释难尽。略而言之,大科三分。盖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说微言,先显因由。故此经从世主妙严品为序分。因缘既彰,当机受法,故此经从如来现相品至入法界品为正宗分。正宗既陈,务于流通,复令末叶传芳,法灯永耀。故此经从入法界品内,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已下,为流通分。故祖师作疏述钞,尝释其义焉。(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别解文义者,谓既总释经题,则当别解经文,使妙义之不壅也。此经文富义博,一文一句,包含法界,科释难尽。略而言之,大科三分。盖圣人设教,必有其渐。将说微言,先显因由。故此经从世主妙严品为序分。因缘既彰,当机受法,故此经从如来现相品至入法界品为正宗分。正宗既陈,务于流通,复令末叶传芳,法灯永耀。故此经从入法界品内,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已下,为流通分。故祖师作疏述钞,尝释其义焉。(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善分别言音通
【三藏法数】
谓一切言辞,若美不美,若近若远,悉能明了,是名善分别言音通。
谓一切言辞,若美不美,若近若远,悉能明了,是名善分别言音通。
观一切法离分别
【三藏法数】
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了知即空,离诸虚妄分别取著之相,是名观一切法离分别。
谓此菩萨,观一切诸法,了知即空,离诸虚妄分别取著之相,是名观一切法离分别。
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三藏法数】
谓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故名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谓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故名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分别诸法句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分别一切诸法语言文句,为众生演说,词无滞碍,是名分别诸法句三昧。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分别一切诸法语言文句,为众生演说,词无滞碍,是名分别诸法句三昧。
分别诸法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分别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相,是名分别诸法三昧,(有漏者,谓因烦恼惑业,漏落三界生死也。有为者,世间法也。无为者,出世间法也。)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分别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相,是名分别诸法三昧,(有漏者,谓因烦恼惑业,漏落三界生死也。有为者,世间法也。无为者,出世间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