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4,分62页显示 上一页 43 44 45 46 47 49 50 51 52 下一页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心无差别
火𤙖轨别录
分别
分别记
分别答
分别经
分别识
分别变
分别智
分别起
分别事识
分别说三
分别说部
佛类词典(续上)
大乘别途五逆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心无差别
火𤙖轨别录
分别
分别记
分别答
分别经
分别识
分别变
分别智
分别起
分别事识
分别说三
分别说部
大乘别途五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萨遮尼犍子所说经四曰:「有五种罪名为根本。何等为五?一者破坏塔寺焚烧经像,或取佛物法僧物,若教人作见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毁呰留难隐敝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门信心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系闭牢狱枷锁打缚,策役驱使责诸发调,或脱袈裟逼令还俗,或断其命,是为第三根本重罪。于五逆中若作一业是为第四根本重罪。谤无一切善恶业报,长夜常行十不善业,不畏后世,自作教人坚住不舍,是为第五根本重罪。」小乘之五逆,与此中第四一逆相当。
(名数)大萨遮尼犍子所说经四曰:「有五种罪名为根本。何等为五?一者破坏塔寺焚烧经像,或取佛物法僧物,若教人作见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毁呰留难隐敝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门信心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系闭牢狱枷锁打缚,策役驱使责诸发调,或脱袈裟逼令还俗,或断其命,是为第三根本重罪。于五逆中若作一业是为第四根本重罪。谤无一切善恶业报,长夜常行十不善业,不畏后世,自作教人坚住不舍,是为第五根本重罪。」小乘之五逆,与此中第四一逆相当。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参见:三界唯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术语)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参见:三界唯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界唯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心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参见:三无差别)
【三藏法数】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参见:三无差别)
【三藏法数】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火𤙖轨别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失译人名。
(书名)一卷。失译人名。
分别
【佛学大辞典】
(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毗婆阇(Vibha%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
【佛学常见辞汇】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毗婆阇(Vibha%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
【佛学常见辞汇】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分别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记之一。
(术语)四种记之一。
分别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答之一。
【三藏法数】
谓分别果报而答也。如梵志问佛云:人作身口意业,受何果报?佛答言:若作苦业,即受苦报;若作乐业,即受乐报;若作不苦不乐业,即受不苦不乐报,是名分别答。(梵语梵志,华言净裔。)
(术语)四答之一。
【三藏法数】
谓分别果报而答也。如梵志问佛云:人作身口意业,受何果报?佛答言:若作苦业,即受苦报;若作乐业,即受乐报;若作不苦不乐业,即受不苦不乐报,是名分别答。(梵语梵志,华言净裔。)
分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受戒得福或反之而堕者,事佛有三辈不同,及支那国非法者多事等。【又】阿难分别经之略名。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受戒得福或反之而堕者,事佛有三辈不同,及支那国非法者多事等。【又】阿难分别经之略名。
分别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第六意识也。大藏法数曰:「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又曰:「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
【佛学常见辞汇】
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
【三藏法数】
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藏法数】
分别识者,谓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梵语末那,华言意,谓能分别思量也。)
(术语)第六意识也。大藏法数曰:「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又曰:「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
【佛学常见辞汇】
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
【三藏法数】
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藏法数】
分别识者,谓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梵语末那,华言意,谓能分别思量也。)
分别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识所变之境,有因缘变分别变二种。(参见:二变)
(术语)心识所变之境,有因缘变分别变二种。(参见:二变)
分别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分别有为事相之智也,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为虚妄之计度。离此虚妄之计度与真理冥符,是曰无分别智,即佛之根本实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
(术语)分别有为事相之智也,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为虚妄之计度。离此虚妄之计度与真理冥符,是曰无分别智,即佛之根本实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
分别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惑,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一切之凡夫,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与身俱生自然而起之诸惑,谓之俱生起。由邪师邪教邪思惟三缘而起之诸惑,谓之分别起。分别起易断,故于最初顿断之,即见惑是也,俱生起难断,故至后渐断之,即思惑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术语)一切之惑,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一切之凡夫,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与身俱生自然而起之诸惑,谓之俱生起。由邪师邪教邪思惟三缘而起之诸惑,谓之分别起。分别起易断,故于最初顿断之,即见惑是也,俱生起难断,故至后渐断之,即思惑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分别事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楞伽经所说三识之一。八识中除阿赖耶识,为其他末那等七识之总称,以对种种之境,而起虚妄分别故也,对真识则云事识。楞伽经一曰:「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起信论曰:「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同义记中末曰:「又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相故,彼说为分别事识也。」又第八识十八名之第十五名也。以第八阿赖耶识为生一切分别事识之根本故也。唯识了义灯四本曰:「十五名识,无相论云:分别事识也。」
(术语)楞伽经所说三识之一。八识中除阿赖耶识,为其他末那等七识之总称,以对种种之境,而起虚妄分别故也,对真识则云事识。楞伽经一曰:「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起信论曰:「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同义记中末曰:「又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相故,彼说为分别事识也。」又第八识十八名之第十五名也。以第八阿赖耶识为生一切分别事识之根本故也。唯识了义灯四本曰:「十五名识,无相论云:分别事识也。」
分别说三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为钝根之人降一乘教,而分别为三乘,使各自适于根机而说也。
(杂语)为钝根之人降一乘教,而分别为三乘,使各自适于根机而说也。
分别说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Vibhajyava%dinah!,部计名。此部所说有是有非,须能分别简择,故名分别说部。是非小乘二十部等之部计,乃论者假定之名也。俱舍光记二十曰:「说非尽理,半是半非,更须分别,故名分别说部,梵云毗婆阇缚地。毗婆阇名分别,缚地名部,旧云毗婆阇婆提者讹也。」
(流派)Vibhajyava%dinah!,部计名。此部所说有是有非,须能分别简择,故名分别说部。是非小乘二十部等之部计,乃论者假定之名也。俱舍光记二十曰:「说非尽理,半是半非,更须分别,故名分别说部,梵云毗婆阇缚地。毗婆阇名分别,缚地名部,旧云毗婆阇婆提者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