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1,分62页显示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8 49 50 51 下一页
家姊
家夫人
八种别解脱戒
八识体别
摩多通别
别解四类
入无分别法门经
了别境识
三分别
三性分别
三无差别
五别境
圆觉经五性差别
分类词汇(续上)
家公家姊
家夫人
佛类词典
二十五坛别尊法八种别解脱戒
八识体别
摩多通别
别解四类
入无分别法门经
了别境识
三分别
三性分别
三无差别
五别境
圆觉经五性差别
二十五坛别尊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为破二十五有各别供养,二十五尊之护摩法也。
(修法)为破二十五有各别供养,二十五尊之护摩法也。
八种别解脱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种之别解脱也。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正学戒、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优婆塞戒、七优婆夷戒、八近住戒。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佛学次第统编】
谓八种别解脱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学戒 四、沙弥戒
五、沙弥尼戒 六、优婆塞戒 七、优婆夷戒 八、近住戒
(名数)八种之别解脱也。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正学戒、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优婆塞戒、七优婆夷戒、八近住戒。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佛学次第统编】
谓八种别解脱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学戒 四、沙弥戒
五、沙弥尼戒 六、优婆塞戒 七、优婆夷戒 八、近住戒
八识体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八识体一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各各有别也。此为唯识宗之正义。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术语)对八识体一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各各有别也。此为唯识宗之正义。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摩多通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摩多中前十字为别摩多,后二字为通摩多。别摩多者,以局于体文而负之故也。通摩多者以于负体文之别摩多上,复加此二点故也。如等。或于十摩多直加此二点,故名为通,如等。或云十二摩多总为通摩多,其他哩里狸四字为别摩多。
(术语)十二摩多中前十字为别摩多,后二字为通摩多。别摩多者,以局于体文而负之故也。通摩多者以于负体文之别摩多上,复加此二点故也。如等。或于十摩多直加此二点,故名为通,如等。或云十二摩多总为通摩多,其他哩里狸四字为别摩多。
别解四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今于四类之别解中,示地狱界与人界及佛界三种之相。先言地狱界之十如是,相如是者恶人显后堕地狱之前相,凡夫虽不知,而佛菩萨之目,则能见之也。性如是者,专习恶之人其习状如生成,改变为难也。体如是者:「摧折粗恶色心以为体质。」即堕于地狱为狱卒所责之荒恶身心体是也。私记二本云:「问:体者即指受报身。与报何异?答:阴身为体。苦乐为报。」力如是者:「地狱有登刀上剑之用。」即于地狱有上剑山上刃林裂破身体之力用也。作如是者:「搆造经营。」谓于身口意之三业造恶也。私记云:「作是造业与因何别?答:搆造为作,约外约色,习因为因,约内约心。」因如是者:「恶习因也。」谓于过去习恶也。缘如是者作恶之缘助也。果如是者,谓过去所习之恶事,受地狱之身亦能起也。报如是者:「铜柱铁床之苦。」谓于地狱攀登铜柱。坐热铁床也。本末究竟等者,相如是,报如是,皆为空谛故谓为等。又恶之果报在本之性相中,本之性相,在恶之果报中则为假谛等,又地狱之理体与佛果无异,则皆为中道法界,是中道之等也。次明人界之十如,则相如是者:「相表清升。」谓对于四恶趣之沈沦,格别清净,有上升之相也。性如是者:「性觉白法。」谓清白之善法,成为其性也。体如是者:「体是安乐身心。」谓与三途等苦报相违,安稳快乐之身心也。力如是者:「堪任善器。」谓堪于勤善之器也。作如是者:「造止行二善。」谓作止恶行善之二善也。因如是者:「因是白业。」谓成就清白之善因也。缘如是者:「作善我我所。」谓我思能作善也,此为白善之缘。果如是者:「任运修善心生。」谓依前来习善之习用,而自然生善心也,报如是者:「自然爱乐。」谓自然受人果之快乐也。本末究竟如前地狱界。次明佛界之十如,则「佛界十法者。皆约中道分别也。」言佛界之十如其体皆为中道也。此虽为一中道,而因义理相违,故分为十如。相如是者为缘因佛性,是外修万行也。性如是者为了因佛性,是内生真智也。体如是者为正因佛性,是真如法界也。力如是者,谓初发菩提心,超二乘上为力。是发菩提心也。作如是者四弘誓愿也。因如是者智慧庄严也。缘如是者福德庄严也。果如是者一念相应大觉朗然之无上正觉也。报如是者大般涅槃三德秘藏也。本末究竟等者三谛法界之体等也。
(术语)今于四类之别解中,示地狱界与人界及佛界三种之相。先言地狱界之十如是,相如是者恶人显后堕地狱之前相,凡夫虽不知,而佛菩萨之目,则能见之也。性如是者,专习恶之人其习状如生成,改变为难也。体如是者:「摧折粗恶色心以为体质。」即堕于地狱为狱卒所责之荒恶身心体是也。私记二本云:「问:体者即指受报身。与报何异?答:阴身为体。苦乐为报。」力如是者:「地狱有登刀上剑之用。」即于地狱有上剑山上刃林裂破身体之力用也。作如是者:「搆造经营。」谓于身口意之三业造恶也。私记云:「作是造业与因何别?答:搆造为作,约外约色,习因为因,约内约心。」因如是者:「恶习因也。」谓于过去习恶也。缘如是者作恶之缘助也。果如是者,谓过去所习之恶事,受地狱之身亦能起也。报如是者:「铜柱铁床之苦。」谓于地狱攀登铜柱。坐热铁床也。本末究竟等者,相如是,报如是,皆为空谛故谓为等。又恶之果报在本之性相中,本之性相,在恶之果报中则为假谛等,又地狱之理体与佛果无异,则皆为中道法界,是中道之等也。次明人界之十如,则相如是者:「相表清升。」谓对于四恶趣之沈沦,格别清净,有上升之相也。性如是者:「性觉白法。」谓清白之善法,成为其性也。体如是者:「体是安乐身心。」谓与三途等苦报相违,安稳快乐之身心也。力如是者:「堪任善器。」谓堪于勤善之器也。作如是者:「造止行二善。」谓作止恶行善之二善也。因如是者:「因是白业。」谓成就清白之善因也。缘如是者:「作善我我所。」谓我思能作善也,此为白善之缘。果如是者:「任运修善心生。」谓依前来习善之习用,而自然生善心也,报如是者:「自然爱乐。」谓自然受人果之快乐也。本末究竟如前地狱界。次明佛界之十如,则「佛界十法者。皆约中道分别也。」言佛界之十如其体皆为中道也。此虽为一中道,而因义理相违,故分为十如。相如是者为缘因佛性,是外修万行也。性如是者为了因佛性,是内生真智也。体如是者为正因佛性,是真如法界也。力如是者,谓初发菩提心,超二乘上为力。是发菩提心也。作如是者四弘誓愿也。因如是者智慧庄严也。缘如是者福德庄严也。果如是者一念相应大觉朗然之无上正觉也。报如是者大般涅槃三德秘藏也。本末究竟等者三谛法界之体等也。
入无分别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
了别境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能变识第三能变之名。(参见:三能变)
(术语)三能变识第三能变之名。(参见:三能变)
三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别自境者。二、计度分别意识之散慧于不现前之事计较量度者。三、随念分别,若散,若定之意识,对已经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识有唯一之自性分别,而意识具三。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分别,心心所之自性,对于现前之境,而寻求动跃,如眼识之识别色,耳识之识别声,谓之自性分别。是现量也。二计度分别,种种差别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三随念分别,追念思惟经历之事也。后二者,限于意识,是比量非量也。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论云:唯一意识有三种分别也。
〔一、自性分别〕,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随念分别〕,谓意识昔曾对于六尘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别,故名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别自境者。二、计度分别意识之散慧于不现前之事计较量度者。三、随念分别,若散,若定之意识,对已经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识有唯一之自性分别,而意识具三。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分别,心心所之自性,对于现前之境,而寻求动跃,如眼识之识别色,耳识之识别声,谓之自性分别。是现量也。二计度分别,种种差别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三随念分别,追念思惟经历之事也。后二者,限于意识,是比量非量也。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论云:唯一意识有三种分别也。
〔一、自性分别〕,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随念分别〕,谓意识昔曾对于六尘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别,故名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三性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就事物之性质,分别善恶无记之三性者。
(术语)就事物之性质,分别善恶无记之三性者。
三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心无差别,谓一念之心体,凡圣不二,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与众生之性无有差别也。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之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悟众生之所迷。迷悟因果虽殊,而其体无有差别也。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之所悟与本心之所具,其体无有差别也。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的意思。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佛学次第统编】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原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
二、佛无差别 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名数)一、心无差别,谓一念之心体,凡圣不二,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与众生之性无有差别也。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之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悟众生之所迷。迷悟因果虽殊,而其体无有差别也。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之所悟与本心之所具,其体无有差别也。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的意思。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佛学次第统编】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原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
二、佛无差别 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五别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五位百法中欲,胜解,念,定,慧之五心所。缘各别之对境缘而起。故名别境。
(术语)为五位百法中欲,胜解,念,定,慧之五心所。缘各别之对境缘而起。故名别境。
圆觉经五性差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證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證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