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1,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迥判
判割
判审
判衙
堂判
质判
载判
鬼判
判正
判析
判定
审判
科判
考判
离判
《漢語大詞典》:迥判
犹迥别。 明 瞿式耜 《陈时政急着疏》:“若果实见诸行事,则清明整肃之象自成,而躁竞纷嚣之端自息,是非迥判,情法无畸,平康之理立见于今矣。”《民报·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此种类不同、血系不属、文化殊絶之二族者,其阶级悬殊,又復若云泥之迥判。”
《漢語大詞典》:判割
分割。 唐 王建 《乞竹》诗:“亦知自惜难判割,犹胜横根引出栏。”
分類:分割
《漢語大詞典》:判审(判審)
犹审判。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尝有一臣僚判审刑院,因进呈一官员犯赃罪案。”
分類:审判
《国语辞典》:判衙  拼音:pàn yá
当官者批写公文。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七出:「女郎行,那里应文科判衙?止不过识字儿书涂嫩鸦。」
《国语辞典》:堂判  拼音:táng pàn
旧时府县官吏的判决诉讼。
《漢語大詞典》:质判(質判)
质正判析。新唐书·段文昌传:“ 胄 採古今礼要为书,数从 文昌 质判所疑。”
分類:质正
《韵府拾遗 翰韵》:载判(载判)
陆云陆府君诔:龟筴协贞,灵域载判。
《漢語大詞典》:鬼判
传说冥司的衙吏、杂差。《西游记》第六回:“那鬼王领了旨,即驾起云……直至真君之庙,早有把门的鬼判,传报至里。”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丐者涂抹变形,装成鬼判,叫跳驱儺,索乞利物。”《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若不是新近 湖广 蘄州 城隍庙内的泥身鬼判白日青天都跑到街上行走,上在通报,天下皆知的事,这 关圣帝君 显灵,与那闻见不广的説,他也不肯相信。”
分類:杂差
《國語辭典》:判正  拼音:pàn zhèng
决断是非曲直。《后汉书。卷六二。荀韩钟陈列传。陈寔》:「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四库全书本。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三二。下平声。曹姓》:「性资聪敏,处事果决,乡里曲直,悉求判正。」
分類:评定评断
《漢語大詞典》:判析
辨析;分析。 唐 柳宗元 《梦归赋》:“胶余衷之莫能捨兮,虽判析而不悟。”
分類:辨析分析
《國語辭典》:判定  拼音:pàn dìng
分辨断定。通常依照客观事实加以断定。如:「判定决议,要有根有据。」
《國語辭典》:审判(審判)  拼音:shěn pàn
1.审讯并加以判断。如:「法官正在审判一桩杀人案件。」、「最后的审判」。
2.书名。捷克作家卡夫卡所写的小说。西元一九二六年出版,叙述主角约瑟夫无故被捕,又无端被释,随即又遭传讯。他为求获判无罪,四处奔走,寻求答案;甚至找上法院画匠特多里,但特氏却告诉他无人曾经真正被宣判无罪。最后,遭穿著制服的陌生人逮捕杀害。此书探讨人的存在问题,存在主义色彩浓厚。
《漢語大詞典》:科判
谓分段。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第三问:此经应作何科判?答:吾初读《法华》白文,审是二分;及见智者文句,果判二分,大喜曰:凡夫知见,乃与大师闇合。”
分類:分段
《漢語大詞典》:考判
考试定等。常指铨选官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无名子谤议:“昨者考判,以经语对经,以史语对史,皆未点对,考为下等。”新唐书·选举志下:“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 武后 以为非委任之方,罢之。”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铨选》:“ 建隆 初,定考判之制,著循资之格。”
《漢語大詞典》:离判(離判)
见“ 离叛 ”。
《國語辭典》:离叛(離叛)  拼音:lí pàn
脱离背叛。《管子。形势解》:「失天之道,则民离叛而不听从,故主危而不得久王天下。」《三国志。卷五七。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骆统》:「尤以占募在民间长恶败俗,生离叛之心,急宜绝置,权与相反覆,终遂行之。」
分類:离心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