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下一页
初中后三分
提婆与佛初结雠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
莲华初开乐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频婆娑罗王为佛最初檀越
弥陀初会圣众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二义──初果二义
三结──初果三结
五人──初度五人
五支功德──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佛初成道,劝请转法轮。
初善
佛类词典(续上)
初中后三呗初中后三分
提婆与佛初结雠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
莲华初开乐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频婆娑罗王为佛最初檀越
弥陀初会圣众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二义──初果二义
三结──初果三结
五人──初度五人
五支功德──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佛初成道,劝请转法轮。
初善
初中后三呗
【佛学大辞典】
(仪式)梵呗有三节,初呗单云梵呗。复有如来呗与云何呗,在显行之法事,用如来呗,在密行之法事,用云何呗。如来呗曰:「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我归敬。」云何呗曰:「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中呗曰:「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后呗曰:「处世界如虚空,如莲华不著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
(仪式)梵呗有三节,初呗单云梵呗。复有如来呗与云何呗,在显行之法事,用如来呗,在密行之法事,用云何呗。如来呗曰:「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我归敬。」云何呗曰:「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中呗曰:「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后呗曰:「处世界如虚空,如莲华不著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
初中后三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字轮大别为三,初以阿字(四十二字门),五阿字(五十字门)为第一分,次以迦乃至婆之二十字为第二分,次有也乃至诃之八字,是为涅槃声,同于字傍之二点,是为第三分。已上皆为男声,智慧字也。次有伊等八字(四十二字门),伊等十二字(五十字门加噜留卢吕之四字)即成就三昧,是为女声,三昧之声也,即同于字上之点画「·」次有仰等之五字,是为大空声,同于上头之点。此五字者,遍于定慧也。即见也等字则是涅槃,除之义也,见伊等字即显三昧,若见仰等字即大空之点,大空者,离一切诸相即是成佛之义也。见大日经疏十四。
(术语)凡字轮大别为三,初以阿字(四十二字门),五阿字(五十字门)为第一分,次以迦乃至婆之二十字为第二分,次有也乃至诃之八字,是为涅槃声,同于字傍之二点,是为第三分。已上皆为男声,智慧字也。次有伊等八字(四十二字门),伊等十二字(五十字门加噜留卢吕之四字)即成就三昧,是为女声,三昧之声也,即同于字上之点画「·」次有仰等之五字,是为大空声,同于上头之点。此五字者,遍于定慧也。即见也等字则是涅槃,除之义也,见伊等字即显三昧,若见仰等字即大空之点,大空者,离一切诸相即是成佛之义也。见大日经疏十四。
提婆与佛初结雠
【佛学大辞典】
(故事)佛本行集经十二曰:「悉多太子十二岁之时,五百童子各在自己园内游嬉。时有群雁飞行虚空,提婆达多射一雁,雁带箭落太子园中,太子悯之,拔箭疗其疮。提婆达多遣使求之不与。是提婆达多构怨最初之因缘也。」
(故事)佛本行集经十二曰:「悉多太子十二岁之时,五百童子各在自己园内游嬉。时有群雁飞行虚空,提婆达多射一雁,雁带箭落太子园中,太子悯之,拔箭疗其疮。提婆达多遣使求之不与。是提婆达多构怨最初之因缘也。」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顺中论之具名。
(书名)顺中论之具名。
莲华初开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一。(参见:十乐)
(术语)往生要集所说十乐之一。(参见:十乐)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同本。说有十一种之胜分,因而于十二缘生初置无明之故者。
(经名)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同本。说有十一种之胜分,因而于十二缘生初置无明之故者。
频婆娑罗王为佛最初檀越
【佛学大辞典】
(故事)涅槃经二十九说: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频婆娑罗王遣使言:悉达太子若为圣王,我当臣属。若不乐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愿先来至此王舍城,说治度人,受我供养。我时默然,已受彼请。(中略)我时赴信,受彼王请,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与无量百千众悉来奉迎,我为说法,闻法已,欲界诸天发八万六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频婆娑罗王所将管从十二万人得须陀洹果,无量众生成就忍心。智度论三说:频婆娑罗王至伽耶祀舍中迎佛及除结发之千阿罗汉,佛于此中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衣服饮食卧具医乐。佛即受请。
(故事)涅槃经二十九说:善男子!我初出家,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频婆娑罗王遣使言:悉达太子若为圣王,我当臣属。若不乐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愿先来至此王舍城,说治度人,受我供养。我时默然,已受彼请。(中略)我时赴信,受彼王请,诣王舍城。未至中路,王与无量百千众悉来奉迎,我为说法,闻法已,欲界诸天发八万六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频婆娑罗王所将管从十二万人得须陀洹果,无量众生成就忍心。智度论三说:频婆娑罗王至伽耶祀舍中迎佛及除结发之千阿罗汉,佛于此中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衣服饮食卧具医乐。佛即受请。
弥陀初会圣众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阿弥陀佛于十劫之昔成就正觉后,初说法时,列其会座闻法之声闻菩萨等也。
(杂语)谓阿弥陀佛于十劫之昔成就正觉后,初说法时,列其会座闻法之声闻菩萨等也。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俗语佛源】
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今日」尝到苦果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所谓「众生畏果,菩萨慎因,」便是这个道理。《五灯会元》卷十六:「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简化为「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谓早知道有今天这种结局,不如当初不那么做,指后悔莫及。如《水浒传》第四一回:「黄文炳告道:『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晁盖喝道:『你那贼驴,怕你不死!你这厮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也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巴金《秋》尾声:「她这次回来还出成到四妹坟前去看了一次,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李明权)
佛家指出,「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今日」尝到苦果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所谓「众生畏果,菩萨慎因,」便是这个道理。《五灯会元》卷十六:「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简化为「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谓早知道有今天这种结局,不如当初不那么做,指后悔莫及。如《水浒传》第四一回:「黄文炳告道:『小人已知过失,只求早死。』。晁盖喝道:『你那贼驴,怕你不死!你这厮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也作「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巴金《秋》尾声:「她这次回来还出成到四妹坟前去看了一次,谈话中也常提到四妹,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李明权)
二义──初果二义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初果即须陀洹,华言预流,又云逆流,故有二义焉。
〔一、预流〕,预,入也;流,即流类。谓此圣人,得證初果,是入圣之流类,故名预流。
〔二、逆流〕,谓初果圣人,背逆生死之流类,故名逆流。
(出析玄记)
初果即须陀洹,华言预流,又云逆流,故有二义焉。
〔一、预流〕,预,入也;流,即流类。谓此圣人,得證初果,是入圣之流类,故名预流。
〔二、逆流〕,谓初果圣人,背逆生死之流类,故名逆流。
三结──初果三结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结,即见惑。众生由此见惑结缚,不能出离生死。声闻之人,断此惑尽,即證初须陀洹果,故名初果三结。(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一、身见结〕,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名身见结。(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戒取结〕,谓外道之人,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鸡狗戒等,是名戒取结。(鸡狗戒者,谓外道计自身前世从鸡中来,即便独立等;或计从狗中来,即便啖粪秽等是也。)
〔三、疑结〕,谓迷心背理,而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是名疑结。
(出四教仪集注)
结,即见惑。众生由此见惑结缚,不能出离生死。声闻之人,断此惑尽,即證初须陀洹果,故名初果三结。(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一、身见结〕,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是名身见结。(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戒取结〕,谓外道之人,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鸡狗戒等,是名戒取结。(鸡狗戒者,谓外道计自身前世从鸡中来,即便独立等;或计从狗中来,即便啖粪秽等是也。)
〔三、疑结〕,谓迷心背理,而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是名疑结。
五人──初度五人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谓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乃命陈如等五人,寻访随侍。及佛成道,因念五人当先度脱,故在鹿苑,先调其根性,为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得解脱,是为初度五人也。
〔一、阿若憍陈如〕,梵语阿若,华言已知,此其名也;梵语憍陈如,华言火器,此其姓也。以其是婆罗门种,由先世事火,故云火器,乃佛之舅氏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事火者,法华文句云: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所以事之因为姓也。)
〔二、頞鞞〕,梵语頞鞞,华言马胜,亦云马师,乃佛之家族也。
〔三、跋提〕,梵语跋提,华言小贤,乃佛之家族也。
〔四、十力迦叶〕,梵语迦叶,又云婆敷(无翻),亦佛之舅氏。非大迦叶,亦非三迦叶也。(大迦叶,即摩诃迦叶。三迦叶,即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也。)
〔五、拘利太子〕,拘利太子,乃斛饭王之长子,即佛之从兄弟也。
(出翻译名义)
谓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乃命陈如等五人,寻访随侍。及佛成道,因念五人当先度脱,故在鹿苑,先调其根性,为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得解脱,是为初度五人也。
〔一、阿若憍陈如〕,梵语阿若,华言已知,此其名也;梵语憍陈如,华言火器,此其姓也。以其是婆罗门种,由先世事火,故云火器,乃佛之舅氏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事火者,法华文句云:火有二义,照也,烧也。照则暗不生,烧则物不生,所以事之因为姓也。)
〔二、頞鞞〕,梵语頞鞞,华言马胜,亦云马师,乃佛之家族也。
〔三、跋提〕,梵语跋提,华言小贤,乃佛之家族也。
〔四、十力迦叶〕,梵语迦叶,又云婆敷(无翻),亦佛之舅氏。非大迦叶,亦非三迦叶也。(大迦叶,即摩诃迦叶。三迦叶,即优楼频罗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也。)
〔五、拘利太子〕,拘利太子,乃斛饭王之长子,即佛之从兄弟也。
五支功德──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尔,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
〔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色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尔,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
〔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色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佛初成道,劝请转法轮。
【三藏法数】
谓佛初成道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是名劝请转法轮。(某甲者,称自己名也。)
谓佛初成道时,菩萨劝请,言我某甲,请佛世尊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是名劝请转法轮。(某甲者,称自己名也。)
初善
【三藏法数】
初善者,序分居初,故名初善。如经序品,为序分是也。
初善者,序分居初,故名初善。如经序品,为序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