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下一页
初会
初顿华严
初僧祇
初随喜
初禅
初禅天
初禅定
初禅梵天
初欢喜地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
建初寺
冥初
冥初外道
佛类词典(续上)
初胜法门经初会
初顿华严
初僧祇
初随喜
初禅
初禅天
初禅定
初禅梵天
初欢喜地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
建初寺
冥初
冥初外道
初胜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之略名。
(经名)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之略名。
初会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会之初度也。无量寿经上曰:「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弥陀佛之初会也。
(杂语)法会之初度也。无量寿经上曰:「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弥陀佛之初会也。
初顿华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教为佛成道初所说之顿教,故曰初顿华严。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教是佛最初成道时所说的顿教。
(术语)华严教为佛成道初所说之顿教,故曰初顿华严。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教是佛最初成道时所说的顿教。
初僧祇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阿僧祇劫之第一。
(术语)三阿僧祇劫之第一。
初随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五品弟子位第一之随喜也,是为五品位中之最初,故曰初,又是圆顿观行之最初。(参见:五品)
(术语)台家所立五品弟子位第一之随喜也,是为五品位中之最初,故曰初,又是圆顿观行之最初。(参见:五品)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初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初禅定又初禅天也。楞严经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法苑珠林,若据火劫,即是初禅。若约火劫,即是二禅。若约风劫,是其三禅。」
【佛学常见辞汇】
1。初禅定。2。初禅天。楞严经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佛学次第统编】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馀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馀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證禅时,乃即著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术语)初禅定又初禅天也。楞严经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法苑珠林,若据火劫,即是初禅。若约火劫,即是二禅。若约风劫,是其三禅。」
【佛学常见辞汇】
1。初禅定。2。初禅天。楞严经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佛学次第统编】
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馀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馀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一、觉支 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二、观支 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三、喜支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證禅时,乃即著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初禅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四禅天之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天中之第一天名。
(界名)四禅天之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天中之第一天名。
初禅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禅定之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术语)四禅定之第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定中之第一禅名。
初禅梵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色界之诸天,悉离淫欲而清净,故曰梵天。梵即清净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之诸天,悉离淫欲而得清净,故名梵天。梵即清净的意思。
(界名)色界之诸天,悉离淫欲而清净,故曰梵天。梵即清净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之诸天,悉离淫欲而得清净,故名梵天。梵即清净的意思。
初欢喜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地之第一位。与欢喜地同。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地之第一地。与欢喜地同。
(术语)十地之第一位。与欢喜地同。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十地之第一地。与欢喜地同。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普贤菩萨之法。
金刚顶胜初瑜伽经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金刚萨埵之法。大乐金刚为金刚萨埵之异名。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金刚萨埵之法。大乐金刚为金刚萨埵之异名。
建初寺
【佛学大辞典】
(寺名)康僧会至吴,感舍利而化吴王孙权。权为建塔,以始有佛寺,号为建初寺,其地名佛陀里。见高僧传一(康僧会传)。
(寺名)康僧会至吴,感舍利而化吴王孙权。权为建塔,以始有佛寺,号为建初寺,其地名佛陀里。见高僧传一(康僧会传)。
冥初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数论师立二十五谛,第一名冥谛,以冥谛为诸法之元初,故谓之冥初。
(术语)数论师立二十五谛,第一名冥谛,以冥谛为诸法之元初,故谓之冥初。
冥初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中论所说八计外道之一。(参见:外道)
(流派)中论所说八计外道之一。(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