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白话文学(白话文学)  拼音:bái huà wén xué
以白话文体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
《国语辞典》:著作物  拼音:zhù zuò wù
以自己的思想、意见和技能所创作的成品。包括文学、图画、雕刻、照片、模型、音乐、电影等。
《国语辞典》:专利法(专利法)  拼音:zhuān lì fǎ
为鼓励、保护、利用发明与创作,以促进产业发展而制订的法律。内容包括专利种类(发明、新型和设计专利)、申请、审查、专利权、强制授权、纳费,及损害赔偿与诉讼等。
《国语辞典》:第九艺术(第九艺术)  拼音:dì jiǔ yì shù
指漫画艺术。漫画作品以文字及图画的创作表达社会学、政治学、戏剧、环保等多层面思维,是仅次于第八艺术电影、电视的新时代艺术型式。
《国语辞典》:电脑艺术(电脑艺术)  拼音:diàn nǎo yì shù
1.用电脑绘图技术来创作与表现艺术作品。
2.使用电脑的专门技术。
《国语辞典》:莫里哀  拼音:mò lǐ āi
Moliere
人名。(西元1622~1673)法国剧作家,长于喜剧创作,尤善于人物性格的描写。曾率领伶人在各地巡回演出,后得法王路易十四赏识,入宫组王室剧团,常亲任演员,表演自己的作品。著有剧本《伪君子》、《守财奴》、《村学究》、《幻想病》等。
《国语辞典》:考案画(考案画)  拼音:kǎo àn huà
一种全凭意匠来创作的画。也作「意匠画」。
分类:创作
《国语辞典》:空间感(空间感)  拼音:kōng jiān gǎn
影片创作者根据透视原理,运用各种手法,如照明、光学、物体的不同颜色等,造成光影明暗、色彩的差别和对比,使其在平面的银幕上获得立体、纵深的感觉。
《国语辞典》:图案画(图案画)  拼音:tú àn huà
一种美术设计的图画种类。创作者以鲜明的色彩、美化的图案,制作图形重覆、具装饰性功能的绘画。
《漢語大詞典》:概念化
文艺创作中的一种不良倾向。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忽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对生活和人物作简单化的理解,缺乏具体的描写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用抽象概念代替人物个性。这样,就造成了作品的概念化。概念化的作品不能揭示社会本质,缺乏感染力。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我﹞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國語辭典》:公式化  拼音:gōng shì huà
1.文艺创作时,在表现人物、架构、情节等方面套用固定格式。如:「这部小说陈腔滥调,情节公式化,实在很乏味。」
2.不根据现实问题、具体情况,而以某种固定方式刻板地处理问题。如:「这次事件不宜套用已往公式化的处理方式,应另立专案来解决。」
《國語辭典》:古文家  拼音:gǔ wén jiā
1.古文经学家。参见「今古学派」条。
2.善作古文的人。如:「韩愈是唐代有名的古文家。」
《國語辭典》:儿童文学(兒童文學)  拼音:ér tóng wén xué
专为儿童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文字浅明,富有趣味,适合儿童的年龄、智力、兴趣。如儿歌、神话、童话等。
《國語辭典》:短剧(短劇)  拼音:duǎn jù
演出时间较短的单元或戏剧,多在电视娱乐节目中穿插演出。
《國語辭典》:技法  拼音:jì fǎ
艺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如:「各画派都有其特殊技法,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