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535,分303页显示  上一页  292  293  294  295  296  298  299  300  30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刘庆笃(吉甫 )
刘春堂
刘道春
刘谷孙(式甫 )
刘焜(治襄 )
刘思明( 思浚 文钦 )
刘献池(瑶函 )
刘学谦(益斋 )
刘敦谨
刘尔炘(果斋、又宽、晓岚 五泉山人 )
刘光筼(竹君 兰村 )
刘钟俊(用章 )
释机溥(志西 月呆 刘 )
刘敬(龙生 农生、老农 )
刘神岳( 沧溢 申甫 )
刘庆笃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庆笃,字吉甫,甘肃省巩昌府会宁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年(1894年),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登进士三甲70名。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1911年12月,南北议和,为清政府代表团员。
刘春堂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春堂,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51名。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其弟刘春霖,为末科状元。
刘道春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道春,江西省九江府德化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81名。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人物简介

维基
刘谷孙(1861年—1941年),号式甫,安徽庐江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二月初九日,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进士登第,名列二甲28名。历任兵部车驾司主事、四品军机章京、军机领班三品章京。后任花翎二品衔甘肃按察使,宣统二年(1910年)10月官职改为提法使,翌年离职。。1941年卒于扬州刘公馆大宅院,1948年安葬于江苏仪征祖坟园地。
刘焜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焜,字治襄,浙江兰溪县人,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维基
刘思明,殿试后改名刘思浚,字文钦,贵州省平越直隶州人,清末官员,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三甲九十八名,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官江苏知府。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刘献池(1863~?),字瑶函,台南县柳营人。清朝遗儒刘澧芷之侄,光绪十二年(1886)进嘉义县学,为邑庠生。工诗,曾参加「嘉社」。日治时期为「新柳吟社」(1922)社员,同社有新营沈森奇、施水池、柳营刘明哲、刘神岳、刘炳坤、刘明智等。昭和六年(1931),以保正身份受人托管田地,竟因此引发告诉;其子刘清时,年过四十,因此忧极发狂,投井而死。〖参考《台南县志‧人物志》,台南县政府,1980年6月30日,页94;《南瀛探索》,台南县政府,2004年;《台湾日日新报》,1931年11月26日,夕刊第四版。 〗生平诗作,主要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诗报》、《南方》,以及曾笑云编《东宁击钵吟前集》、赖子清编《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郑金柱编《现代杰作爱国诗选集》、陈添和编《承欢集》、陈汉光编《台湾诗录》等诗集,兹据以辑录编校。(杨雅惠撰)
刘学谦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学谦(1863年—?),字益斋,直隶天津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八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光绪十五年,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光绪二十年,任恩科会试同考官、陕西乡试副考官、山西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四年,任翻译会试考试监试官、拔贡考试教习内监试官。光绪二十五年,任掌云南道监察御史,抽查槽粮;次年稽查本裕仓。光绪二十七年,任礼科给事中,管理五城街道。光绪二十九年,任福建恩科乡试副考官。光绪三十年,任工科掌印给事中。光绪三十二年,任四川永宁道。宣统元年,任浙江金衢严道。

人物简介

维基
刘敦谨,浙江省山阴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年,会试第271名;殿试登进士二甲73名,后授以主事分部学习,后任刑部主事。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六
刘尔炘,字果斋,皋兰人。光绪己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果斋集》。
维基
刘尔炘(1864年—1931年),字又宽、晓岚,号果斋,又号五泉山人,甘肃兰州人。清末翰林,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尔炘考中乡试第六名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式二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三年后,刘尔炘辞官返回兰州,潜心学问,并主讲五泉书院。甘肃省设立高等学堂(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前身)后,任总教习多年。辛亥革命后,刘尔炘曾任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豫陕甘及行政院赈灾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年(1931年)卒。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光筼(1872年—?年),字竹君,号兰村,四川省叙州府富顺县人,光绪三十年进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从弟。
刘钟俊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刘钟俊,字用章,贵州修文人,清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年(1904年)太后七旬万寿甲辰恩科进士,二甲七十八名,后官主事、湖南攸县知县。
释机溥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释机溥,字志西,号月呆。姓刘氏,乐清人也。母卢氏,感白衣种授子,于怀而孕,既举,常默默如入定僧。才及龇龄随母礼佛,见僧即拜。年十二,游龙门寺,闻邻舍僧诵《弥陀经》,能默记终篇,不遗一字,心有感发,屡欲轶俗。年二十,始从式公薙度,受具戒于大邑明因寺永智,习演教乘,渐得省解。彦恢胜者,永智弟子也。见溥诚笃,付以法衣,及归适龙门山寺。妙能法师方开莲杜,因与斯会,专修净业,道风益著。缁素皈衣,不胜指数。光绪纪元创建净济寺,于郭路双狮山麓。莲会再启,鱼梵之声,六时不绝。内外肃然,不减林东规度。十一年春,延大海法师入寺,崇专讲席,提倡净土宗旨。丁亥三月,应太邑绅耆之请,主明因丈席,频岁宏戒传经,声德远施。莘莘衲子,望风而至。溥性简质,貌度冲和,言语率真,诚心爱物,生平戒律精严,功行超卓。虽事繁形疲,必晚息早起,禅诵不辍,午则随众作苦,载笠荷锄从事蔬圃。有栖贤、百丈遗风。晚岁体气康强,顶骨隆起,色如渥赭,状类肉髻。盖年已七十矣,童颜鹤鬓,目光炯炯,能睹小字藏经。居恒持诵《大悲神咒》甚虔,灵应甚著,凡有祈祷,俱获痊安。宣统二年,寿已八十,为弘戒法,得尸罗弟子,百廿三人,洽符远公莲社之数,故卐莲有“一百廿三人入社,往生都在藕花中”之句。盖由往昔倡导,两寺莲社,功深果熟,故致此兆。溥后五年,果有往生净土之徵,寂前一夕,自谓定中见白衣大士,满身璎珞,乘百宝船大如山,凌空来迎,遂得西向念佛而去。塔于寺左,凤冈之阳。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刘敬(1865~1940),字龙生,号农生,亦号老农,时人敬称农老。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祖父刘萃奎(字薇卿),道光举人,诗名藉甚,著《琼台吟史编》26卷。今存。父刘寿之,字三才,同治举人,与闽中名儒谢章铤结诗社,著《随庵遗稿》4卷,今存。龙生师从谢章铤。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进士,签分刑部主事。三十三年(1907)出宰四川长寿知县。《续修长寿县志·循吏传》有“实心惠政,雅号循良”的评语。宣统元年(1909)卸职归里。民国4年(1915)4月出任四川绵阳县知事,次年9月辞职返闽。从此息影家园,诗酒自娱。民国6年(1917),与同邑何振岱(字梅生)、高向瀛(字颖生)结“三生会”诗社。民国18年(1929),林欣荣(向其)发起组织“后香洛社”,张心(炜镜)为社长,共11人,刘龙生、高颖生相率入社。不时集会,吟咏唱和,极一时之盛。龙生家住乌石山阴之大营巷,宅后有园一区,名曰惜园,有梅二十余株,花时必招亲朋宴集,或邀诗友赏梅题咏。著有《惜园诗稿》,惜已毁、。今仅存十余首,散见于《榕南梦影录》(何振岱编)、《闽百三十人诗存》(林孝曾辑)、《闽词徵》(林葆恒编)。生平致力史志之学,尤精于舆地学。晚年受聘主纂《顺昌县志》,成书24卷(今存民国线装铅印本),又主纂《金门县志》24卷(今存油印本),并编选《顺昌县志文征》4卷,《金门县志文征》2卷。以上均藏于福建师大图书馆。1940年辞世,享年76岁,葬于福州西关外梅亭山间。
维基
刘敬,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参加光绪癸卯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96名。同年闰五月,以主事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刘神岳(1865~1921),名沧溢(沧奕),字申甫,盐水港厅铁线桥堡(今台南县柳营乡)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县学秀才。明治卅年(1897)任盐水港辨务署参事,次年(1898)获颁绅章,明治卅四年(1901)任盐水港厅参事,明治卅九年(1906)与各地方参事及主要绅士,百有馀人会集台北府送别后藤民政长官,对于社会事务颇为热心。明治四十年(1907)任盐水港制糖会社之发起人之一,次年(1908)赞助汽车博览会。明治四十三年(1910)转任嘉义厅参事(1919年辞)。明治四十四年(1911)率先剪辫以推行风潮,其侄刘明哲(时国语学校师范部生,后获早稻田政治学士,台南州协议会员)、长子刘明朝(1895~1985,出嗣族兄刘沧江)亦毅然断发,有子二人,次子刘明佃(1901~1978)并皆有声于时。〖参考《盐水镇志》,台南:台南县盐水镇公所,1998年,页489;卢嘉兴〈清末遗儒台南谢氏昆仲文武秀才〉,《台湾古典文学作家论集》,台南:台南市立艺术中心,2000年,页570;《台南市志。人物志》,台南:台南市政府,1978年;《台湾日日新报》,「老成凋谢」,1921年11月28日,第四版;陈铭城〈台湾的马克思博士刘明电‧台湾「名」古屋沧桑史〉,《台湾文艺》新生版第一期,1994年2月,页23;蔡相煇〈查亩营(台南县柳营乡)刘氏家乘〉,《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讯》第13期,页35。〗刘氏生平诗作不多,以下辑录自《寿星集》、《台湾日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