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五家
(1).五户。古代以为户籍编制的基层单位。 周 代以五家为一比, 春秋 时 齐国 管仲 以五家为一轨。《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
(2).指 黄帝 、 高阳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五帝。《史记·天官书论》:“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 张守节 正义:“五家, 黄帝 、 高阳 、 高辛 、 唐 虞 、 尧 舜 也。”
(3).指 黄帝 、 颛顼 、 夏 、 殷 、 周 五代的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异,维 太初 之元论。” 张守节 正义:“五家谓 黄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之历。”
(4).指传《春秋》的 左氏 、 公羊氏 、 穀梁氏 、 邹氏 、 夹氏 五人。 何休 《〈公羊传〉序》“传《春秋》者非一” 唐 徐彦 疏:“旧云,传《春秋》者非一者,谓本出 孔子 ,而《传》五家。”参阅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卷一。
(5).指治《春秋穀梁传》的 尹更始 、 刘向 、 周庆 、 丁姓 、 王彦 五人。《后汉书·贾逵传》:“虽为古学,兼通五家《穀梁》之説。” 李贤 注:“五家,谓 尹更始 、 刘向 、 周庆 、 丁姓 、 王彦 等,皆为《穀梁》。”
(6).谓五行家。《后汉书·桓郁传》:“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 李贤 注:“此言‘五家’,即谓五行之家也。”
(7).指 北周 、 北齐 、 南朝 梁 、 南朝 陈 、 隋 五朝。《新唐书·令狐德棻传》:“议者以 魏 有 魏收 , 魏澹 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 德棻 更与秘书郎 岑文本 、殿中侍御史 崔仁师 次 周 史,中书舍人 李百药 次 齐 史,著作郎 姚思廉 次 梁 、 陈 二史,秘书监 魏徵 次 隋 史,左僕射 房玄龄 总监。脩撰之原,自 德棻 发之。”
(8).今文经学家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五代。 清 刘书年 《周时书分四代》:“三科之条,五家之教。三科,谓 虞 、 夏 一科, 商 一科, 周 一科也。古文家説也。五家,谓 唐 一家, 虞 一家, 夏 一家, 殷 一家, 周 一家也。今文家説也。” 章炳麟 《訄书·正名杂义》:“夫三科五家,文质各异。”
(2).指 黄帝 、 高阳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五帝。《史记·天官书论》:“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 张守节 正义:“五家, 黄帝 、 高阳 、 高辛 、 唐 虞 、 尧 舜 也。”
(3).指 黄帝 、 颛顼 、 夏 、 殷 、 周 五代的历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异,维 太初 之元论。” 张守节 正义:“五家谓 黄帝 、 顓頊 、 夏 、 殷 、 周 之历。”
(4).指传《春秋》的 左氏 、 公羊氏 、 穀梁氏 、 邹氏 、 夹氏 五人。 何休 《〈公羊传〉序》“传《春秋》者非一” 唐 徐彦 疏:“旧云,传《春秋》者非一者,谓本出 孔子 ,而《传》五家。”参阅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卷一。
(5).指治《春秋穀梁传》的 尹更始 、 刘向 、 周庆 、 丁姓 、 王彦 五人。《后汉书·贾逵传》:“虽为古学,兼通五家《穀梁》之説。” 李贤 注:“五家,谓 尹更始 、 刘向 、 周庆 、 丁姓 、 王彦 等,皆为《穀梁》。”
(6).谓五行家。《后汉书·桓郁传》:“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 李贤 注:“此言‘五家’,即谓五行之家也。”
(7).指 北周 、 北齐 、 南朝 梁 、 南朝 陈 、 隋 五朝。《新唐书·令狐德棻传》:“议者以 魏 有 魏收 , 魏澹 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 德棻 更与秘书郎 岑文本 、殿中侍御史 崔仁师 次 周 史,中书舍人 李百药 次 齐 史,著作郎 姚思廉 次 梁 、 陈 二史,秘书监 魏徵 次 隋 史,左僕射 房玄龄 总监。脩撰之原,自 德棻 发之。”
(8).今文经学家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五代。 清 刘书年 《周时书分四代》:“三科之条,五家之教。三科,谓 虞 、 夏 一科, 商 一科, 周 一科也。古文家説也。五家,谓 唐 一家, 虞 一家, 夏 一家, 殷 一家, 周 一家也。今文家説也。” 章炳麟 《訄书·正名杂义》:“夫三科五家,文质各异。”
《漢語大詞典》:别录
(1).分别撰述。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必编《世家》,实同《列传》, 马迁 强加别録,以类相从。”
(2).目录解题式的文体。始于 汉 刘向 。 建始 中,朝廷征集图书文献,命 刘向 等校勘整理。每校一书,由 刘向 加以编次,写出提要,抄录上报,因成《七略别录》。参阅《隋书·经籍志》。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自序》:“别録之体,犹提要也……盖即后世目録解题之始。名曰别録,谓纂辑羣书之叙録,都为一集,使可别行云尔。”参见“ 七略 ”。
(3).指礼品清单。《宋史·赵普传》:“今赐羊酒如别録,卿宜爱精神,近医药,强饮食。” 宋 苏轼 《赐金紫光禄大夫吕公著生日诏》:“今赐卿生日羊酒米麵等,具如别録,至可领也。”
(2).目录解题式的文体。始于 汉 刘向 。 建始 中,朝廷征集图书文献,命 刘向 等校勘整理。每校一书,由 刘向 加以编次,写出提要,抄录上报,因成《七略别录》。参阅《隋书·经籍志》。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自序》:“别録之体,犹提要也……盖即后世目録解题之始。名曰别録,谓纂辑羣书之叙録,都为一集,使可别行云尔。”参见“ 七略 ”。
(3).指礼品清单。《宋史·赵普传》:“今赐羊酒如别録,卿宜爱精神,近医药,强饮食。” 宋 苏轼 《赐金紫光禄大夫吕公著生日诏》:“今赐卿生日羊酒米麵等,具如别録,至可领也。”
《漢語大詞典》:二刘(二劉)
(1).指前、后 汉 开国之君 刘邦 、 刘秀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当在二 刘 之间耳, 轩辕 岂所拟乎!”
(2).指 隋 经学家 刘炫 、 刘焯 。《隋书·儒林·刘焯传》:“ 刘炫 聪明博学,名亚於 焯 、故时人称二 刘 焉。” 皮锡瑞 《经学历史》七:“ 隋 之二 刘 ,冠冕一带。 唐 人作疏,《诗》《书》皆本二 刘 。”
(3).指 汉 刘向 、 刘歆 父子。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陆务观说东坡三诗》:“ 曾吉甫 侍郎藏 子瞻 《和钱穆文》诗真本,所谓‘大笔推君 西汉 手,一言寘我二 刘 间’者,其自注云:‘ 穆文 尝草某答詔,以 歆 向 见喻,故有此句。’”
(4).指 明 刘鈗 、 刘棨 。《明史·刘珝传》:“﹝ 刘鈗 ﹞博学有行谊,与 长洲 刘棨 并淹贯故实,时称‘二 刘 。’”
(5).指 清 刘宝楠 、 刘文淇 。《清史稿·儒林传三·刘宝楠》:“﹝ 宝楠 ﹞为诸生时,与 仪徵 刘文淇 齐名,人称 扬州 二 刘 。”
(2).指 隋 经学家 刘炫 、 刘焯 。《隋书·儒林·刘焯传》:“ 刘炫 聪明博学,名亚於 焯 、故时人称二 刘 焉。” 皮锡瑞 《经学历史》七:“ 隋 之二 刘 ,冠冕一带。 唐 人作疏,《诗》《书》皆本二 刘 。”
(3).指 汉 刘向 、 刘歆 父子。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陆务观说东坡三诗》:“ 曾吉甫 侍郎藏 子瞻 《和钱穆文》诗真本,所谓‘大笔推君 西汉 手,一言寘我二 刘 间’者,其自注云:‘ 穆文 尝草某答詔,以 歆 向 见喻,故有此句。’”
(4).指 明 刘鈗 、 刘棨 。《明史·刘珝传》:“﹝ 刘鈗 ﹞博学有行谊,与 长洲 刘棨 并淹贯故实,时称‘二 刘 。’”
(5).指 清 刘宝楠 、 刘文淇 。《清史稿·儒林传三·刘宝楠》:“﹝ 宝楠 ﹞为诸生时,与 仪徵 刘文淇 齐名,人称 扬州 二 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