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斩然(斬然)
(1).毅然果决貌。 金 王若虚 《〈道学发源〉后序》:“ 韩愈 《原道》曰:‘ 孟軻 之死,不得其传。’其论斩然,君子不以为过。” 萧军 《八月的乡村》十:“ 安娜 ,她并不向 陈柱 告别,斩然地立起来,拉开门走了。”
(2).全新貌;分明貌。 宋 岳珂 桯史·王荆公:“务汲引新进,大更弊法,而时事斩然一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周礼履人:“古人履以配冠,其阶级斩然。”
(3).整肃貌;整齐貌。 明 归有光 《元忠张君家传》:“ 元忠 为人楚楚,门内外斩然,虽盛暑燕坐,未尝解带。”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妖异·鳖异》:“ 遂昌 县民 宋甲 剖一鳖,中有比丘端坐,握摩尼珠,衫履斩然。”
(4).陡峭貌。 明 高攀龙 《三时记》:“又里许,山忽两翼劈开,斩然絶壁,立地万仞。”
《國語辭典》:皦如  拼音:jiǎo rú
音节分明。《论语。八佾》:「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漢語大詞典》:斩绝(斬絶)
(1).陡峭貌。 宋 苏洵 《忆山送人》诗:“累累斩絶峯,兀不相属联。”
(2).形容语气锋芒毕露,不留馀地。 宋 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絶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雍容和缓,而不为斩絶之言。”
(3).界限分明貌。 唐 陆龟蒙 《记锦裾》:“始如不可辩别,及諦视之,条段斩絶分画,一一有去处。”
(4).干脆利落貌。《水浒后传》第十八回:“兄弟你真是好汉子,每事做得斩絶!” 萧军 《八月的乡村》三:“‘同志们--一切要听我的口令。’ 铁鹰 队长说话总是这样斩绝。”
(5).斩断;断绝。 清 李渔 《三与楼》第二回:“他见新的图不到手,旧的又怕回赎,少不得要生毒计,斩絶我的宗祧。”
《漢語大詞典》:浑茫(渾茫)
(1).混沌蒙昧。指上古人类未开化的状态。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浑茫剖判,清浊以陈,或昇以动,或降而静,彼天地犹不知所以然也。” 宋 秦观 《上吕晦叔书》:“閤下之道如元气行乎浑茫之中,其发为风霆雨露者,特糟粕耳。”
(2).谓广大无边的境界。 清 曹寅 《钱塘晓潮》诗:“北斗掉尾天失色,浑茫之元不可测。” 清 唐孙华 《次韵酬张超然上舍》:“浑茫千顷翻学海,扶疎十丈丰词条。”
(3).模糊;不分明。 清 姚鼐 《米友仁〈楚江风雨图卷〉》诗:“波翻雨横客登楼,天地浑茫不知处。” 梁斌 《播火记》四二:“他们坐在那里,眼看着太阳渐渐西沉,天地相连的地方一带浑茫。”
《漢語大詞典》:彪列
谓排列分明。《汉书·礼乐志》:“景星显见,信星彪列。” 颜师古 注:“谓彰著而为行列也。” 宋 王安石 《赐元丰敕令格式表》:“部居彪列,科指昈分。”
分類:排列分明
《漢語大詞典》:忽恍
(1).亦作“ 忽荒 ”、“ 忽恍 ”、“ 忽慌 ”。(1)谓似有似无,模糊不分明。老子:“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汉 贾谊 《鵩鸟赋》:“释智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汉 扬雄 《〈法言〉序》:“神心忽恍,经纬万方。”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而其道密微,寂寥忽慌,无形可以见,无声可以闻。” 章炳麟 《徵信论下》:“从是讎质自离者,诚有可知,亦或忽怳如不可知。”(2)指天空。《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蜺之间。”《文选·班固〈答宾戏〉》:“应龙潜於潢污,鱼黿媟之,不覩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昊苍也。” 李善 注:“ 项岱 曰:忽荒,天上也。”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义书》:“跃踸踔,陵忽慌,从容与道化同逌,逍遥与日月并流。”(3)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唐 孙樵 《骂僮志》:“忽怳乎若病酲之未醒,茫洋若痴人之暝行。”
(2). 黄帝 臣名。善忘之人。《淮南子·人间训》:“故 黄帝 亡其玄珠,使 离珠 、 剟 索之,而弗能得之也,於是使 忽怳 而后得之。” 高诱 注:“ 忽怳 , 黄帝 臣也; 忽怳 ,善忘之人。”
《國語辭典》:列列  拼音:liè liè
1.行列分明。晋。潘岳怀旧赋〉:「岩岩双表,列列行楸。」
2.高大的样子。汉。张衡〈西京赋〉:「增桴重棼,锷锷列列。」
3.风吹的样子。晋。成公绥啸赋〉:「列列飙扬,啾啾响作。」
《漢語大詞典》:适适(適適)
分明,清楚。适,通“ 的 ”。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天明,母重启 济 :‘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 宋 陈造 《闲适》诗:“槁木山麓正适适,从来里舍议家丘。”
惊恐失色貌。庄子·秋水:“於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陆德明 释文:“适适、规规,皆惊视自失貌。” 成玄英 疏:“适适,惊怖之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一日,博党款门访 才 ,窥见女,适适惊。” 何垠 注:“适音惕,惊貌。” 清 潮声 《记栗主杀贼事》:“偷儿听之,适适然惊,以为彼暗伏多人,戒勿为声响,将致余之死命。”
《漢語大詞典》:皦绎(皦繹)
形容音节分明、延续不断。语出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队》:“八音间作,既成皦绎之文;万舞毕陈,曲尽回翔之态。” 清 赵翼 《观西洋乐器》诗:“虽难继《韶》《頀》,亦颇谐皦绎。”
《漢語大詞典》:节解(節解)
(1).旧时断裂四肢、分解骨节的酷刑。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季龙 ﹞又诛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车裂节解,弃之 漳水 。”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方正:“ 颜杲卿 为 安禄山 所擒…… 禄山 怒甚,缚於 东都 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气絶,大駡不息。”
(2).草木枝叶残谢脱落。国语·周语中:“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 韦昭 注:“本,氐也。谓寒露之后十日,阳气尽,草木之枝节皆理解也。”文选·左思〈吴都赋〉:“草木节解,鸟兽腯肤。” 吕延济 注:“言草木凋落。” 宋 苏轼 《中山松醪赋》:“烂文章之纠缠,警节解而流膏。”
(3).谓乐曲节奏分明。文选·马融〈长笛赋〉:“牢剌拂戾, 诸 賁 之气;节解句断, 管 商 之制也。” 吕向 注:“ 管仲 、 商鞅 二人,皆有断决之材,笛声节曲相解,句度断决,则 管仲 、 商鞅 之制度也。”
(4).剖开竹节。喻顺利无阻。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为谢司马撰〈楚辞章句〉序:“他若定其二十五篇以后《汉志》,章剖句析,不必斤斤求合而自能以意逆志,可以一空前人之支离附合,与余夙所疑者不啻冰释而节解也。”
《漢語大詞典》:混濛
模糊,不分明貌。《人民文学》1981年第7期:“天地间扯起了茫茫雨帐,远处的群山,近处的田野,一派混濛。”
分類:模糊分明
《漢語大詞典》:画然(畫然)
(1).明察貌;分明貌。庄子·庚桑楚:“ 老聃 之役,有 庚桑楚 者,偏得 老聃 之道,以北居 畏垒 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 成玄英 疏:“画然舒智自明炫者,斥而去之。” 王先谦 集解:“其中有画然好明察为知者…… 庚桑 皆远去之。”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紫庭 在 淅川县 督粮之暇,取 邓元锡 函史,纂成职官考一册,出以见示,眉目亦自画然。” 梁启超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汉 氏虽定选举之制,而 魏 晋 九品中正,寒门贵族,界限画然。”
(2).犹言一下子,表示短暂的时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雨钱:“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鏘鏘而下,势如骤雨……翁一挥,钱即画然而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后 金 患心痗,痛起,则面目皆青,但欲觅死。女急市银针数枚……按穴刺之,画然痛止。”
《漢語大詞典》:至察
(1).极分明。荀子·礼论:“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説。” 杨倞 注:“言礼之至文,以其有尊卑贵贱之别;至察,以其有是非分别之説。”又引 司马贞 曰:“説,音悦。言礼之至察,有以明鸿杀委曲之情文,足以悦人心也。”
(2).过于明察。 汉 东方朔 《答客难》:“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漢語大詞典》:黯黕
(1).晦涩,不鲜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瘠字累句,则纤疏而行劣;肥字积文,则黯黕而篇闇。”
(2).昏暗不明。 明 刘基 《泾县东宋二编修长歌》:“阴气黯黕天地闭,仰面不见扶桑鸦。” 清 黄景仁 《蒋二良卿斋头掘地得桐棺丈馀发之乃古宫嫔妆颜色尚如生也作诗记之且调良卿》:“玉颜黯黕闭苍苔,鈿合珠襦冷刼灰。”
(3).混而统之,不分明。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夫瘢夷者恶燧镜,傴曲者恶綆绳,将奄其咎,必憎其表,事之理矣。卒使一家之史,捇焉以斩,遗美往恶,黯黕而同尽,亦无筭也哉!”
《漢語大詞典》:俨存(儼存)
很分明地保存、存在。 清 钱学伦 《语新》卷上:“春秋虽高,幽閒贞静,儼存大家风范。” 李大钊 《再论问题与主义》:“还有方在待晓的一个希望,犹尚俨存。” 夏衍 《写方生重于写未死》:“可是他们‘灵魂深处’,却依然还俨存着一个难攻不落的‘小资产阶级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