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狜豵
我国古代 吐蕃 部落之一。分布于 云南 附近,后来逐渐移居 云南 。
《漢語大詞典》:库希特人
非洲民族集团之一。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吉布提、苏丹、埃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等国。约2924万人(1985年)。讲库希特语族诸语言。多信基督教,属科普特派。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國語辭典》:景颇族(景頗族)  拼音:jǐng pǒ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潞西、瑞丽、陇川、盈江和梁河等县山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有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景颇文创于十九世纪,共二十三个字母。社会基本单位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多姑舅表联姻,以父为尊。经济以农业为主。信仰多神教,迷信禁忌多。
《漢語大詞典》:捷克人
捷克的主体民族。少数分布在欧、美各国。约1057万人(1985年)。讲捷克语。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主要从事工业,部分从事农业。
《國語辭典》:毛笋(毛筍)  拼音:máo sǔn
毛竹的笋,称为「毛笋」。
《國語辭典》:珞巴族  拼音:luò bā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珞巴在藏语的意思为南方人。社会基本按父系氏族血缘关系聚居。一般采一夫一妻制,但亦有富户行多妻制产业。以农为主,狩猎为副。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部分地区通用藏语。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日常生活中多所禁忌。参见「洛巴」条。
《國語辭典》:迷走神经(迷走神經)  拼音:mí zǒu shén jīng
动物神经系统的第十对脑神经,由延髓分布于许多内脏器官,如喉、心、肺、胃等各器官,有主管内脏器官感觉与运动的功能。
《國語辭典》:蒙古族  拼音:méng gǔ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辽宁、黑龙江、吉林、青海、甘肃一带,少数散居在河北、河南、宁夏等地。操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蒙文,兼用汉文及汉语。过去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现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居民则半牧半农或从事农业。传统住屋为蒙古包。简称为「蒙族」。
《漢語大詞典》:面神经(面神經)
第七对脑神经,分布在面部的两侧,主管面部肌肉的动作、泪腺和唾液腺的分泌。
《國語辭典》:闽北话(閩北話)  拼音:mín běi huà
分布于福建省北部的次方言。
《國語辭典》:闽南话(閩南話)  拼音:mín nán huà
分布于福建省南部、浙江南部、广东省潮州汕头一带、海南岛及台湾的次方言。也称为「闽南语」。
《國語辭典》:傈僳族  拼音:lì sù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乌蛮。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澜沧江流域。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物。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猎。家庭行一夫一妻制,而盛行姑舅表婚,婚后与父母分居,只有独子或幼子才与父母同住。也作「栗粟族」。
《國語辭典》:黎族  拼音:lí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族源于百越中的骆越。聚居海南岛。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以农耕为主要生计,兼从事狩猎、手工艺。操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兼通汉语。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其中神话、歌谣占重要的地位。崇拜祖先信仰鬼神。因从事农、猎,特别重视山鬼。
《漢語大詞典》:垄岗沙(壟崗沙)
沙漠中广泛分布的一种沙丘。随盛行风向平行伸展,长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高可达数十米,顶部微呈穹形,两坡大致对称。也称“沙垄”或“纵向沙丘”。
《国语辞典》:淋巴结(淋巴结)  拼音:lín bā jié
淋巴组织分布于淋巴管径路中的豆形或卵形构造。以颈部、腋下、腹股沟部最多。为淋巴细胞聚集与成熟之处,并具有过滤异物及吞噬病菌的作用。也称为「淋巴腺」、「淋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