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五鼎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明 陆采 《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 明 沈受先《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
(2).见“ 五鼎食 ”。
(2).见“ 五鼎食 ”。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國語辭典》:混混 拼音:hùn hùn
1.元气显著的样子。《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2.浊乱的样子。《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时混混兮浇饡,哀当世兮莫知。」
3.波浪的声音。《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4.苟且度过。如:「像我们这些庸材,只好混混日子了。」
2.浊乱的样子。《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时混混兮浇饡,哀当世兮莫知。」
3.波浪的声音。《文选。枚乘。七发》:「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4.苟且度过。如:「像我们这些庸材,只好混混日子了。」
《國語辭典》:混混沌沌 拼音:hùn hùn dùn dùn
1.迷迷糊糊而不清醒的样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长大起来,仍然是不知稼穑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
2.模糊而不分明。《老残游记》第七回:「揭起门帘来,只见天地一色,那雪下的混混沌沌价白,觉得照的眼睛发胀似的。」
2.模糊而不分明。《老残游记》第七回:「揭起门帘来,只见天地一色,那雪下的混混沌沌价白,觉得照的眼睛发胀似的。」
《漢語大詞典》:金绳(金繩)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禪,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 唐 韩愈 《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 离垢国 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王琦 注引《法华经》:“国名 离垢 ,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证果》:“看金绳宝筏相招,何须虑永劫沉身不可捞。”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嵐光浮翠黛,塔势界金绳。”
(3).借指地平线。 唐 刘长卿 《龙门八咏·退公龛》:“閒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 康有为 《八月十四夜香港观灯》诗:“空濛海月上金绳,又看秋宵 香港 灯。”
(2).佛经谓 离垢国 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王琦 注引《法华经》:“国名 离垢 ,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证果》:“看金绳宝筏相招,何须虑永劫沉身不可捞。”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嵐光浮翠黛,塔势界金绳。”
(3).借指地平线。 唐 刘长卿 《龙门八咏·退公龛》:“閒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 康有为 《八月十四夜香港观灯》诗:“空濛海月上金绳,又看秋宵 香港 灯。”
《國語辭典》:月支 拼音:yuè zhī
《國語辭典》:月建 拼音:yuè jiàn
阴历每月所建之辰。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分相配,用以纪月,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日」。依此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直到十月建亥,如此周而复始。《淮南子。天文》:「大时者,咸池也;小时者,月建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若尽理言之,并月建亦须移易。」
《國語辭典》:参辰(參辰) 拼音:shēn chén
参,参星,在西边。辰,辰星,在东边。参星和辰星分处东西两边,一颗升起时另一颗正好没入地平线,两颗星从来不曾同时出现,故以参辰比喻彼此隔绝或互相对立。《乐府诗集。卷三四。相和歌辞九。晋。傅玄。豫章行苦相篇》:「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胡秦时相见,一绝踰参辰。」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他每一做一个水上浮沤,和爷娘结下不厮见的冤雠,恰便似日月参辰和卯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