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后以脚疾,遂废于里巷。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俄以疾归襄阳。』」
周南留滞称遗老,汉上羸残号半人。 白居易 咏身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借壁光:咏勤学。清钱谦益《虫诗十二首·灯蛾》:“未许因人热,那能借壁光。”
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无五丁,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号曰石牛。千人不能动,万人不能移。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成都在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令与长安同制。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于蜀。蜀王从万馀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秦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居蜀之后,不习水土,欲归。蜀王心爱其女,留之,乃作〈伊鸣之声〉六曲以舞之。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娶以为妻。不习水土,疾病欲归,蜀王留之。无几物故,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盖地三亩,高七丈,号曰武担以石作镜一枚表其墓,径一丈,高五尺。于是,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侯台。蜀王亲埋作冢,皆致万石,以志其墓。
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黑】黄白黑帝也。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
周显王三十二年,蜀使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拽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拔蛇,山崩,同时压杀五丁及秦五女,而山分为五岭,直上有平石。蜀王痛悼,(「悼」原作「复」,据明抄本改。)乃登之,因命曰「五女冢山」,于平石上为「望妇侯」。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
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五丁:喻指功勋卓著的功臣名将。唐张枯《读狄梁公传》:“五丁抉造化,一柱正乾坤。”
金牛:指蜀道。唐李商隐《井络》:“将来为报奸雄辈,莫向金牛访旧踪。”
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犹窄。 元稹 望云骓马歌
凛凛三伏寒,巉巉五丁迹。 岑参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为杜元帅判官
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 张祐 读狄梁公传
千里烟霞锦水头,五丁开得也风流。 李山甫 蜀中寓怀
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李峤 牛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白 蜀道难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李隆基 幸蜀西至剑门
前驱二星去,开险五丁忙。 杜牧 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
即事壮重险,论功超五丁。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伯禹访未知,五丁愁不凿。 王维 燕子龛禅师
我思五丁力,拔入九重城。 白居易 答桐花
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开。 雍陶 蜀中战后感事
五丁功再睹,八难事难忘。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
五丁卓荦多奇力,四士英灵富文艺。 骆宾王 畴昔篇
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 骆宾王 钱郑安阳入蜀
相关人物
三年,殿内火,合夕便发,其时帝犹未还,宫内诸房閤已闭,内人不得出,外人又不敢辄开,比及开,死者相枕。领军将军王莹率众救火,太极殿得全。内外叫唤,声动天地。帝三更中方还,先至东宫,虑有乱,不敢便入,参觇审无异,乃归。其后出游,火又烧璿仪、曜灵等十馀殿及柏寝,北至华林,西至秘阁,三千馀间皆尽。左右赵鬼能读西京赋,云「柏梁既灾,建章是营」。于是大起诸殿,芳乐、芳德、仙华、大兴、含德、清曜、安寿等殿,又别为潘妃起神仙、永寿、玉寿三殿,皆匝饰以金璧。其玉寿中作飞仙帐,四面绣绮,窗间尽画神仙。又作七贤,皆以美女侍侧。凿金银为书字,灵兽、神禽、风云、华炬,为之玩饰。椽桷之端,悉垂铃佩。江左旧物,有古玉律数枚,悉裁以钿笛。庄严寺有玉九子铃,外国寺佛面有光相,禅灵寺塔诸宝珥,皆剥取以施潘妃殿饰。性急暴,所作便欲速成,造殿未施梁桷,便于地画之,唯须宏丽,不知精密。酷不别画,但取绚曜而已,故诸匠赖此得不用情。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
金莲:喻美人小脚,或喻美人仪态,亦指美人。唐李商隐《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駶跳而远去。凫雁皆唼夫粱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锄铻而难入。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愿衔枚而无言兮,尝被君之渥洽。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谓骐骥兮安归?谓凤皇兮安栖?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皇高飞而不下。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喂而妄食。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独悲愁其伤人兮,冯郁郁其何极!霜露惨悽而交下兮,心尚●其弗济。霰雪雰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将至。愿徼幸而有待兮,泊莽莽与野草同死。愿自往而径游兮,路壅绝而不通。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桉而学诵。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
相关人物
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五株柳:喻指隐者。唐李白《嘲王厉阳不肯饮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高柳三五株,可以独逍遥。 储光羲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 刘得仁 和段校书冬夕寄题庐山
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 刘慎虚 浔阳陶氏别业
陶庐树可爱,潘宅雨新晴。 刘禹锡 和乐天闲园独赏八韵前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刘长卿 使次安陆寄友人
独愁看五柳,无事掩双扉。 刘长卿 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
孤蓬向何处,五柳不开门。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
群公谁让位,五柳独知贫。 刘长卿 赠秦系徵君
五柳闭门高士去,三苗按节远人归。 刘长卿 送柳使君赴袁州
惟有陶潜柳,萧条对掩扉。 刘长卿 送金昌宋归钱塘
解印孤琴在,移家五柳成。 刘长卿 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
陶家五柳簇衡门,还有高情爱此君。 司空图 杨柳枝二首
五柳先生自识微,无言共笑手空挥。 司空图 歌者十二首
五柳终期隐,双鸥自可亲。 司空曙 逢江客问南中故人因以诗寄
五柳茅茨楚国贤,桔槔蔬圃水涓涓。 司空曙 过卢秦卿旧居
到县余花在,过门五柳闲。 周贺 送张堙之睦州
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岑参 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
讼堂寂寂对烟霞,五柳门前聚晓鸦。 崔峒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慕幽 柳
桑柘骈阗数亩间,门前五柳正堪攀。 朱庆余 归故园
寂寥我对先生柳,赫奕君乘御史骢。 李商隐 喜闻太原同院崔侍御台拜兼寄在台三二同年之什
依然五柳在,况值百花残。 李商隐 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前辈二公尝于此县寄居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李白 戏赠郑溧阳
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 李白 留别龚处士
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李白 题东溪公幽居
隋家两岸尽,陶宅五株荣。 李端 折杨柳
何当五柳下,酌醴吟庭筠。 李群玉 同张明府游溇水亭
久向三茅穷艺术,仍传五柳旧琴书。 李群玉 送陶少府赴选
妻子欢同五株柳,云山老对一床书。 李颀 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
三四株松匝草亭,便成彭泽柳为名。 李频 奉和郑薰相公
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 李频 避暑
旧业传一经,新官栽五柳。 权德舆 送韦十二丈赴襄城令三韵
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 汪遵 彭泽
君看靖节高眠处,只向衡门种五株。 汪遵 隋柳
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 王维 偶然作六首
秋风自萧索,五柳高且疏。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王维 田园乐七首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王维 老将行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五株蒙远赐,应使号先生。 皇甫冉 谢韦大夫柳栽
远山期道士,高柳觅先生。 皇甫冉 闲居作
五柳转扶疏,千峰恣来往。 皇甫冉 题高云客舍
仕应同五柳,归莫舍三茅。 皮日休 新秋言怀寄鲁望三十韵
几变陶家柳,空传魏阙书。 窦常 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
县依陶令想嫌迂,营伴将军即大粗。 薛能 柳枝四首之三
结阴既得地,何谢陶家时。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柳浪
溪柳绕门彭泽令,野花连洞武陵人。 许浑 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
祗闻寻五柳,时到月中还。 贯休 武昌县与昼公兼寄邑宰
何逊兰休握,陶潜柳正垂。 郑谷 送水部张郎中彦回宰洛阳
五株衰柳下,三径小园深。 钱起 秋园晚沐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 雍陶 和孙明府怀旧山
落照渊明柳,春风叔夜弦。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
劝君不得学渊明,且策驴车辞五柳。 韩翃 送别郑明府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简文云:「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神速譬有为,合和譬无为。」引崔(崔撰)云:「浑沌,无孔窍也。」
凿窍:喻破坏自然,改变原貌。唐韩愈《嘲鼾睡》:“南帝初奋极,凿窍泄混沌。”
银花凿落从君劝,金屑琵琶为我弹。不独送春兼送老,更尝一著更听看。
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降,人则顾塞其窦。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
「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唐·成玄英疏:「凿,孔也。攘,逆也。自然之道,不游其心,则六根逆,不顺于理。」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六凿》在报反。《相攘》如羊反。郭云:逆也。司马(司马彪)云:谓六情攘夺。」
相关人物
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闻安高名。早已致书通好曰:「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自顷道业之隆,咸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应降,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此方诸僧咸有思慕,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文多不悉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鉴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
相关人物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南阳庞俭,少失其父。后居闾里,凿井,得钱千馀万。行求老苍头,使主牛马耕种。直钱二万。有宾婚大会,奴在灶下,窃言:「堂上母,我妇也。」婢即具白其母,母使俭问,曰:「是我翁也。」因下堂,抱其颈啼泣,遂为夫妇。俭及子历二千石刺史七、八人,时人为之语曰:「庐里诸庞,凿井得铜,买奴得翁。」
庞俭凿井,阴方祀灶。 李瀚 蒙求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脩以菹醢。宋·洪兴祖补注:「枘……刻木端所以入凿。」又〈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锄铻而难入。」夫邪佞在前面己以正直当之,其君不察,得罪必矣。
相关人物
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累迁别驾。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时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后使至京师,简文亦雅重焉。既还,温问:「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见。」以此大忤温旨,左迁户曹参军。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
更逢习凿齿,言在汉川湄。 张子容 乐城岁日赠孟浩然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沐浴霪雨,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脩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
《符子》:禹让天下于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劳矣,凿山川,通河汉,首无发,股无毛。」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孟浩然 入峡寄弟
井邑观秦野,山河念禹功。 孙逖 奉和御制登鸳鸯楼寓目应制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李白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舜耕余草木,禹凿旧山川。 杜审言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
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 杜甫 上白帝城
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 沈佺期 过蜀龙门
河看大禹凿,山见巨灵开。 赵彦昭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 韦应物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韩愈 调张籍
主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将已受斧钺,答曰:「国不可从外治也,军不可从中御也。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以受制于前矣,鼓旗斧钺之威,臣无还请,愿君亦以垂一言之命于臣也。君若不许,臣不敢将。君若许之,臣辞而行。」乃爪鬋,设明衣也,凿凶门而出。汉·高诱注:「凶门,北出门也;将军之出,以丧礼处之,以其必死也。」
(2).作恶的人。《大般涅槃经》卷八:“世间,为恶行者,名为半人;修善行者,名为满人。”
(3).受人庇护、不能自立的人。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尺牍新钞》:“正人当庇人,不当为人所庇。为人所庇,即能自立,亦半人耳,庇人者尚餘半在人。”
(4).犹半仙人。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七:“剩水残山作半人,多时席帽不生尘。”参见“ 半仙 ”。
(2).犹偷情。 明 冯梦龙 《山歌·笼灯》:“因为偷光犯子箇事,后来忒底坏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