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痰喘  拼音:tán chuǎn
病名。气管积痰,引起呼吸急迫,伴有哮喘的病。
《國語辭典》:发汗(發汗)  拼音:fā hàn
出汗。清。徐珂《清稗类钞。艺术类。俞曲园谈医》:「有病者延医诊治,医言宜用麻黄少许以发汗,持方至药肆,而肆中适缺麻黄,以伪品予之,服之,无效。」
《漢語大詞典》:腼汗(靦汗)
谓羞得脸上出汗。 南朝 梁 沈约 《上〈宋书〉表》:“鞠躬跼蹐,靦汗亡厝。”
《漢語大詞典》:汗气(汗氣)
出汗时蒸发的热气。 茅盾 《子夜》十三:“ 金小妹 抢前一步去开了门, 朱桂英 刚挤进去,就觉得热烘烘一股汗气。”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四:“铿锵的锣鼓骤然一停,麒麟皮掀开,四个汗气蒸腾的小伙子露出笑脸,人群爆发出叫好和鼓掌声。”
《国语辞典》:汗手  拼音:hàn shǒu
1.有汗的手。如:「这面镜子,别拿汗手摸。」
2.指一种人手部经常会出汗的症状。
《国语辞典》:心汗  拼音:xīn hàn
中医上指胸口出汗特别多的症状。通常多因思虑太过,伤及心脾所致。
《漢語大詞典》:汗邪
谓人高烧出汗,神智昏迷,语言错乱的现象。俗谓中邪。多用来骂人头脑不清,胡言乱语。《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汗邪的油嘴!他可可看人家老婆的脚?”《醒世姻缘传》第八七回:“你就快别要汗邪,离门离户的快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侦戏》:“俺 阮大鋮 也是读破万卷之人,什么忠佞贤奸,不能辨别?彼时既无失心之疯,又非汗邪之病,怎的主意一错,竟做了一个 魏 党?”
《漢語大詞典》:浃汗(浹汗)
遍身出汗。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人入洞门,为热气所蒸,无不浹汗,有疾者輒愈。”
分類:出汗
《漢語大詞典》:汗栗
亦作“ 汗慄 ”。因恐惧而出汗。 唐 柳宗元 《对贺者》:“夫为天子尚书郎,谋画无所陈,而羣比以为名,蒙耻遇僇,以待不测之诛。苟人尔,有不汗栗危厉偲偲然者哉!”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思乃父为吏本县,时常畏长官汗慄。”
分類:恐惧出汗
《國語辭典》:虚汗(虛汗)  拼音:xū hàn
由于身体虚弱或患病而引起的不正常出汗现象。
《漢語大詞典》:解表
中医称服药而使病人出汗去风退热。 唐 李翱 《杂著·来南录》:“戊戌,予病寒,饮葱酒以解表。” 唐 陆龟蒙 《幽居赋》:“艺合欢求解表之力,饵陟釐明攻冷之惩。”
《漢語大詞典》:漐习(漐習)
谓病人手足出汗颤抖。《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絶也。”集注引 方有执 曰:“漐,汗出貌。习,鸟数飞也。言手足颤摇如鸟之习飞,奋振而不已也。”
《漢語大詞典》:握两手汗(握兩手汗)
因惊骇而两手出汗。犹言捏两把汗。元史·赵璧传:“ 宪宗 即位,召 璧 问曰:‘天下如何而治?’对曰:‘请先诛近侍之尤不善者。’ 宪宗 不悦, 璧 退, 世祖 曰:‘秀才,汝浑身都是胆耶?吾亦为汝握两手汗也。’”
《国语辞典》:赧颜汗下(赧颜汗下)  拼音:nǎn yán hàn xià
脸色发红,额头出汗。形容羞惭的样子。如:「今天先生誉过之情,令人赧颜汗下。」
《国语辞典》:土耳其浴  拼音:tǔ ěr qí yù
一种源于中东的沐浴法。在浴室内,利用热气、使人全身出汗,然后进行按摩,再做冷水浴或淋浴。有减轻体重、消除疲劳、清洁等功效。也称为「蒸气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