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跳鳞(跳鱗)
指跳出水面的鱼。 宋 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跳鳞出重锦,舞羽堕软玉。”
《國語辭典》:暗桩(暗樁)  拼音:àn zhuāng
1.插在水面下的木柱,可以阻止舟船的前进。宋。陈造呈赵帅〉诗:「叶舟瓠壶浪如屋,暗桩触船船版折。」
2.布置在敌方阵营里的眼线。如:「这次选举,他早已布下暗桩,所以大获全胜。」
《漢語大詞典》:跳石
矗出水面的石头,可供人跨渡。 沈从文 《新与旧》:“河上游一点有一列过河的跳石,横亘河中,同条蜈蚣一样。”
《漢語大詞典》:跳银(跳銀)
指跳出水面的鱼。 元 袁桷 《赋金华方君双鱼砚》:“跳银破练何足奇,共饱云腴作寒玉。”
《國語辭典》:渗水(滲水)  拼音:shèn shuǐ
水由物体的缝隙透漏。如:「这房子年久失修,一下雨就会渗水进来。」
《漢語大詞典》:鲜滴(鮮滴)
形容花果鲜嫩得像要滴出水来。 徐朝夫 《同是青山一株草》:“ 路运河 的任务是背支火枪,碰上山鸡、野兔、冒出一蓬火药烟;遇见香蕈、嫩绿的山茶、鲜滴的野果,摘上一捧。”
《漢語大詞典》:尾水
在尾水渠道中的水
在水坝或水力开发厂的出水
《国语辞典》:鲲鯓(鲲鯓)  拼音:kūn shēn
闽南方言。指近海浮出水面的大型沙洲,如鲲浮游于海上。在过去鲲鯓与岸边有浅海相隔,外向大洋。根据《台湾府志。卷一。封域。山川》记载,当时有一到七鲲鯓,中间互相接连,上面是一连串的渔村。今日台南市古迹中有「南鲲鯓代天府」。
《國語辭典》:暗礁  拼音:àn jiāo
1.未露出于海面的礁石。舟船误触,往往破沉。《文明小史》第五二回:「忽然天崩地塌的一声响亮,把饶鸿生吓得直跳跳起来,说:『不好了!怕是船触了暗礁了!』」
2.比喻隐藏的阻碍。如:「人生的旅途上,处处充满著暗礁,只要有信心去面对,必能逢凶化吉,否极泰来。」
《漢語大詞典》:津滴
渗出水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那揭罗曷国:“东岸石壁有大洞穴……门径狭小,窟穴冥闇,岸石津滴,蹊径餘流。”
《國語辭典》:自流井  拼音:zì liú jǐng
井水无需人力或机械力,仅靠本身之压力即能上升至地面的水井。
《漢語大詞典》:央渎(央瀆)
出水沟。荀子·正论:“今人或入其央瀆,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 杨倞 注:“央瀆,中瀆也;如今人家出水沟也。”
分類:出水水沟
《漢語大詞典》:鱼踯(魚躑)
亦作“ 鱼掷 ”。 谓鱼跳出水面。 唐 姚合 《题河上亭》诗:“亭亭河上亭,鱼躑水禽鸣。”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宿报恩寺水阁》:“僧穿小檜纔分影,鱼掷高荷渐有声。”
《漢語大詞典》:浮礁
(1).露出水面的岩石。 许地山 《萤灯》:“那里头有一个浮礁,可容四、五人。”
(2).海鳅的俗称。《宁波府志·盐政·物产》:“海鰍大者长数十丈,海中浮载,如一二里山,俗呼为浮礁,舟行避之。”参见“ 海鰍 ”。
《國語辭典》:海䲡(海鰌)  拼音:hǎi qiū
露脊鲸的别名。参见「露脊鲸」条。
《漢語大詞典》:海鳅
1.即露脊鲸。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海鰌,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餘尺,吞舟之説,固非谬也。每岁, 广州 常发铜船,过 安南 货易,路经 调黎 深阔处,或见十餘山,或出或没,篙工曰:‘非山岛,鰌鱼背也。’双目闪烁,鬐鬣若簸朱旗。日中忽雨霢霂,舟子曰:‘此鰌鱼喷气,水散于空,风势吹来若雨耳。’” 唐 许浑 《题峡山寺》之一:“海鰌潮上见,江鵠雾中闻。”
2.小型战船名。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其东画长川以为洫,西连乎南,盘别浦以为沟,悉通海鰌。” 宋 杨万里 《海鰌赋》:“笑未既,海鰌万艘相继突出而争雄矣,其迅如风,其飞如龙。”宋史·虞允文传:“中流官军亦以海鰌船衝敌,舟皆平沉。”
《漢語大詞典》:伎荷
出水面的荷花。伎,通“ 企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今人谓卷荷为伎荷。伎,立也。卷荷出水面亭亭植立,故谓之伎荷。或作芰,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