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4,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刘凝之(字 志安 长年 )
臧凝之
僧法凝( 庞 )
蔡凝(字 子居 )
释静凝
李凝之(字 惠坚 )
释智凝
王凝(字 叔恬 )
陈凝
甘凝(字 云隐 )
韩凝
郑绩(字 其凝 )
杨凝(字 懋功 )
徐凝
其它辞典(续上)
释慧凝(别称 未出家时 )刘凝之(字 志安 长年 )
臧凝之
僧法凝( 庞 )
蔡凝(字 子居 )
释静凝
李凝之(字 惠坚 )
释智凝
王凝(字 叔恬 )
陈凝
甘凝(字 云隐 )
韩凝
郑绩(字 其凝 )
杨凝(字 懋功 )
徐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游洛阳。尝得疾而卒。七日复苏曰。始随胥卒。见阎罗王。立殿下。王坐殿上。使吏捡籍。史以为误追耳。寿未尽也。因放还。当时又有五沙门在焉。所谓宝明寺智圣。般寺若道品。融觉寺昙谟最。禅林寺道恒。灵觉寺宝明。王则据案。悉诘其平生所为事。智圣曰。某留心禅那而已。道品曰。某诵涅槃经四十一卷而已。昙谟最曰。某讲涅槃华严二经。领徒千数。道恒曰。某劝诱四辈檀越。造一切经。雕塑佛像十躯。宝明曰。某未出家时。尝为陇西太守。造灵觉寺。出家之后。礼拜不缺。王既听其辞。乃复谕之曰。沙门之道。必须摄心禅诵。不矜村德。不事干求。不务名誉。讲经者情分彼我。恃能傲物。募人造经像者。图财起贪。具足三毒。在官起寺者。恃势困民。假善谢罪除。智圣道品。宜令青衣童。送生天堂。外其昙谟最道恒宝明。皆宜遣皂衣卒。押付地狱。事闻于朝。太后胡氏。密敕黄门侍郎徐纥。遍于京城。访求凝所说寺额僧名。虚实何如。既而报云。其寺额僧名。果与凝所说符合不谬。于是太后叹异。诏请坐禅诵经僧百人。常于内殿供养。且诏。自今比丘不许持经像。巡街乞索。如有私财营造者听。凝竟遁于白鹿山。由是中州率尚禅诵。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凝。未知何许人也。栖止洛邑而无异艺。正修练心戒耳尝得疾暴终七日而苏起说冥间报应。及见区分更无毫发之差。所睹者五沙门。一是宝明寺智圣。以坐禅苦行得升天堂。次一是般若寺道品。以诵涅槃经四十卷同前智圣次是融觉寺昙谟最。称讲涅槃华严经领徒千数。琰摩王曰。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𣣋物。比丘中第一粗行。今唯试坐禅诵经最曰。贫道立身已来唯好讲导不能禅诵。王曰。付司。即有青衣数辈。拥送最向西北门。屋舍皆黑。似非好处。次是禅林寺道恒。唱云。教导劝诱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像十躯。王曰。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不干世事不务喧繁。虽造经像止欲得他财物。既得财物贪心即起。既长贪行三毒炽然具足烦恼。与最同入黑门。第五是灵觉寺宝明。自称未出家时。尝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即弃官入道。虽不禅诵礼拜不阙。王曰。卿作刺史之日。曲理枉法劫夺民财。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劳说此。亦付青衣送入黑门矣。凝由此省悟。最先见王属吏检寻名籍误追摄耳。时胡太后闻之。遭黄门侍郎徐纥依凝之说。散访验寺额并僧名。有无奏报。云城东有宝明寺。城内有般若寺。城西有融觉禅林灵觉三寺。并智圣道品昙谟最道弘宝明等。皆实有之。太后称叹久之。诏请坐禅诵经者一百僧。常在内殿供养焉。续有诏不听比丘持经像左街路乞索。如私有财物造经像者任意。凝入白鹿山隐居修道。自此京邑城下比丘多修禅观诵持大部经法焉。 系曰。昙谟最坐讲法而人我因入黑门中。若禅诵者人我随增。知亦不免。最与道士姜斌争论护法之功。可补前过。无谓传法之人皆堕负处。胡后偏见不亡。吁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48 【介绍】: 南朝宋南郡枝江人,字志安,小名长年。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非其力不食。数征不就。性好山水,携家人隐居衡山,采药服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3 【介绍】: 南朝宋东莞莒人。臧焘孙。学涉有当世才具,年少时为宋文帝赏识,累官尚书右丞。以徐湛之党,被刘劭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僧。会州人,俗姓庞。专心持戒,每入定往往经月。出定后亦不食。年七十于佛前置座自焚,初烧一指,次第及臂而身乃尽。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庞氏。会州人。初武帝尝于梦中。游齐山。觉而遍问其地于群臣。卒莫有知者。乃诏天下访求之。而得于会之城北七里所。因立精舍于上。给田度僧。以垂永久。凝以童子占籍焉。戒行精苦。禅观修明。每入定。辄经月。至年七十。偶于佛像前。置高座。坐烧一指。昼夜略不动摇。火及臂烟𦦨愈炽。弟子或欲扑灭者。或叫呼禁止者。皆不听。火遂及身。七日七夜。惟一灰聚。众共埋骨其所。而树塔焉。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遗身篇第七
释法凝。会州人也。俗姓庞氏。初齐武帝梦游齐山。不知在何州县。散颁天下觅之。时会州父老奏称。去州城北七里。臣人山是旧号齐山。武帝遣于上立精舍。度僧给田业。凝以童子在先得度。专心持戒道德日新。月六年三斋供不断。但以坐禅为念。出禅则诵经。恒常入禅。百姓争往看。而不敢入。唯于窗中遥见。动经一月。出犹不食。大德名僧多往劝之。虽复进食渐渐微少。后年至七十。于佛像前置座而坐。初烧一指昼夜不动。火然及臂。诸人与弟子欲往扑灭。及有叫唤者。复有禁止不听者。臂然火焰弥炽。遂及身。七日七夜。时俗男女有号哭自搥者。又有顶礼赞叹者。至身尽唯一聚灰。众共理之。于上起塔。今唯有一精舍在。馀皆摧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济阳考城人,字子居。蔡撙孙。博涉经传,有文词,工草隶。尚陈宣帝女信义公主。累迁尚书吏部侍郎。寻免官。陈后主时除给事黄门侍郎。以其“负地矜才”,迁晋熙王府长史,不得志。因作《小室赋》以见志。入隋,道病卒,时年四十七。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汴人也。时迁禅师。方以空寂之学名世。凝因师事之。则其得于闻见者。岂复可以求之文字语言间邪。然终日块坐如愚。或有以经旨论义问者。则不思而答。妙出意表。仁寿置塔于州之流沟寺。归乡之荣。送舍利焉。不尤愈于衣锦而昼行乎。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释静凝。汴州人。迁禅师之门人也。早年听受深闲邪正。经律十地是所询求。后师摄论备尝幽显。常乐止观掩关思择。缘来便讲唱吼如雷。事竟退静状如愚叟。世间之务略不在言。人不委者谓为庸劣。同住久处方知有道。兼以行不涉疑。口无庆吊。块然卓坐似不能言。开皇六年随迁入雍住兴善寺。仁寿二年。下敕送舍利于杞州。初至频放白光。状如皎月。流转通照。及下塔日。白鸟空中旋绕基上瘗讫远逝。更有馀相。凝为藏隐。示出一二。知大圣之通瑞也。馀则隐之不书。及至京师又被责及。方便解免不久而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陇西成纪人,字惠坚。李瑾子。笃好古文,精心典礼,识本草药性,常以服饵自持,年将耄而力不衰。尝任光州中从事,然出仕非其所好,秩满,居冀州枣强郊野。隋文帝仁寿中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不详氏族。豫州人。年少出家。习经过目不忘。虽数十万言。久而犹忆。初未尝温。及进具。人以为苗而不秀。恐无后成。凝闻之叹曰。世书尚有朝闻夕死之言。而况出世之道乎。遂往彭城。依嵩公咨摄论。顾谓诸徒曰。已了纲旨。馀文复奚暇究哉。即辞嵩。将事制疏。嵩初恐其乖僻难之。凝以为大例可知。然或小失无所虑也。竟别去。疏毕。声望益振。入京住辩才寺。隋文屡兴殿会。而凝尤为所延致。俄居禅定寺。大业间卒。春秋四十八。始凝之未入京也。有明及妄师。以摄论著名关东。邀与相见。遽问云。黎耶识灭否。答云灭。及则踊身起坐抚掌大庆。托之承绪而逝。且凝行检严洁。福智俱营。故辩才一寺。完治无阙。长打将了。便就元席。于戏何其年之不永也。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智凝。不详姓族。豫州人。年小出家。积传师习经目不忘。并贯怀抱。所诵众经数十万言。须臾便引诵。未尝温故。及进具后。日声情望。群宗遥指恐无后成。凝闻之叹曰。俗尚朝闻不怀夕死。出世道要何累厚彭生城。遂往嵩公 仰咨摄论。幽神外动。正义斯临。心若旧闻。再无重请。初讲才讫。第二胜相。顾诸徒曰。摄论纲旨都可见矣。馀文无暇更听。便欲制疏往辞于嵩。嵩曰后生标领尔并驱邪。恨功未后通。恐乖僻耳。凝曰蒙法师开明大照。举列可知。失在支诈。故无所虑便拜首别焉。时以为誇诞未之欣尚也。及著疏既了。剖决词宗依而讲解。声望转盛。后赴京辇居于辩才引众常讲。亟传徽绪。隋文法盛屡兴殿会。名达之僧多参胜集。唯凝一人领徒弘法。至于世利曾不顾眄。所以学侣成德实异同伦。后住禅定。犹宗旧习。大业年中卒于住寺。春秋四十有八。初凝传法关东无心京讲。有明及法师者。摄论嘉名宗绩相师。凝当其绪年事衰顿。仍令学士延凝。既达相见一无馀述。但问云。黎耶识灭不。凝曰。灭矣。及乃勇身起坐。抚掌大庆。不久而卒。凝因承及绪。故学者不移其宗。兼行洁清严风霜不变。六时自课福智无歇。故辩才一寺躬事修营。汲灌树植。平坦僧院初无有阙。长打将了便就元席。说法既竟还依福事。章疏之务手不执文。随时扣寂对至钟鼓。或一宿施会。赍及百千。或一时外食。䞋兼金帛。皆曾无别念。志存授法。故所在传嗣矣。有学士灵觉道卓。并蜀土名僧。依承慧解擅迹京室。逸还益部弘赞厥宗。故岷洛摄论由之而长矣。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丹阳人,字云隐。移家南丰,举进士不就,为神仙之学,卜宅军峰之下。善祷雨。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2—727 【介绍】: 唐荥阳开封人,字其凝。举贤良,授越州永兴主簿。寻充吐蕃分界使,撰《柘州记》一卷。迁秘书郎,撰《新文类聚》一百五十卷。又依《春秋》作《甲子记》七十篇。擢职方员外郎,撰《古今录》二百卷。官至比部郎中。家藏书一万卷。有集。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一
绩。玄宗时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懋功。杨凭弟。代宗大历十三年进士。由协律郎三迁侍御史,为司封员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为权幸所忌,徙右司郎中。宣武节度使董晋表为判官。亳州刺史缺,晋以凝行州事。增垦田,决圩堰,筑堤防,水患平息。时孟叔度横纵挠军治,而凝亦荒湎,晋卒,乱作。凝走还京师,阖门三年。拜兵部郎中,以疾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3 字懋功,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其家于安史之乱中移居苏州(今属江苏)。代宗大历十三年(778)登进士第,为状元,授校书郎。德宗兴元后历佐使府,累迁右司郎中。贞元十二年(796)为宣武节度判官,十四年兼亳州刺史。十五年汴州军乱,走还京师闲居。十八年授兵部郎中,十九年正月卒。生平见柳宗元《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墓碣》、《新唐书·杨凭传》附。凝与兄凭、弟凌皆有文名,号“三杨”。《全唐诗》存诗1卷。唐诗汇评
杨凝(?-803),字懋功,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大历十三年(778)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兴元初,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府掌书记。入朝为协律郎,三转御史。贞元初为起居郎,又为司封员外郎,改吏部员外郎。十二年以检校吏部郎中为宣武军节度判官。十五年,汴州轧,走还京师,托病居家。十八年,起为兵部郎中。次年正月卒。凝与兄凭弟凌皆以文名,时号“三杨”。有《杨凝集》二十卷,权德舆为之序,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诗百名家集》
权德舆序云:君所著文一百四十篇,而歌诗倍之。词含雅,言中论,洁净夷易,得其英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人。工诗,宪宗元和中即有诗名,方干曾从之学诗。穆宗长庆中,赴杭州取解,大得刺史白居易赏识。后尝至京洛,竟无所成。归故乡,优游而终,人呼为徐山人。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与施肩吾精研吟咏,无进取意。宪宗元和年间有诗名,方干曾从之学诗。后游于长安,竟不成名,(一说“官至侍郎”,见《唐诗纪事》引宋潘若冲《郡阁雅谈》)遂归隐故乡,优游而终。与韩愈、白居易有交往。生平见《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六。凝诗风朴实,张为《诗人主客图》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徐凝为及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唐诗汇评
徐凝,生卒年不详,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与施肩吾同里友善。长庆中,白居易刺杭,凝与张祜同往取解,凝得解元,后竟无成。元稹观察浙东,凝尝投谒。大和中,白居易为河南尹,复至洛,与唱和,后归江南,竟以布衣终身。凝工诗,受知于元、白,方干亦曾师事之。有《徐凝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全唐诗补逸
徐凝,与白居易沈亚之辈友善,元和中官至侍郎。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
凝之操履不见于史,然方干学诗于凝,赠之诗曰:“吟得新诗草里论”,戏反其辞,谓“村里老”也。方下,也所谓简古者,且能讥凝,则凝之朴略稚鲁,从可知矣。乐天方以实行求才,荐凝而抑祜,其在当时,理其然也。唐才子传
(凝)始游长安,不忍自炫鬻,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吏部曰:“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知者怜之。《石园诗话》
徐侍郎(凝)《奉陪相公看花宴会》二绝,胜于《杭州开元寺牡丹》诗,白香山赏之,以其末句见誉耳。……洪容斋以为诸绝如《辞韩侍郎》、《相思林》、《忆扬州》,亦皆有情致。今观侍郎诸诗,固皆以情致胜者也。或较之于(张)祜,则实不如。白之抑祜,或出于退轻薄而进朴略之心。而元稹谓“祜雕虫小技,或奖励之,恐变风教”,则实怀妒才之心矣。世不咎元而但咎白,何也?《唐人绝句精华》
盛唐雄浑宏阔气象,一变而为韩愈之奇险,再变而成为白居易之刻露。奇险之极,则有卢仝之怪僻;刻露之极,则有徐凝之粗率。其间复有浮艳与冗漫之作,而唐诗遂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