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9,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释惟净( 光梵大师 李 )
释智净
释思义(字 和甫 号 净慧 凌 )
释玄净(字 无象 徐 )
李琛(号 清净居士 )
笪净之( 守静法师 )
释思净(别称 喻弥陀 喻 )
洪拟(字 成季、逸叟、成第 弘 文宪、文定 世称 净智先生 )
释守遂(号 净慈 章 )
释净如(号 妙空 陈 )
释仁钦( 靖照大师 号 净照 )
释净梵( 笪 佛护 䉡 字 净梵 )
释净昭
尼净智(号 慧光 )
其它辞典(续上)
释净端( 丘、邱 字 明表、表明 号 安闲和尚、端师子、安閒和尚、回头和尚 世称 端狮子 )释惟净( 光梵大师 李 )
释智净
释思义(字 和甫 号 净慧 凌 )
释玄净(字 无象 徐 )
李琛(号 清净居士 )
笪净之( 守静法师 )
释思净(别称 喻弥陀 喻 )
洪拟(字 成季、逸叟、成第 弘 文宪、文定 世称 净智先生 )
释守遂(号 净慈 章 )
释净如(号 妙空 陈 )
释仁钦( 靖照大师 号 净照 )
释净梵( 笪 佛护 䉡 字 净梵 )
释净昭
尼净智(号 慧光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绍】: 宋僧。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通经史,善诗书。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状,世称端狮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名动四远,章惇等皆与之游。有《吴山集》。全宋诗
释净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顿契心法,乃从仁岳法师受公《楞严》要旨。参宝觉齐岳禅师得悟。见弄狮子者,丛林号为端师子,自号安闲和尚。徽宗崇宁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有《吴山集》,已佚。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一、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四三、《吴兴诗存》卷一四。今录诗四十二首。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净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丛林号称端师子,自号安閒和尚。崇宁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吴山集》。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九
端师子者。吴兴人也。始见弄师子者。发明心要。则以䌽帛像其皮。时时著之。因以为号。住西余山。嗣姑苏翠峰月禅师。西余去湖州密迩。每雪朝著䌽衣入城。小儿争哗逐之。从人乞钱。得即以散饥寒者。钱穆父赴官浙东。见之约明日饭。端黎明独往。避雨入道旁人家。幼妇出迎。俄其夫至诟逐。竟为逻卒所收。穆父吏速客。见之问故。曰。烦寄声钱公。本来赴斋中。涂奸情事发。请自饭。穆父闻之惊。且笑顾客曰。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挽衣问何之。曰鸡为狸害。法不可食。将弃水中。端苦求之。道路聚观讽。曰。当得偈乃可与。端跪作祭文曰。维灵生有鹰鸦之厄。死有汤镬之灾。生时要汝报晓。死后无人收埋。奉为转化檀施。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阇梨无可布施。施肚为汝作棺材)。言卒携鸡去。以施饥者。能诵法华经。湖人争延之。必得钱五百乃开秩。目诵数句。即持钱地坐去。缺薄者易之而去。好歌渔父词。月夕必歌之达旦。有狂僧号回头和尚。以左道鼓动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方对丹阳守吕公肉食。端竟至指曰。正当与么时。如何是佛。回头不能遽对。端捶其头。推倒乃行。又有妖人号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倾城信敬。端见揕住曰。如何是佛。不托拟议。端趯之而去。章丞相子厚请升座。使俞秀老撰疏。叙其事。曰。推倒回头。趯翻不托。七轴之莲经未诵。一声之渔父先闻。端听僧官宣至。此以手耶揄曰止。乃坐引声吟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大众杂然称善。端顾笑曰。我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子厚留饭。端瞋说偈曰。章惇章惇。请我看坟。我却吃素。汝却吃荤。子厚为大笑。时吕太尉吉甫。亦留丹阳。三人者日过从。吉甫诵禅定功德。诸般若中第一。曰惠卿修之十年。子厚独称。锻可忘忧。稽康得仙。竟作剑解。端说偈曰。章公好学仙。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圆照禅师自京师慧林。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不悟其讥也端客无锡。欲归湖且行江上问。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我行常润舡也端欣然曰。亦可。乃附船尾。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称誉。吐语奇怪。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明日迁化去。众以为戏语。请说偈。端索笔大书曰。端师子。太慵懒。未死牙齿先坏烂。二时伴众赴堂。粥饭都赶不办。如今得死是便宜。长眠百事皆不管。第一不著看官。第二不著吃粥饭。五更遂化。阅世七十二。东吴祠之。以为散圣。 赞曰。予窜海外三年而还。丛林顿衰。耆年物故无馀。所至雏道人成阡陌。皆饱食游谈。无根而已。喟然长想。如政黄牛端师子辈。皆三十年前。少丛林者。然高风逸韵。且尔。况其传法度生者乎。因载两士平生大槩。使后之俊流。得以览观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三
惟净,南唐吉王李从谦之子,李煜从子。幼时入经院习梵字,解五竺国梵语。太宗时度为僧,与法护同译新来诸经,任译经鸿胪少卿,赐号光梵大师。庆历中朝廷百度例务减省,知言者必乞罢译经,遂预奏乞罢。见《湘山野录》卷上,《补续高僧传》卷一。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法护。中天竺国人。景德改元。赍梵筴入京。赐紫衣束帛。馆于传法院。时天息灾法贤。相继迁逝。虽译事不𥨊。而司南乏人。佥议非法护不可。遂被诏补其处。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参政赵安仁等润文。礼数有加。译佛吉祥等经二百馀卷。并自太平兴国以来所翻。合经律论。共成四百十三卷。净与秘书监扬亿编次。又与安仁等。编修大藏经录。凡二十一卷。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宸裁序文。置于录首。仁宗即位。净与翰林学士夏竦。进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净又进大藏经目录二帙。赐名天圣释教录。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南海驻辇国遣使。进金叶梵经。诏法护译之。御制译经颂为赐。至和元年。敕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三藏法护。戒德高胜。可特赐六字师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是时。译场久开。润文官。非位德并隆者。不得参预。如吕夷简宋绶。如富弼文彦博韩琦。皆以宰臣入选。弘阐之盛。古所未有。况梵本甚富。不容尽翻。夷简绶奉诏。续修法宝录。自祥符至景祐。已编成一百六十卷矣。至是。净上言。西土进经。新旧万轴。鸿胪之设。有费廪禄。欲乞停罢。中丞孔辅道。亦以为言。上出净疏示之。谕以先朝盛典。不可辄废。译虽不停。自是势亦少缓。不似如前之锐也。至徽宗大观中。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与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护终于嘉祐三年。净未详所终。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同时与法护共译事者,有惟净绍德。惟净姓李氏,江南李煜之从子,太平兴国八年,奏选童子五十人学梵字,诏高品、王文寿典选政,以净等充选引见,令入经院受学。净天资颖妙,冠绝流辈,口授梵章,便解文义,岁馀度为僧,与护同译新来诸经。所译《佛说身毛喜竖经》三卷,《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即《大宝积第三金刚力士会》同本异译,分作二十五品,《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十八卷,即《大集经海慧菩萨品第五》也。又译《大乘中观释论》九卷。赐以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号为光梵大师。仁宗庆历三年,净见执政裁省译经之务,因自奏疏,乞罢,敕曰:“三圣崇奉,朕何敢罢?且琛贡所入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凡?”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仁宗以净疏示之,其议遂止。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二七○
智净,神宗时青州报恩寺尼,生平不详。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思义。字和甫。与海月同出明智之门。难兄弟也。智尝开帏出十问。师答之。皆契旨。及智退居草堂。众送入室。既散。师犹侍立。智曰。尔适何见。答曰。见大众拜而退。智曰。来吾语汝。汝行当住此山。绍隆大教。后亦来居此室也。未几。丞相苏颂帅杭。请居天竺。弘道二十三年。退闲草堂。皆如智记。熙宁四年。赐紫服。号净慧。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别众。安坐而逝。大众诵念久之。忽复语云。侍观音大士行。见一沙门。金色长身垂臂。谓我曰。报缘未尽。过七日当遣迎。至二十五日。复跏趺而化。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思义,字和甫。姓凌氏,武康人也。试《法华经》第一,得度。悟解过人,摄斋讲席,风发泉涌,泠然动听。顾以苦行,自励勤修三昧。尝生肉瘿,累累项下,如是行持,夜梦功德天食之以桃,其疾良已。熙宁四年,赐紫衣,锡号“净慧”。丞相苏颂帅杭请居天竺,大弘法化。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中夜,趺坐别众而寂。久之,忽苏曰:“适随大士,行见金甲神,长身垂臂,谓我曰:‘汝报缘未尽,过七日当来迎。’”至期后坐化。瘗龛之日,有赤云垂布如引导状,向西而没。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玄净,字无象,姓徐氏,于潜人也。母方孕时,客有过其舍者,曰:“嘉气上腾,当生奇男。”及净生,左肩起如袈裟条,八十一日乃没。伯祖异之,曰:“宿世沙门,必使学佛事。八十一者,殆其算与?”后果符其数。十岁出家,每见讲座,辄曰:“吾愿登此说法度人。”年十八,就学于慈云,闻明智讲《止观》“方便五缘”,顿然悟曰:“今乃知色香味触,本具第一义谛。”因泣下如雨。自是遇物无非法界,代讲十五年。杭守吕臻,请住大悲阁,严设戒律,其徒畏爱。臻为疏请,锡紫衣、“辨才”之号。七年,翰林沈遘抚杭,谓上竺本观音道场,以音声为佛事者,非禅那居,乃请净居之,凿山增室,广聚学徒,教苑之盛冠二浙。宋元丰元年,以事谢退,众亦随散。逾年,复以畀净,众更大集。赵清献,苏学士子瞻,皆与为世外交。赵公闻之乃为赞曰:“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重辉。”东坡居士亦寄诗云:“道人出山去,山色如𣦹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三年,复谢去,居南山之龙井,士夫争为筑室,遂成蓝宇。六年,太守邓伯温请居南屏。越明年,复归龙井。时灵山虚席,净以慈云师祖道场,俯就众请,及月馀,于禅定中见金甲神曰:“法师于此旧无缘,不宜久住。”既奉冥告,遂还龙井。元祐四年,苏轼治杭,尝问净曰:“北山如师道行者几人?”净曰:“沙门多密行,非可尽识。”东坡生子,迨已四岁不能行,请净落发摩顶,数日即能步。及将示寂,乃入方圆庵宴坐,谢宾客,止言语饮食。招参寮告之曰:“吾净业将成,若七日无障,吾愿遂矣。”果七日吉祥而逝。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苏学士辙,为铭其塔。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李琛,绍圣间人,号清净居士。见《大慧禅师语录》。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九六四
笪净之(一○六八——一一一三),金陵(今江苏南京)人。茅山道士静一先生弟子。徽宗时,赐号守静法师,领住持茅山元符万宁宫。越明年,又加号凝和。政和三年七月卒,年四十六。赠冲隐先生。见蔡卞《冲隐先生墓志铭》(《茅山志》卷二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思净(一○六八~一一三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喻。受《法华》于德藏瑛法师,后潜心净观,专致念佛。徽宗大观初于杭州北关创精舍,饭僧三百万,因扩舍为祥符寺,以待僧侣。工画阿弥陀佛,世呼为喻弥陀。高宗绍兴七年卒,年七十。《新绩高僧传四集》卷四二有传。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8—1137 【介绍】: 宋僧。钱塘人,俗姓喻。工画阿弥陀佛,杨杰呼为喻弥陀。就北关租屋斋僧,后移“妙行”额为寺院。凿西湖多宝山石为佛像。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思净。钱塘喻氏子。好画阿弥陀佛。臻其妙。杨无为呼为喻弥陀。世因以称焉。弃家学佛。就北关僦舍饭僧。不二十年。及三百万。移妙行额。广所居为寺。至今接待不绝。属离乱。寺独不焚。师造贼垒。愿以一身代一城之命。贼竦然。为之少戢。或者问师能画弥陀。何不参禅。师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何用动干戈。师儿时游西湖多宝山辄作念曰。异时当镌此石为佛。后果为弥勒像。侍郎薛公问弥勒见在天宫说法。凿石奚为。师答曰。咄哉顽石头。全凭巧匠修。只今弥勒佛。莫待下生求。其随机应答类如此。师平生务实。不事虚饰。绍兴七年冬。趺坐而逝。侍郎无垢张公九成铭其塔。 赞曰。 永脱世尘 不为物转 本有弥陀 毫端发见 钵饭流香 石像符愿 无垢为铭 师其可见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思净。钱塘喻氏子。好画阿弥陀佛臻其妙。杨无为。呼为喻弥陀。世因以称焉。或者问。师能画弥陀。何不参禅。师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何用动干戈。师儿时。游西湖多宝山。辄作念曰。异时当镌此石为佛。后果为弥勒像。侍郎薛公问。弥勒。见在天宫说法。凿石奚为。师答曰。咄哉顽石头。全凭巧匠修。只今弥勒佛。莫待下生求。其应对机辩如此。师平生务实。不事虚饰。尝就北关。僦舍饭僧。不二十年。及三百万。移妙行额。广所居为寺。属离乱。寺独不焚。师造贼垒。愿以一身。代一城之命。贼竦然。为之少戢。全活者众。绍兴七年冬。趺坐而逝。侍郎张无垢九成。铭其塔。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思净,姓喻氏,钱塘人。受《法华》于德藏瑛法师。复潜心净观,专志念佛,日课《观经》。大观初,于郡北关创精舍,饭僧三百万,因扩舍为寺,以待徒侣。宣和初遇乱,经造贼垒,愿以身代一城之命,贼悚然为之少戢。素善画佛,每画先于净室,爇香念佛,注想久之乃下笔。一日画丈六像,忽见佛光,良久乃灭,众皆瞻礼,世因𧦝为“喻弥陀”。或问净:“何不参禅?”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绍兴七年冬,端坐想佛经,七日忽起,然香于炉,归坐加足而化,顶上经七日犹暖,异香不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45 【介绍】: 宋镇江丹阳人,字成季,一字逸叟。先本姓弘,避南唐讳改。哲宗绍圣元年进士。历国子博士、监察御史,进侍御史。王黼、蔡京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高宗时,累迁吏部尚书。自南渡后,法无见籍,吏随事立文,拟以旧法及续降指挥详定成《七司敕令》。以直言罢,复起知温州。卒谥文宪。有《净智先生集》、《杜甫诗注》。全宋诗
洪拟(一○七一~一一四五),字成第,一字逸叟世称净智先生。本姓弘,其上世避南唐讳改洪。丹阳(今属江苏)人。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调忠正军节度推官。徽宗崇宁中为国子博士,出提举利州、福建路学事,通判郓州。历提举京西北、荆南、河北东路学事。宣和中为侍御史,以忤蔡京,出知海州。高宗建炎间为起郎,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以龙图阁待制知温州。复召为礼部尚书兼权吏部。罢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九年(一一三九),再知温州,未几复奉祠。十五年卒,年七十五。有《净智先生集》,已佚。《京口耆旧传》卷四、《宋史》卷三八一有传。今录诗八首。全宋文·卷三○五五
洪拟(一○七一——一一四五),字成季,一字逸叟,学者称净智先生,镇江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本姓弘,其先祖避南唐讳改。登绍圣元年进士甲科。崇宁中为国子博士,历提举利州路、福建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学事。宣和中为监察御史,进侍御史。时蔡京辈当朝,拟中立不阿,坐事出知桂阳军,改海州。高宗即位,起为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待制知温州,入为礼部尚书,迁吏部。绍兴三年罢。起知温州。绍兴十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文宪(一作文定)。著有《净智先生集》、《注杜甫诗》二十卷等。见《宋史》卷三八一本传,《嘉定赤城志》卷三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遂(一○七二~一一四七),号净慈,俗姓章,遂宁蓬溪(今属四川)人。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住随州大洪山净岩寺。为青原下十二世,大洪恩禅师法嗣。绍兴十七年卒,年七十六。事见《湖北金石志》卷一一冯楫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有传。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遂。遂宁蓬溪章氏子。幼不茹荤酒。不好弄。事南麓院自庆上人为童子。二十七得度。南游初抵玉泉。见勤禅师。勤深器之。命副院事。岁馀走大洪。谒恩禅师。上方丈才展坐具。忽一小虫。飞堕于地。遽引手拂之。豁然大悟。恩肯之。俾总院事。说法一本于恩。政和戊戌。赐号净慈。随州袁公灼。奏师道德堪表率丛林也。俄迁水南。靖康丁未。退止德安𡾇山之延福院。时海内大乱。江淮盗起。所在戒严。安守李公济。虑师所居荒。远命移锡入城。建化城庵居之。贼围城久。每攻辄不利。乃曰。城中有异人。遂引去。镇抚陈规。闻而叹曰。异人谁欤。必吾净严师也。绍兴乙卯。宣抚司命居大洪。学子望山而归。极一时之盛。师亦诲人无倦。至丁卯三月。示疾而化。师天质温靖。与物无忤。且奉戒谨。终身不服缣纩。不执财宝。不近玩好。士大夫以为贶。随得随施。慈至蚤虱。不忍弃地。纳之衣中。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仁钦,福建(今福州)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住持灵岩,赐号靖照大师。大观初赐紫。事见《灵岩志》卷二。今录诗十二首。全宋文·卷二五六二
仁钦,号净照,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崇宁、大观间住持泰山灵岩寺,后归老济州东禅寺。见《泰山志》卷一七。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三五三
净梵,俗姓笪,名佛护,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岁出家,十八受具戒,历师超果湛公、神悟处谦。元祐初,主姑苏大慈寺,讲天台三大部。宣和初,郡守敬其高行,补为管内法主。建炎元年(《释门正统》作二年)卒。见《释门正统》卷六,《佛祖统纪》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二。神僧传·卷第九
僧净梵。嘉禾人。姓笪氏。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因而怀娠。生甫十岁依胜果寺出家祝发。从湛谦二法师学教得其传。初住无量寿院。凡讲法华经十馀过。大观中结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连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呼净梵比丘名声如撞钟。时长洲县宰王公度亲目其事。题石为记。又尝梦黄衣人请入冥见王者。令检簿云。净梵比丘累经劫数讲法华经。即遣使送归。一日禅观中合众皆见金甲神人胡跪师前。又在他处忏期蒙韦驮天点检。大众中有戒不严净者。先以预定后果忏法不全。时姑苏守应公有婢为崇所恼。请师授戒。其妖即灭。葛氏请施戒荐夫。见夫绕师三匝而去。待制贾公见师道行。即补为管内法主。师住持十馀年。亡后焚躯有舍利五色。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梵。嘉禾人。姓䉡。母龚氏。梦佛光满室。遂有娠。及生因名佛护。十岁出家。尝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何遽尔。师曰。我欲往他方丈。求挂搭去。十八受具戒。即依超果湛公。复谒神悟。屡亲讲说。大契宿心。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十馀过。馀文称是。禀师戒法者。几满城邑。尝率二十七人。修法华三昧。以二十八日为期。如此三会。感普贤大士授戒羯磨。至称净梵比丘。则洪声震响。如撞巨钟。师禅观之处。众尝见金甲神。跪于座前。有时一处行忏。见韦天按视忏堂。行人有遭其点察者。辄障起而退。政和中。太守应公。婢为祟所娆。歌笑不休。请师施戒。即刻神定。信女葛氏。请为亡夫施戒。即见夫旋绕师座。称得解脱。尝夜居西院。君酷暑。众不安卧。师方披三衣。坐水阁上。忽风雪飞集。凉气逼人。旦谓众曰。夏行冬令。众皆叹仰。知为神龙翊卫。变热为凉也。宣和初。郡守贾公。敬师高行。补为管内法主。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佛护,字净梵,姓笪氏,嘉禾人。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孕而生护,因名佛护。十岁投圣果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念佛何为?”曰:“我欲参访去。”十八受具戒,投湛、谦二法师习教,得其传。谒神悟,亲讲说,如夙习。初住无量院,讲《法华》十馀会。哲宗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弟子遍踵吴地。尝率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至称净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钟,三昧将圆。有来二僧曰:“春至石梁礼圣迹。”忽见空中飞花,异香非常。遇一僧曰:“姑苏梵法主散花至此”,语毕辄不见。某因得礼座下,长洲令王公度亲时目其事,记刻于石。元符中,有黄衣使者,请至冥府,时王者迎就坐,令吏检祥霭簿。吏云:净梵比丘多劫讲演《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引还。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阇维时有五色光,塔择横塘之般若。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昭,住长清灵岩寺,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离此他游,留言并书偈诫弟子。事见《净昭和尚诫小师语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