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75,分65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明窗净几
露净祥花
六根清净
溜乾二净
溜干二净
溜光罄净
溜净
溜净
佛类词典
一切如来诸法本性清净莲华三昧
一佛净土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二种清净
日本所谓净土真宗七祖
七净华
七种不净
《漢語大詞典》:明窗净几
窗子、案几都明净发亮,形容室内干净卫生。例如:打扫卫生要做到明窗净几,不留死角。
《分类字锦》:露净祥花(露净祥花)
唐无名氏 嘉禾合颖诗 薰风浮合颖,湛露净祥花。
分类:禾稼
《國語辭典》:六根清净(六根清淨)  拼音:liù gēn qīng jìng
佛教用语。谓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都可以看、听一切和得到一切愉快的觉受。《妙法莲华经》卷六:「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后泛指断绝尘世间的一切欲念。
《漢語大詞典》:溜乾二净
方言。精光,一点不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五十来石苞米请大夫,交出荷,摊花销,一个冬天花得溜干二净。”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八:“我早料着,那份家当没有我的份。使劲斗吧,把他们斗得溜干二净。”
分類:方言精光
《漢語大詞典》:溜干二净(溜乾二净)
方言。精光,一点不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五十来石苞米请大夫,交出荷,摊花销,一个冬天花得溜干二净。”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八:“我早料着,那份家当没有我的份。使劲斗吧,把他们斗得溜干二净。”
分類:方言精光
《漢語大詞典》:溜光罄净
亦作“ 溜光罄尽 ”。 谓精光,一点不剩。 杨朔 《熔炉》:“老太太就咬着牙,点着指头骂道:‘……我一个快进棺材的老绝户,也给我抢的溜光罄净,只剩一条破棉被。’” 杨朔 《洗兵马》上三:“不出几年,小家业踢蹬的溜光罄尽。”
分類:精光
《漢語大詞典》:溜净(溜浄)
谓非常干净。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他的园子地,拾掇得溜净,一根杂草也不生。”
分類:干净
《漢語大詞典》:溜净(溜凈)
谓非常干净。
分類:干净
一切如来诸法本性清净莲华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西方妙观察智大智慧门之莲华三昧。由此而阿弥陀如来出生。见摄真实经上。
一佛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从一般之佛土,称弥陀净土曰一佛净土。十疑论曰:「阎浮提之众生,心浊多乱,偏赞一佛净土,使专心一境,即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生。」又一佛土,即一佛净土。皆指弥陀之净土而言。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菩萨欲證圆觉而修禅定有二十五种之差别。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其禅定有三种之别,一、奢摩他,此译作止,静行也(安于无为也)。二、三摩钵提,此译作观,幻行也(修有为之幻行也)。三、禅那,此译作思惟,寂行也(静幻皆亡也)。于此三行,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谓之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曰:「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二种清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清净,众生真如之心体,性本清净而无所染碍,名为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众生自性清净之心体,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染,名为离垢清净。见华严大疏钞六。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自性清净〕,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
〔二、离垢清净〕,谓众生自性清净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名离垢清净。
日本所谓净土真宗七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祖龙树菩萨,第二祖天亲菩萨,第三祖梁昙鸾和尚,第四祖唐道绰禅师,第五祖唐善导大师,第六祖横川之源信和尚,第七祖黑谷之源空上人也。此七祖为日本真宗开祖见真大师所自定。见正信偈。
七净华
【佛学大辞典】
(譬喻)(参见:七华)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不染曰净,华乃对果而言,即因中所修之行也。谓二乘修习无漏之业,以七种净行为华,而證道果,故言七净华也。维摩经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漏业者,谓修戒定慧之业,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一、戒净华〕,戒净华者,谓摄律仪等戒,即正语、正业、正命也。谓二乘持守戒法,摄身口意业,若戒行清净,则道果自成也。(摄律仪者,谓一切戒法,无不聚摄也。正语、正业、正命者,即身口意三业也。正,即不邪也。若三业不邪,则戒体清净矣。)
〔二、心净华〕,心净华者,即精进、正念、正定也。谓二乘修习禅定,当精勤正念。若内心清净,则道果自成也。
〔三、见净华〕,见净华者,即正见、正思惟也。谓二乘修无漏行,常正思惟,则正见现前。若所见清净,则道果自成也。
〔四、断疑净华〕,断疑净华者,即见道也。谓初果须陀洹修无漏行观,断除疑惑,见道分明,则内心清净,道果自成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疑惑即见惑,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五、分别净华〕,分别净华者,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修无漏行,断除思惑,于真空理善能分别,则内慧清净,道果自成也。(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思惑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也。)
〔六、行净华〕,行净华者,谓二果、三果,修无漏行,断除思惑,则智见分明,慧行清净,道果自成也。
〔七、涅槃净华〕,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涅槃净华者,即无学道也。谓四果阿罗汉既断见、思二惑,无法可学,知见清净,则涅槃之果自成也。
七种不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自他之身分起贪著,妨正道,故为此七种想破著心也: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二、受生不净,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三、住处不净,于不净之女体,胎处十月者。四、食啖不净,胎中食母血之不净。五、初生不净,言十月满足初生时之腥秽狼籍。六、举体不净,薄皮之下,皆为秽物。七、究竟不净,业尽报终,捐弃于冢间之不净流溢。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修行之人,恐于自他身分,而起贪著,妨于正道,故令假作此不净之想,破其著心。故有七种也。
〔一、种子不净〕,种子有二:一内种,谓人之身从昔烦恼业因而生。二外种,谓此身受父母遗体而生,故名种子不净。
〔二、受生不净〕,谓人之生,父母交遘,赤白和合,以成其身,故名受生不净。
〔三、住处不净〕,谓女人之体,是不净聚,处胎十月,居生熟二脏之间,故名住处不净。(生熟二藏者,谓初受饮食为生,饮食变坏为熟也。)
〔四、食啖不净〕,谓处于胎中,唯食母血以资其身,故名食啖不净。
〔五、初生不净〕,谓十月满足,头向产门,流血淋漓,腥秽狼籍,故名初生不净。
〔六、举体不净〕,谓此身薄皮所覆,从头至足,纯是秽物,故名举体不净。
〔七、究竟不净〕,谓业尽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大小不净,流溢于外,胖胀烂坏,骨肉纵横,故名究竟不净。(大小者,如以身为大,四肢为小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