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冥中
阴间,迷信谓人死后灵魂所在的地方。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治平 中, 黄靖国 死,见冥中数狱吏指一所曰:此 唐 武后 狱。”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蔡必昌:“ 蔡太守 必昌 任 四川 重庆 守,云能过阴间,预知冥中事。”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死》:“所以年纪一到五十上下,就给自己寻葬地,合寿材,又烧纸锭,先在冥中存储。”
《国语辞典》:冥冥中  拼音:míng míng zhōng
人无法预测,人力无法控制等不可理解的状况。如:「很多人相信人的富贵生死,在冥冥中早已注定。」
《漢語大詞典》:半虚空
指冥中,冥界。《醒世姻缘传》第一百回:“诸恶不可作,半虚空有登纪,分毫不错。”
《漢語大詞典》:沈冥
亦作“沉冥”。
(1).谓幽居匿迹。 汉 扬雄 《法言·问明》:“ 蜀庄 沉冥, 蜀庄 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 李轨 注:“沉冥,犹玄寂,泯然无迹之貌。”宋书·袁粲传:“席门常掩,三径裁通,虽 扬子 寂寞, 严叟 沉冥,不是过也。” 清 钱谦益 《奉诏削籍南归》诗:“尘世荣枯通与苓, 蜀庄 只合老沉冥。”
(2).指隐居的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阮光禄 在 东山 ,萧然无事,常内足於怀。有人以问 王右军 , 右军 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 清 戴名世 《〈左尚子制义〉序》:“余飘泊四方,卖文以糊其口,未有访沉冥而叩寂寞者。”
(3).低沉冥寂。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沉冥消意气,穷饿耗肌肤。” 明 唐顺之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诗:“老去门徒多谢遣,病来意绪转沉冥。” 王统照 《号声》:“这样悲壮与激沉的声音只宜于黑暗中的远听,不合于在绿荫下与柔静的光色中作愉悦的闻赏?然而我听了也没有极大的憎恶与沮恨的意念,只感到沉冥,低怨的分量比其他的分量多。”
(4).昏暗;幽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蛾:“返至山中,日已沉冥,两足跛踦,步不能咫。”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十二:“烟树隔沉冥,苍茫沓难覩。”
(5).犹埋没,沉沦。 唐 皎然 《苕溪草堂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十三韵》:“蹈善嗟沉冥,履仁伤堙阨。” 宋 范成大 《次韵庆充避暑水西寺》:“兹游岂易得,未用叹沉冥。”
(6).沉迷。 清 方苞 《书〈儒林传〉后》:“ 汉 之文学虽非古,犹以多诵为通经也;又其变遂滥於词章,终沉冥而不返焉。”
(7).佛教语。犹幽冥。亦指幽冥中人。《楞严经》卷四:“引诸沉冥,出於苦海。” 宋 陆游 《安隐寺修钟楼疏》:“浮翠流丹,倘復还于巨丽;撞昏击晓,实大警于沉冥。”
《漢語大詞典》:阴冥(陰冥)
犹阴间,冥中。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苏州客》:“阴冥吏严,不得陈首,藉君为邮送之耳。”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人事》:“寺僧云,一岁之中凡数次如此,人谓之鬼市,阴冥之事,盖有非人意所能测者。”参见“ 阴间 ”。
分類:阴间冥中
《漢語大詞典》:阴间(陰間)
暗中离间。隋书·阴寿传:“ 寿 患之,於是重购 寳寧 ,又遣人阴间其所亲任者 赵世模 、 王威 等。”
《國語辭典》:阴间(陰間)  拼音:yīn jiān
人死后灵魂所进入的地方。如:「相传,阎罗王掌管阴间十八层地狱。」也称为「冥府」、「阴曹」、「阴司」。
《漢語大詞典》:空精
道教语。谓生于渺冥中的精微之气。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三:“但恐羇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黄节 注:“老子:‘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王弼 注:‘由灭生空,由空生精,则从前之荣志溢气尽矣。’”
《漢語大詞典》:灵封(靈封)
(1).神仙境界。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入林屋洞》:“屹若造灵封,森如达仙藪。”
(2).冥中辖境。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王价人:“ 价人 以 睢阳公 义炳千秋,功撑半壁,阴主 楚 粤 之灵封,默相风涛之巨险,自应軫民财而紓物力,乃明禋之侈,同於暴殄,神意当不其然。”
《漢語大詞典》:阴注(陰注)
冥中注定。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杂记:“进士榜头,竖黏黄纸四张,以毡笔淡墨袞转书曰‘礼部贡院’四字,或曰:‘ 文皇 顷以飞帛书之。或象阴注阳受之状。’”
《漢語大詞典》:幽谴(幽譴)
冥中的谴责。 清 陈确 《送祝开美葬管山祭文》:“若 确 言诬罔,其上告我 山阴先生 ,立赐幽谴,以正无知妄作、谤古惑众之罪。”
分類:冥中谴责
《漢語大詞典》:寄名符
(1).旧时迷信,恐小儿夭折,常寄名于道观为徒,道士所授之符箓,称寄名符。红楼梦第七四回:“那 王善保 家的带了众人,到了丫鬟房中,也一一开箱倒笼抄拣了一番,因从 紫鹃 房中搜出两副 宝玉 往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参见“ 寄名 ”。
(2).迷信者为死后在冥中得到保佑而寄名于神佛作仆役或门徒的凭证。 李栋 王云高 《彩云归》二:“当 黄维芝 把寄名符递到病人眼前,病人拚了最后的力气,把它用力抓在手里,抛出了最后的两颗浑浊的泪珠之后,眼神就慢慢暗淡了。”
《國語辭典》:寄名  拼音:jì míng
1.一种旧时的习惯。父母为求小孩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乾儿子或乾女儿,称为「寄名」。《红楼梦》第二五回:「过了一日,就有宝玉寄名的乾娘马道婆进荣国府来请安。」也称为「寄籍」。
2.挂名,列其名而不负实责。《明史。卷二○六。程启充传》:「身不出门闾,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