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7,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下一页
寝冤
剖冤
伸冤理枉
鸣冤叫屈
民自不冤
理冤摘伏
冤亲
冤亲平等心
五百世冤家
冤有头,债有主
冤冤相报
报冤行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离诸冤贼,受大快乐
词典(续上)
千古奇冤寝冤
剖冤
伸冤理枉
鸣冤叫屈
民自不冤
理冤摘伏
佛类词典
冤习因冤亲
冤亲平等心
五百世冤家
冤有头,债有主
冤冤相报
报冤行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离诸冤贼,受大快乐
冤习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
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冤亲
【佛学大辞典】
(杂语)冤谓怨家,亲谓亲爱者。五灯会元曰:「佛教慈悲,冤亲平等。」
【佛学常见辞汇】
冤仇和亲爱的人。
(杂语)冤谓怨家,亲谓亲爱者。五灯会元曰:「佛教慈悲,冤亲平等。」
【佛学常见辞汇】
冤仇和亲爱的人。
冤亲平等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种忏悔心)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心。无彼我相,平等救度,当以此心,普为忏悔也。
(术语)(参见:七种忏悔心)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心。无彼我相,平等救度,当以此心,普为忏悔也。
五百世冤家
【俗语佛源】
谓犯杀业重罪者,在许多生轮回中冤冤相报,结成无休无止的冤家。「五百」,泛指极多。多指结冤极深的冤家对头。《经律异相》卷四六十六引《出钞昙婆娑经》谓:「尝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从咒术而向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言:『此女人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若彼能舍旧怨心,我亦舍。』」俗语中也用以指缘份极深的有情人。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与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个照面儿。」俗语中昵称情人为「俏冤家」。如元·关汉卿《一半儿·题情》曲:「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李明权)
谓犯杀业重罪者,在许多生轮回中冤冤相报,结成无休无止的冤家。「五百」,泛指极多。多指结冤极深的冤家对头。《经律异相》卷四六十六引《出钞昙婆娑经》谓:「尝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从咒术而向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言:『此女人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若彼能舍旧怨心,我亦舍。』」俗语中也用以指缘份极深的有情人。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与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个照面儿。」俗语中昵称情人为「俏冤家」。如元·关汉卿《一半儿·题情》曲:「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李明权)
冤有头,债有主
【俗语佛源】
语出禅宗。《五灯会元·法云本禅师法嗣》:「上堂,众集定,喝一喝曰:『冤有头,债有主』。」原意当为找准目标,对机。后谓报仇、讨债要找准冤家、债主,不累及他人。如曹禺《日出》第四幕:「谁叫你跟他们说好话?冤有头,债有主。我自己没求过他们,要你去求?」也写作「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如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五:「是呀,你们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各算各的,不就结了?」这句俗语还反映出佛家「因果报应」的说教。佛家认为,前世造恶「欠债」,今生就会碰上冤家对头来「讨债」。(李明权)
语出禅宗。《五灯会元·法云本禅师法嗣》:「上堂,众集定,喝一喝曰:『冤有头,债有主』。」原意当为找准目标,对机。后谓报仇、讨债要找准冤家、债主,不累及他人。如曹禺《日出》第四幕:「谁叫你跟他们说好话?冤有头,债有主。我自己没求过他们,要你去求?」也写作「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如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五:「是呀,你们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各算各的,不就结了?」这句俗语还反映出佛家「因果报应」的说教。佛家认为,前世造恶「欠债」,今生就会碰上冤家对头来「讨债」。(李明权)
冤冤相报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众生间的交往都是有「宿缘」的。在交往中,难免会发生施恩、结冤等情况。根据「业报」之说,施恩者将得到好报,结冤者将得到恶报,俗谓之「还债」、「讨债」。报恩是应该的,佛家有「上报四重恩」等说。而以冤抱冤则形成了「竖穷三世,横遍十方」的因果锁链,俗语称为「冤冤相报」。语本《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若不今生猛断却,冤家相报几时休!」冤冤相报造成了「冤憎会苦」。佛家认为,必须以德报冤,做到冤亲平等,才有可能断除冤冤相报的因果锁链,得到自由。例如:元·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其屈死一双怨鬼,偿还他来世亨通。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李明权)
佛教认为,众生间的交往都是有「宿缘」的。在交往中,难免会发生施恩、结冤等情况。根据「业报」之说,施恩者将得到好报,结冤者将得到恶报,俗谓之「还债」、「讨债」。报恩是应该的,佛家有「上报四重恩」等说。而以冤抱冤则形成了「竖穷三世,横遍十方」的因果锁链,俗语称为「冤冤相报」。语本《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若不今生猛断却,冤家相报几时休!」冤冤相报造成了「冤憎会苦」。佛家认为,必须以德报冤,做到冤亲平等,才有可能断除冤冤相报的因果锁链,得到自由。例如:元·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其屈死一双怨鬼,偿还他来世亨通。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李明权)
报冤行
【三藏法数】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离诸冤贼,受大快乐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佛也。由利根故,坚住信心,无有退转,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度生死大河,到于彼岸,而登涅槃大山,离诸烦恼冤贼,得大快乐也。
此一种以喻佛也。由利根故,坚住信心,无有退转,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度生死大河,到于彼岸,而登涅槃大山,离诸烦恼冤贼,得大快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