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屯田客
指募来屯田的农民。三国志·魏志·赵俨传:“屯田客 吕并 自称将军,聚党据 陈仓 。”
分類:屯田农民
《國語辭典》:泥腿  拼音:ní tuǐ
农夫、庄稼汉。亦用以喻流氓、无赖之徒。《红楼梦》第一○六回:「也不怪御史,我们听见说是府上的家人同几个泥腿哄嚷出来的。」也称为「泥腿光棍」。
分類:农民
《漢語大詞典》:泥脚杆(泥脚桿)
指农民。旧时多为对农民的蔑称。 何其芳 《重庆随笔·下江人及其它》:“那么,是不是我的同乡洋车夫诸君或者乡坝头的泥脚杆诸君的憎恶错了呢?他们虽说粗疏一些,但是,在他们这个笼统的憎恶里却反映出了一个残酷的真实。”
分類:农民
《国语辞典》:畬丁  拼音:yú dīng
农民。《元史。卷一一九。博尔忽传》:「其间土沃人稠,畬丁、溪子,善惊好斗。」
分类:农民
《國語辭典》:屯田  拼音:tún tián
1.汉以后历代政府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一面驻守,一面垦殖荒地,这种措施称为「屯田」。《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2.职官名。汉代工部尚书中,有屯田郎中,主管户口垦田,是屯田官的开始。晋置屯田尚书;南北朝设屯田郎;隋初称屯田侍郎;唐置屯田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属工部,掌屯田政令。至清末废。
《國語辭典》:农家(農家)  拼音:nóng jiā
1.务农为业的家庭。《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愚闻邓艾出身微贱,幼为农家养犊。」
2.先秦时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主张劝农耕以足衣食。《汉书。卷三○。艺文志》:「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
3.农舍。如:「竹篱里的农家,是四合院式的简朴建筑。」
《國語辭典》:地主  拼音:dì zhǔ
1.住在本地的人。如:「尽地主之谊」。《左传。哀公十二年》:「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2.土地所有权人。如:「你别小看了老王,他可是本地的大地主,附近的地几乎全是他的。」
《國語辭典》:地主之谊(地主之誼)  拼音:dì zhǔ zhī yì
本地主人应尽的情谊。指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文明小史》第一回:「况且他们来的是客,你我有地主之谊,书上还说送往迎来,这是一点不错的。」
《國語辭典》:庄子(莊子)  拼音:zhuāng zǐ
1.人名。对庄周的尊称。参见「庄周」条。
2.书名。战国时庄周撰。《汉志》著录五十二篇,今传者为晋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唐时改称《南华经》。古注有晋司马彪、向秀、郭象等,又有唐朝成玄英疏、清朝王先谦集解、郭庆藩集释。其书大要与《老子》相近,文辞汪洋恣肆,旨趣深奥。
《國語辭典》:庄子(莊子)  拼音:zhuāng zi
1.农村的大宅。如:「这座庄子的主人是谁?」
2.村庄、聚落。如:「我们是在同一个庄子里长大的。」
《國語辭典》:和买(和買)  拼音:hé mǎi
1.宋代的贷款制度。春季青黄不接时,官府借钱于民,夏秋间输绢偿还。
2.元代时指官府向民间购买物品。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承宣驰驿奉官差,来这里和买花栽。」
《漢語大詞典》:拜上
(1).代人传语致意或托人传语致意的敬词。《水浒传》第二十回:“ 晁头领 哥哥再三拜上大恩人:得蒙救了性命,见今做了 梁山泊 主都头领。”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你拜上你家老爷,説 金老爷 的字是在京师王爷府里品过价钱的:小字是一两一个,大字是十两一个。”
(2).拜上帝。 洪秀全 把基督教教义与农民革命思想结合起来,组织拜上帝会,后来即依靠这些会众举行 太平天囯 起义。 清 张汉 《鄂城纪事诗》:“二十五人同拜上,各归司马各投军。”自注:“拜上者,拜上帝。”
《國語辭典》:徭役(傜役)  拼音:yáo yì
旧时国家规定男子有服劳役的义务,包括修筑城池、造桥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南史。卷七○。循吏传。序》:「继以昏乱,政由群孽,赋调云起,徭役无度。」《资治通鉴。卷四五。汉纪三十七。明帝永平十二年》:「是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也作「徭役」。
《國語辭典》:徭役  拼音:yáo yì
旧时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工作。汉。晁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国之基也。故务省徭役,使之爱日。」也作「徭役」。
《國語辭典》:游手  拼音:yóu shǒu
1.空手。《仪礼。聘礼》:「大夫二手授栗」句下汉。郑玄。注:「受授,不游手,慎之也。」
2.閒荡无所事事。《金史。卷三。太宗纪》:「苟不务本业而抑游手,欲上下皆足,其可得乎?」也作「游手」。
《國語辭典》:代耕  拼音:dài gēng
1.以他种营生代替耕植。如官吏以禄代耕、文人以笔代耕或以舌代耕皆是。晋。潘岳〈藉田赋〉:「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南朝宋。谢瞻 于安城答灵运诗:「幸会果代耕,符守江南曲。」
2.代为耕种。如:「农机代耕」、「农地代耕」。
《漢語大詞典》:分地
亦作“ 分墬 ”。
(1).分封土地。《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 汉 刘向 说苑·政理:“ 晋文侯 问政於 舅犯 。 舅犯 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
(2).分割土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二 晋 不战而分地,不耕而穫之。”
(3).遍地;随地。 南朝 梁 陶弘景 《水仙赋》:“中天起浪,分地泻波。” 宋翁卷 《晓对》诗:“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
(4).谓区分土质所宜,种植五谷。 南朝 梁 沈约 《梁明堂登歌·歌青帝》:“飭农分地,人粒惟始。” 唐 王维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分地依 后稷 ,用天信 重黎 。” 赵殿成 笺注:“ 后稷 乃列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闢土殖穀,以用养民。”
(5).分防之地。 宋 岳珂 《桯史》附录《吁天辨诬通叙》:“ 淮西俊 之分地, 赵鼎 命之,怯敌不行。迨先臣一战而捷, 俊 则耻之。”
(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四:“ 萧队长 想知道屯子里人对头年分地的印象。”
亦作“ 分墬 ”。
(1).诸侯的封地。史记·项羽本纪:“﹝ 张良 ﹞对曰:‘ 楚 兵且破, 信 ( 韩信 )、 越 ( 彭越 )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汉书·地理志下:“至 襄王 以 河内 赐 晋文公 ,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墬小。” 颜师古 注:“墬,古地字。”续资治通鉴·元武宗至大三年:“又封 三宝努 为 楚国公 ,以 常州路 为分地。”
(2).封建社会里,农民从封建主那里分到的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农民耕种分地,向封建主缴纳地租或服劳役。
《漢語大詞典》:劝耕(勸耕)
(1).犹劝农。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尸子卷下:“ 有虞氏 身有南亩,妻有桑田, 神农 并耕而王,所以劝耕也。” 唐 杜甫 《大雨》诗:“阴色静壠亩,劝耕自官曹。”
(2).努力耕种。《汉书·食货志上》:“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糴至於甚贵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