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篦帘(篦簾)
北方农村一种用高粱秸制作的放面食的盛具。 魏巍 《山雨》:“﹝大妈﹞说过,小枣木檊杖清脆地响着,不一时,篦帘上摆满了精致的小饺,包的又好,摆的又齐,像是一大盘初五六的新月。”
《國語辭典》:包法利夫人  拼音:bāo fǎ lì fū rén
书名。法国作家福楼拜(Flaubert)的小说,西元一八五七年出版。描写一生性放浪、耽于空想的女子,因不满丈夫的平庸、日常生活的平淡,乃热烈追求恋爱,然步步幻灭,终至自杀。全书结构严密,文笔细腻,开自然写实主义之先河。也译作「波华荔夫人」、「巴伐利夫人」。
《漢語大詞典》:包山租
解放前农村剥削形式之一。地主将占有的整个山地包租出去,承包者不论年成丰歉,都要按期交纳地租。
《漢語大詞典》:凼肥(氹肥)
我国南方农村把垃圾、树叶、杂草、粪尿等放在氹里沤制成的肥料,主要用作稻田基肥。 陈广生 崔家骏 《雷锋的故事·新少年的先锋》:“有一次大家帮助农业社挖氹肥,因为工具少,他就卷起裤腿,跳进田边的氹肥池里用手挖。”
《國語辭典》:赤脚医生(赤腳醫生)  拼音:chì jiǎo yī shēng
中共在文革期间,经过简单训练即下乡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
《漢語大詞典》:城市化
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化进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國語辭典》:村夫野老  拼音:cūn fū yě lǎo
泛指一般的乡民百姓。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一。行谊》:「周文襄公忱巡抚江南时,尝去驺从入田野间,与村夫野老相语,问疾苦。」
《漢語大詞典》:清乡团(清鄉團)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用于镇压农村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反革命武装。 郑启普 《扑不灭的火》:“昨晚来了清乡团,抓走了九个农民,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 李大利 被杀了。”
《漢語大詞典》:评工记分(評工記分)
我国农业劳动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时期评定组员或社员劳动成绩、计算劳动工分的一种方法。
《國語辭典》:人欢马叫(人歡馬叫)  拼音:rén huān mǎ jiào
形容农村欣欣向荣的欢乐景象。
《漢語大詞典》:人民公社
全称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五八年在我国农村建立起来的政社合一的组织,既是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权组织,又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在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政经分离的原则,人民公社已转变为农村单纯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不再具有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能,这一职能已由重新建立的农村乡镇政府机构所取代。
《國語辭典》:山东琴书(山東琴書)  拼音:shān dōng qín shū
起源于山东菏泽地区的一种曲艺。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词以七字句为主,由一至五、六人演唱。常用曲调为凤阳歌、垛子板,伴奏乐器有扬琴、筝、软弓胡琴、三弦等,流行于山东与华北、东北等地。传统曲目有〈拳打镇关西〉、〈梁祝下山〉等。
《漢語大詞典》:上山下乡(上山下鄉)
一般指知识青年到农村、到山区、到边疆去参加农业生产,经受劳动锻炼。如: 凤田 初中刚毕业,正在这时, 毛主席 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靳大娘 就给他报了名。
《漢語大詞典》:架槽
农村简易水利设施。用竹木桩作架,上设板槽引水灌溉。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七:“架槽,木架水槽也。间有聚落,去水既远,各家共力造木为槽,递相嵌接,不限高下,引水而至。如泉源颇高,水性趋下,则易引也。”
《漢語大詞典》:木掀
木头制作的锨。中国农村多用于谷物扬场,也用以铲粮食等轻而散的东西。 明 沈榜 《宛署杂记·经费上》:“木掀五把,价一钱五分。”《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那些泥匠、木匠、砖匠、锯匠、铜匠、铁匠,都歇了本等的生活,拿了扫帚木掀来帮那些长工庄客,救那晒的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