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65,分111页显示 上一页 81 82 83 84 85 87 88 89 90 下一页
陈太素(字 仲华 )
曾孝宽(字 令绰、公绰 )
高遵裕(字 公绰 )
吕大防(字 微仲 汲郡公 正悯 )
沈季长(字 道原 )
蒲宗孟(字 传正 恭敏 )
应舜臣(字 仁伯 )
吕惠卿(世称 护法善神 字 吉甫 )
徐师闵(字 圣徒 号 十老 )
李清臣(字 邦直 )
孔文仲(字 经父 号 博洽 )
杨文广(字 仲容 )
闻人安道(字 彝庚 )
王安礼(字 和甫 )
其它辞典(续上)
李昭亮(字 晦之 良僖 )陈太素(字 仲华 )
曾孝宽(字 令绰、公绰 )
高遵裕(字 公绰 )
吕大防(字 微仲 汲郡公 正悯 )
沈季长(字 道原 )
蒲宗孟(字 传正 恭敏 )
应舜臣(字 仁伯 )
吕惠卿(世称 护法善神 字 吉甫 )
徐师闵(字 圣徒 号 十老 )
李清臣(字 邦直 )
孔文仲(字 经父 号 博洽 )
杨文广(字 仲容 )
闻人安道(字 彝庚 )
王安礼(字 和甫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 【介绍】: 宋潞州上党人,字晦之。太宗李皇后侄。幼补东头供奉官。仁宗时累拜武宁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禁兵顿肃。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昭德军节度使。敏通吏治,善委任僚佐。卒谥良僖。全宋文·卷三九三
李昭亮(?——一○六三),字晦之,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明德太后兄继隆之子。仁宗时累拜武宁军节度使,历殿前副都指挥使。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后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终昭德军节度使。嘉祐八年卒,赠中书令,谥良僖。见《宋史》卷四六四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南缑氏人,字仲华。陈光现子。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累迁判大理事。任刑法二十余年,朝廷有大疑狱,必召与议,太素推原人情以傅法意,众皆释然,自以为不及。历知江阴军、兖州、明州,有治绩。终尚书兵部郎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令绰。曾公亮子。以荫知咸平县,民诣府诉雨伤麦,因亲赴田里,辨其虚实,得蠲赋。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县。时保甲法行,孝宽榜十七县,揭赏告捕煽惑者。累迁枢密都承旨。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州。复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全宋诗
曾孝宽(一○二五~一○九○),字令绰,一作公绰(《东都事略》卷六九本传),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以荫知桐城、咸平二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为秘阁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五年,擢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八年,进枢密直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同上书卷二七一)。元丰三年(一○八○),知河阳(同上书卷三○三)。历知陈、秦等州。六年为吏部尚书(同上书卷三三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颍昌府(同上书卷四○一)。五年,徙成德军(同上书卷四三八),召为吏部尚书,道卒(同上书卷四四六),年六十六。《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曾孝宽(一○二五—— 一○九○),字令绰,一字公绰,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公亮子。以荫知桐城县。选知咸平县,有政绩。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元丰元年,自陈州知秦州,又以端明殿学士改知河阳。五年,徙知郓州。其后又历知邓州,颍昌府、永兴军、秦州、成德军。元祐五年六月,以吏部尚书召,道卒,年六十六。赠右光禄大夫。《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传》有附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北宋经抚年表》卷二、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2或1026—1085 【介绍】: 宋亳州蒙城人,字公绰。高琼孙。以父任累迁镇戎军驻泊都监。神宗即位,以与夏人交涉得体,擢知保安军。熙宁初,为秦凤路安抚副使,知通远军,累败羌兵,攻取武胜城,建为镇洮军,受命知军事。从王韶取岷州,加岷州刺史。羌人围河、岷二州,力战败之。进团练使,知熙州。坐事连黜知淮阳军。元丰中,与诸路讨夏国,坐不用刘昌祚计贬郢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复右屯卫将军,主管中岳庙。全宋文·卷一五三三
高遵裕(一○二六—— 一○八五),字公绰,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人,忠州节度使琼之孙。以父任累迁供备库副使、镇戎军驻泊都监。神宗即位,擢知保安军,为秦凤路安抚副使,知通远军、镇洮军。寻为熙河路总管,进西上閤门使。历知熙、颍、庆州,坐事贬淮阳军。元丰四年复知庆州,又节制泾原兵,并力攻灵州,失利,贬郢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复右屯卫将军。元丰八年八月卒,年六十。《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097 【介绍】: 宋京兆蓝田人,字微仲。吕大忠弟。仁宗皇祐初进士。调冯翊主簿,改永寿令。英宗即位,为太常博士,迁监察御史里行,谏英宗勿追崇濮王。神宗时除知制诰,坐环庆兵变,降知临江军。元丰初徙永兴军,时用兵西夏,大防调度有方,务在宽民。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元祐三年,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与范纯仁等同掌国政,凡八年。绍圣中,以党论累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卒谥正悯。有《吕汲公文录》、《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等。全宋诗
吕大防(一○二七~一○九七),字微仲,蓝田(今属陕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清雍正《陕西通志》卷三○)。调冯翊主簿、知永寿、青城县,入权盐铁判官。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知泗州。召直舍人院,除知制诰。四年,知延州,以事落知制诰,以太常博士知临江军,徙华州、秦州。元丰初,徙永兴。数年,知成都。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封汲郡公。三年,超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亲政,以党籍,夺学士,知随州,贬秘书监,分司南京。绍圣四年,再贬舒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至虔州信丰病卒,年七十一。谥正悯。《宋史》卷三四○、《东都事略》卷八九有传。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沈季长(一○二七~一○八七),字道原,其先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徙家真州扬子(今江苏仪徵)。举进士。历越州司法参军,南京国子监教授、直讲。迁天章阁侍讲,兼集贤校理、管勾国子监公事,同修起居注。出为淮南节度判官。哲宗元祐初,权发遣南康军,改权发遣秀州事。元祐二年卒于官,年六十一。有文集十五卷,诗传二十卷,已佚。事见《王魏公集》卷七《沈公墓志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093 【介绍】: 宋阆州新井人,字传正。仁宗皇祐五年进士。神宗熙宁初,为著作佐郎。助吕惠卿制手实法,累迁知制诰。同修两朝国史,擢翰林学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丞,以荒于酒色及缮治府舍过制,罢知汝州,徙亳、杭、郓三州。因滥用酷刑被劾,夺职知虢州。后还职历知大名府。性奢侈,宴饮无度,为时议所贬。全宋诗
蒲宗孟,字传正,阆州新井(今四川南部西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蒲左丞集》),调夔州观察推官。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六年,进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诰,转翰林学士兼侍读。元丰六年(一○八三),出知汝州,加资政殿学士,徙亳、扬、杭、郓州。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御史劾在郓为政惨酷,夺职知虢州(同上书卷四二七)。五年,复职知河中。七年,移知永兴军(同上书卷四七一),旋知大名府。以疾求河中,既至,卒,年六十六。谥恭敏(《挥麈录》后录卷五)。有文集、奏议七十卷(《宋史·艺文志》),并集宋齐以后钱塘诗三千馀首为三十卷(《乾道临安志》卷三),已佚。《东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三二八有传。今录诗二十六首。全宋文·卷一六二九
蒲宗孟(一○二八——一○九三),字传正,阆州新井(今四川南部县西)人,师道子。皇祐五年第进士,调夔州观察推官。熙宁三年,召试学士院,以为馆阁校勘、中书检正官,进集贤校理。七年,奉命察访荆湖两路,奏罢辰、沅役钱及湖南丁赋,助吕惠卿制手实法。九年,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诰。神宗称其史才,命同修仁、英两朝国史,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元丰五年,拜尚书左丞。次年罢知汝州。加资政殿学士,历知亳、杭、郓三州、河中府。御史劾其惨酷,夺职知虢州。后复职知河中、永兴、大名。元祐八年卒,年六十六,谥恭敏。有文集五十卷、奏议二十卷。《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112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吉甫。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与王安石论经义多合,遂定交。神宗熙宁初,累迁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参与制订新法。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熙宁七年,任参知政事,坚行新法。后与王安石交恶,出知陈州、延州、太原府。哲宗绍圣中,历知延安府,筑米脂诸寨以备西夏侵扰。徽宗时,因事安置宣州,移庐州。有《庄子解》及文集。全宋诗
吕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晋江(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调真州推官。神宗熙宁初,历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熙宁七年(一○七四),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王安石复相,出知陈州。十年,知延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扬州,寻贬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贬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绍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提举杭州洞霄宫(《乾道临安志》卷三)。崇宁初,以武昌军节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观元年(一一○七),责授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庐州。四年,以观文殿学士为醴泉观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东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吕参政惠卿传》,《东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一七一九
吕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与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熙宁初,安石当政,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以为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必与谋,凡所建请,章奏皆出其手。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后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判国子监,与王雱同修《三经新义》。又知谏院,为翰林学士。熙宁七年,安石罢相,荐为参知政事,遂叛安石。八年,安石复相,出知陈州、延州。元丰五年知单州,六年知太原。哲宗即位,贬为光禄卿,分司南京。再责建宁军节度副使、建州安置。绍圣中,复资政殿大学士,知延州,加银青光禄大夫,拜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徽宗立,移知杭州,徙大名。崇宁五年,复知杭州。坐其子闻妖人言不告,责祁州团练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庐州。政和元年卒,年八十。赠开府仪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议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经传》四卷(存)、《孝经传》一卷、《论语议》十卷、《庄子解》十卷等。见《吕参政惠卿传》(《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四)。《宋史》卷四七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祖籍建州瓯宁,字圣徒。英宗治平初以虞部员外郎知江阴军。神宗熙宁十年以司农少卿知袁州,惠政爱民,有治绩。官至左中散大夫、普宁郡侯致仕。及退,与元绛、程师孟诸人诗酒往还,号十老。年八十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102 【介绍】: 宋人,世居魏县,徙安阳,字邦直。仁宗皇祐五年进士。神宗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撰河渠、律历、选举诸志。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哲宗时,累拜中书侍郎,恢复青苗、免役法,变元祐之政。后坐事罢知河南,又落职知真定府。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逾年罢知大名府。全宋诗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迁晋州和川令。神宗时,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元丰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书。六年,迁尚书右丞。哲宗即位,转尚书左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为门下侍郎,寻出知大名府。崇宁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诗文一百卷,已佚。事见《杂肋集》卷六二《资政殿大学士李公行状》,《宋史》卷三二八有传。今录诗七首。全宋文·卷一七○九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阳(今河南安阳)人。皇祐五年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和川令。治平二年试秘阁为第一,对策入等,以秘书郎签书平江军判官。以欧阳修荐,得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神宗器其才,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元丰中,自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哲宗立,转左丞。因反对废除新法,罢知河阳,徙河南、永兴等地。哲宗亲政,拜中书侍郎。范纯仁去位,清臣独颛中书。后坐事罢知河南,寻落职知真定府。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寻出知大名府。崇宁元年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著有诗文一百卷、奏议三十卷、《平南事览》二十卷、《吴书实录》三卷、《真宗圣政记》一百五十卷、《政要》十卷、《仁宗观文览古图记》十卷、《元丰土贡录》二卷。《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088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经父。孔延之子。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仁宗嘉祐六年进士。调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请谒。神宗熙宁初,范镇以制举荐,对策力论王安石理财训兵之法为非,罢归故官。通判保德军,陈征西夏三不便。哲宗元祐初,擢左谏议大夫,又论青苗免役诸法之害。改中书舍人。三年同知贡举,寻以劳卒。与弟孔武仲、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文集及《清江三孔集》。全宋诗
孔文仲(一○三八~一○八八),字经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调馀杭尉,转台州推官。神宗熙宁初,以范镇荐应制举,对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罢归故官。吴充代王安石为相,召为国子直讲,以不谙王安石经义,换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哲宗元祐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三年,同知贡举,事毕还家而卒,年五十一。官至中书舍人。文仲与弟武仲、平仲,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黄庭坚以之比苏轼、苏辙,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南宋宁宗庆元四年(一一九八),王𨗨编集孔氏兄弟遗文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诗文为二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文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本为底本,连同辑得的集外诗,合编一卷。全宋文·卷一七六○
孔文仲(一○三三——一○八八),字经父,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延之子。嘉祐六年登进士第,授试秘书省校书郎、馀杭县尉,转台州推官。熙宁三年应贤良方正科,对策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罢归故官。吴充为相,除充国子监直讲,换三班院主簿,出通判保德军。迁奉议郎、通判火山军。元丰八年,转承议郎。元祐元年,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改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春同知贡举,时已病,及奏榜归第而卒,年五十六。有文集五十卷。与弟武仲、平仲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见苏颂《中书舍人孔公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五九),《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4 【介绍】: 宋麟州人,字仲容。杨延昭子。初官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擢置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英宗治平中升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神宗熙宁元年筑筚篥城,击退西夏兵。历官定州路副都总官、步军都虞候。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闻人安道,字彝庚,嘉兴(今属浙江)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临睦州酒税,通判歙州,知南康军。与苏轼、司马光交善。事见《槜李诗繄》卷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109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和甫。王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进士。累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作诗涉及新法下狱,无人敢救,唯安礼从容为神宗言之,轼得救。进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决断滞讼,勤于政事,辽使知而叹息夸异。后历尚书左丞,七年,罢知江宁府。官终知太原府。有《王魏公集》。全宋诗
王安礼(一○三四~一○九五),字和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进士(清同治《临川县志》卷三六)。从河东唐介辟。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年,迁直集贤院(同上书卷二六○),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元丰四年(一○八一),为翰林学士(同上书卷三一一),知开封府。七年,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同上书卷三四七),出知扬、青、蔡三州。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舒州(同上书卷四五四)。七年,知宣州(同上书卷四七八)。绍圣初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二。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王魏公集》七卷,其中诗一卷。《宋史》卷三二七、《东都事略》卷七九有传。 王安礼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胡志敬《豫章丛书》所辑本(简称丛书本),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一七九八
王安礼(一○三五——一○九六),字和甫,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安石弟。嘉祐进士。熙宁中为崇文院校书,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直舍人院,进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苏轼下御史狱,尝言于神宗救之。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七年罢,移知江宁府。元祐中历知扬、青、蔡、舒州。绍圣初移知永兴军,徙太原府。三年九月卒,年六十二。著有《重修开封府熙宁编》十卷,《天文书》十六卷,《二仪赋》一卷,文集二十卷。事见《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四六、礼四四之一七,《东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二○四、二○六、二○八。《宋史》卷三二七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