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军制(軍制)  拼音:jūn zhì
军事制度或军事体制的缩称。是一个国家军队的组成、维持其有效活动的一切规律,及发展、支援、管制一个国家实际与潜在的各项军事力量的方法与规程。
《國語辭典》:军士(軍士)  拼音:jūn shì
1.兵卒。《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閒出围外。」《三国演义》第六八回:「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赏赐军士。」
2.军队中军官之下,士兵之上者,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
《漢語大詞典》:中权(中權)
合乎时宜或情势。论语·微子:“身中清,废中权。”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遭乱世,身废弃以免患,合於权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故凡人之有为也,前枉而后义者,谓之中权。虽不能成,春秋善之, 鲁隐公 郑祭仲 是也。”《后汉书·隗嚣传》:“将军以至德尊贤,广其谋虑,动有功,发中权。”
《漢語大詞典》:二广(二廣)
(1). 春秋 楚国 军制名,谓左右二部。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 杨伯峻 注:“其君之戎谓 楚王 之亲兵戎车也。 楚王 亲兵分为左右两部,每部皆名曰广。”后亦泛指两支部队。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三:“帝分军为二广,追躡数十里,获 阿保机 之子。”
(2).指 宋 代 广南西路 与 广南东路 。即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与 广东省 。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似此显见 曹成 未肯便赴行在,意欲侵犯二 广 。”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胡蔓:“二 广 有草生于山谷间,其名胡蔓草,以急水吞之,即立死。”
《國語辭典》:师帅(師帥)  拼音:shī shuài
1.一师的统率。周代的军制,以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师帅皆中大夫。见《周礼。夏官。司马》。
2.表率。《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新唐书。卷一○五。褚遂良传》:「刺史,民之师帅也。得人,则下安措;失人,则家劳㩻。」
《國語辭典》:武卫(武衛)  拼音:wǔ wèi
1.禁军之称,历代多有之。如汉末曹操为丞相,设武卫营。魏文帝置武卫将军以统率禁旅。隋置左右武卫,各置大将军、将军,唐因隋制,宋复因循。元初有武卫军,不久改称侍卫亲军。至元二十六年设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掌管修治城隍等工役,性质与前不同。清末也有武卫军的名称。
2.强而有力的护卫。《书经。禹贡》:「二百里奋武卫。」《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在揆文教,奋武卫,是为惟垣。」
《國語辭典》:馀子(餘子)  拼音:yú zǐ
1.其馀的人。《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祢衡传》:「馀子碌碌,莫足数也。」
2.后备人员。古军制,家致一人为正卒,其馀都为羡卒,称为「馀子」。《周礼。地官。小司徒》:「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馀子。」
3.弱龄未壮之子。《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
《漢語大詞典》:受成
(1).接受已定的谋略。礼记·王制:“天子将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学。” 孔颖达 疏:“受成於学者,谓在学谋论兵事好恶可否,其谋成定。受此成定之谋,在於学里,故云受成於学。”
(2).引申为办事全依主管者的计划而行,不自作主张。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豆卢革 受成而已,无所裁正。”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所谓四局官,止於受成,坐肆而已。”
(3).听受出师成功的禀告。为旧时军制中的一种礼仪。清史稿·礼志九:“ 有清 武功燀赫,凡师征、受成、讲肄、行围诸礼节,厥制綦备。”
《漢語大詞典》:上军(上軍)
古代军队编制的称谓。古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以中军为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国语·晋语一:“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 申生 将下军以伐 霍 。”史记·齐太公世家:“ 晋 使 郤克 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 士燮 将上军, 欒书 将下军,以救 鲁 卫 伐 齐 。”后汉书·何进传:“是时置 西园 八校尉,以小黄门 蹇硕 为上军校尉,虎賁中郎将 袁绍 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 鲍鸿 为下军校尉。”
《漢語大詞典》:刺面
(1).即黥刑。在犯者面部刺字,涅以黑色。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德光 每获 晋 人,刺其面,文曰‘奉敕不杀’纵以南归。”宋史·刑法志三:“刺面之法,专刺情犯凶蠹,而其他偶丽於罪,皆得全其面目。”《元典章·刑部七·诸奸》:“今后姦夫姦妇初犯,依在先体例断放,若是再犯,刺面配役。” 清 魏源 《军储篇一》:“窃谓禁烟欲申大辟之法,宜先行刺面之法。刺面之法,载在《大清律》,以防窃盗之再犯,所谓耻辱之刑,又所以待怙终之刑也。”
(2). 宋 代军制,在军士面上刺字,涅以黑色,以作标记。 宋 司马光 《义勇第二札子》:“暨刺面之后,兵员教头,利其家富,百端诛剥。”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 宋 健儿刺面,以防逃逸。”
《漢語大詞典》:刺手
(1).犹探手。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2). 宋 代军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标记,防止逃亡。 宋 李纲 《论御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权充乡遂之兵,优与赡给,事毕放还归乡。”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此曹皆东北无所归之人,纵之使去,又復为盗,已刺手、背团结,与旧兵同为队伍,逐日训练,假以时日,当皆为精兵矣。”
(3).旧时的一种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标记。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儻有紈袴温饱之家,耻鲸哀免者,许以金赎,视其职衔小大,为罚赎之轻重,仅免刺面而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诛,不得再赎。”
(4).犹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们就这么办,先找小的,不刺手的办。”
《漢語大詞典》:五军(五軍)
(1).古代军制。 春秋 时 晋 的上军、中军、下军、新上军、新下军。国语·晋语四:“蒐於 清原 ,作五军。” 韦昭 注:“ 晋 本有上军、有中军、有下军,今有五军,新上下也。”
(2).古代军制。 汉 代前、后、中、左、右五营军队之称。文选·张衡〈西京赋〉:“五军六师,千列百重。” 李善 注:“汉官仪:‘ 汉 有五营。’五军即五营也。”
(3).古代军制。 明 代京军三大营之一。 成祖 时,京卫之步骑军分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部,亦谓之五军。见明史·兵志一
(4).泛称朝廷的军队。 唐 贾至 《燕歌行》:“五军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
《國語辭典》:刺字  拼音:cì zì
古时在罪犯的肌肤上刺字后染墨。依罪刑轻重的不同,分为刺臂与刺面二种。
《漢語大詞典》:壮城(壯城)
宋 代军制,专司修建城防的士卒称“壮城”。宋史·兵志八:“沿边州军除旧有外,罢增招壮城。”
《國語辭典》:右行  拼音:yòu háng
1.古代军制名。《左传。僖公十年》:「左行共华,右行贾华。」
2.右边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