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朱鸟(朱鳥) 拼音:zhū niǎo
1.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中,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因朱乃赤色,象火,而南方属火,七宿相联起来像鸟形。故称为「朱鸟」。《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也称为「朱雀」。
2.古以天文四宫布列军阵,前后左右分画四种图形为标识,前方的图形称为「朱鸟」。《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3.传说中南方之神。《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鸟舒翼以峙衡,蛇蟉虬而绕榱。」《太平御览。卷八八一。神鬼》:「南方赤帝,神名赤熛怒,精为朱鸟。」也称为「朱雀」。
4.凤。《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前祝融使举麾兮,纚朱鸟以承旗。」唐。章怀太子。注:「朱鸟,凤也。」
5.燕。汉。扬雄《法言。问明》:「朱鸟翾翾,归其肆矣。」晋。李轨。注:「朱鸟,燕别名也。」
6.道教上称舌头为「朱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呼吸篇》:「朱鸟舌象,白石齿象。」
2.古以天文四宫布列军阵,前后左右分画四种图形为标识,前方的图形称为「朱鸟」。《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3.传说中南方之神。《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鸟舒翼以峙衡,蛇蟉虬而绕榱。」《太平御览。卷八八一。神鬼》:「南方赤帝,神名赤熛怒,精为朱鸟。」也称为「朱雀」。
4.凤。《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前祝融使举麾兮,纚朱鸟以承旗。」唐。章怀太子。注:「朱鸟,凤也。」
5.燕。汉。扬雄《法言。问明》:「朱鸟翾翾,归其肆矣。」晋。李轨。注:「朱鸟,燕别名也。」
6.道教上称舌头为「朱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呼吸篇》:「朱鸟舌象,白石齿象。」
《漢語大詞典》:签书(簽書)
(1).签字署名。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 宋 苏辙 《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右丞 许将 既随众签书进拟,而復论奏其不便,因此进拟文字,为圣旨所却。”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往时执政签书文字,卒著帽衣盘领紫背子,至 宣和 犹不变也。”
(2).官名。 宋 代枢密使的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本作“签署”, 宋 人因避 英宗 ( 赵曙 )讳,改作“签书”。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师保辅相·签枢》:“又《宋朝会要》曰, 太平兴国 四年正月以 石熙载 为枢密直学士,签署枢密院事。签书之名,自此始也。 治平 中避 英宗 嫌名,改曰签书。”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军机处职官古称》:“《宋史》枢密院又有此称,谓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则枢密使及知院事犹今之军机大臣,而同知副使、签书犹今之军机章京也。”
(2).官名。 宋 代枢密使的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本作“签署”, 宋 人因避 英宗 ( 赵曙 )讳,改作“签书”。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师保辅相·签枢》:“又《宋朝会要》曰, 太平兴国 四年正月以 石熙载 为枢密直学士,签署枢密院事。签书之名,自此始也。 治平 中避 英宗 嫌名,改曰签书。”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军机处职官古称》:“《宋史》枢密院又有此称,谓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则枢密使及知院事犹今之军机大臣,而同知副使、签书犹今之军机章京也。”
《漢語大詞典》:三道
(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 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
(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
(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
(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宋 苏洵 《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 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
(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
(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
(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宋 苏洵 《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