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61,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司命
知兵
军书
训练
事变
捷书
行营
朱鸟
事权
兵家
签书
总戎
制阃
要地
三道
《國語辭典》:司命  拼音:sī mìng
1.星名:(1)古代天文指文昌第四星。(2)古代天文指三台中的上台二星。(3)在虚宿之北的二星。
2.神仙的名称:(1)宫中小神。(2)灶神。
《國語辭典》:知兵  拼音:zhī bīng
通晓军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
《國語辭典》:军书(軍書)  拼音:jūn shū
古代军中用来徵召、晓喻、声讨等的文书。《文选。吴质。答魏太子笺》:「军书辐至,羽檄交驰,于彼诸贤,非其任也。」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國語辭典》:训练(訓練)  拼音:xùn liàn
1.操练兵士。唐。杜甫 奉寄章十侍御诗:「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吾处兵间久,今始识训练法。」
2.经由有计画、有步骤的指导,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的教育方法。
《國語辭典》:事变(事變)  拼音:shì biàn
1.世事的变化。如:「白云苍狗,事变无常,令人难以预料。」《诗经。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汉。扬雄 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2.政治或军事上突然发生的重大变故。如:「七七事变」。《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左右走归的来告事变,夫人立斩之;阴召大将约束军士,不得噪动。」《三国演义》第三回:「时卢植弃官未去,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
《國語辭典》:捷书(捷書)  拼音:jié shū
报告战胜的文书。《三国演义》第一○回:「捷书报到长安,朝廷加曹操为镇东将军。」
分類:军事
《國語辭典》:行营(行營)  拼音:xíng yíng
1.出征时的军营或特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地方。北周。庚信 咏画屏风诗二五诗之一六:「浅草开长埒,行营绕细厨。」唐。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吴山依重镇,江月带行营。」
2.出兵、行军。《新五代史。卷一一。周太祖本纪》:「威居军中,延见宾客,褒衣博带,及临阵行营,幅巾短后,与士卒无异。」
《國語辭典》:朱鸟(朱鳥)  拼音:zhū niǎo
1.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中,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因朱乃赤色,象火,而南方属火,七宿相联起来像鸟形。故称为「朱鸟」。《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也称为「朱雀」。
2.古以天文四宫布列军阵,前后左右分画四种图形为标识,前方的图形称为「朱鸟」。《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3.传说中南方之神。《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鸟舒翼以峙衡,蛇蟉虬而绕榱。」《太平御览。卷八八一。神鬼》:「南方赤帝,神名赤熛怒,精为朱鸟。」也称为「朱雀」。
4.凤。《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前祝融使举麾兮,纚朱鸟以承旗。」唐。章怀太子。注:「朱鸟,凤也。」
5.燕。汉。扬雄《法言。问明》:「朱鸟翾翾,归其肆矣。」晋。李轨。注:「朱鸟,燕别名也。」
6.道教上称舌头为「朱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呼吸篇》:「朱鸟舌象,白石齿象。」
《國語辭典》:事权(事權)  拼音:shì quán
1.做事的职权。宋。梅尧臣 送邵郎中知潭州诗:「且谕汉家绥抚厚,莫言湘守事权轻。」《明史。卷三二二。外国传三。日本传》:「特遣巡视重臣,尽统海滨诸郡,庶事权归一,威令易行。」
2.军事上的权宜处理。《淮南子。兵略》:「陈卒正,前行选,进退俱,什伍搏,前后不相撚,左右不相干,受刃者少,伤敌者众,此谓事权。」
《國語辭典》:兵家  拼音:bīng jiā
1.先秦诸子之一。《汉书。卷三○。艺文志》:「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
2.精晓用兵之道的人。三国魏。卫觊 与荀彧书:「郡县贫弱,不能与争,兵家遂强,一旦变动,必有后忧。」《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兵家胜败真常事,捲甲重来未可知。」
《漢語大詞典》:签书(簽書)
(1).签字署名。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 宋 苏辙 《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右丞 许将 既随众签书进拟,而復论奏其不便,因此进拟文字,为圣旨所却。”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往时执政签书文字,卒著帽衣盘领紫背子,至 宣和 犹不变也。”
(2).官名。 宋 代枢密使的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本作“签署”, 宋 人因避 英宗 ( 赵曙 )讳,改作“签书”。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师保辅相·签枢:“又《宋朝会要》曰, 太平兴国 四年正月以 石熙载 为枢密直学士,签署枢密院事。签书之名,自此始也。 治平 中避 英宗 嫌名,改曰签书。”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军机处职官古称:“宋史枢密院又有此称,谓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则枢密使及知院事犹今之军机大臣,而同知副使、签书犹今之军机章京也。”
《國語辭典》:总戎(總戎)  拼音:zǒng róng
1.主持军事的人。唐。杜甫 诸将诗五首之四:「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2.统帅、统管军务。《魏书。卷五○。尉元传》:「臣以天安之初,奉律总戎,廓宁淮右,海内既平,仍忝徐岳。」《周书。卷四一。王褒传》:「褒本以文雅见知,一旦委以总戎,深自勉励,尽忠勤之节。」
《漢語大詞典》:制阃(制閫)
(1).谓统领一方军事。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制閫 成都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边材:“ 正德 则有 太原 之 王晋溪 ,行边制閫,俱著劳绩。”
(2).指统兵在外的将帅。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庆元年:“我不参制閫,则曲在我。”
《國語辭典》:要地  拼音:yào dì
1.重要的地方。《后汉书。卷七○。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且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也。」也作「要冲」。
2.显要的地位。《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等传。赞曰》:「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此其成令名者。」
《漢語大詞典》:三道
(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 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
(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
(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
(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宋 苏洵 《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