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军旅(軍旅) 拼音:jūn lǚ
军队。《礼记。乐记》:「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王处直诣军前,献缯帛十万疋,犒设军旅。」
《國語辭典》:戎事 拼音:róng shì
军事、战事。《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将与人易。」《礼记。檀弓上》:「戎事乘骊,牡用玄。」
《漢語大詞典》:军戎(軍戎)
军队;军事。
《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餘之务,以为军戎之储。”:“逮朕嗣位,弼道惟明,宜登上司,兼统军戎。” 宋
江休复 《牟驼冈阅马》诗:“军戎选轻捷,和鸞御调柔。”
《國語辭典》:文武 拼音:wén wǔ
1.文才与武艺。《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朱云》:「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新唐书。卷九八。列传。王圭》:「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
2.文臣和武将。《三国演义》第四回:「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西游记》第一二回:「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
3.文德教化和武备防禦。《史记。卷一一九。循吏列传。序》:「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4.周文王与武王的合称。《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唐。
白居易 〈〉:「周从后稷至文武,积德累功世勤苦。」
《漢語大詞典》:文武火
用于烧煮的文火与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山丈》诗:“鍊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 元
王祯 《农书·蔴苧》:“﹝毛絁布法﹞纳於热灰水内,浸湿於甑中蒸之,文武火养二三日,频频翻覷。”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其家相传服松梅丸,云取松脂,用河水浸四十九日,文武火煮,令白如餳餹,然后和乌梅地黄丸。”
《國語辭典》:参军(參軍) 拼音:cān jūn
1.职官名。东汉置,掌参谋军务。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2.唐宋时参军戏的一种角色,扮演官员,近于今日的净角。
《漢語大詞典》:参军戏(參軍戲)
流行于 唐 宋 时的一种表演形式。原称“弄参军”。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渊源于 秦 汉 的俳优, 宋 时也称为杂剧,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 晚唐 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所谓参军,便是戏中的正角,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两者相互问答,其作用则调谑讽刺,兼而有之。”参阅
《文献通考·乐二十》。
《國語辭典》:都督 拼音:dū dū
1.统领。《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2.职官名。汉末始有此称。三国时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以大都督及都督中外诸军权位最重。晋、南北朝以后因之,名称或稍更异,大抵掌理军事及边防重镇。唐中叶以后,以节度使代之,都督之名遂废。元置大都督府,统领诸卫。明改元之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制与元同,然非晋唐旧制。也称为「大镇国」。
3.民国初年各省军政长官的称呼。
《國語辭典》:不意 拼音:bù yì
1.没想到,出乎意料之外。《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三国演义》第八回:「儒慌赶入园中劝解,不意误撞恩相,死罪!死罪!」
2.不以为意,没放在心上。《诗经。小雅。正月》:「终踰绝险,曾是不意。」《后汉书。卷一五。李王邓来列传。李通》:「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
《國語辭典》:孔明 拼音:kǒng míng
1.三国时蜀汉诸葛亮的字。参见「诸葛亮」条。
2.非常明亮洁净。晋。
夏侯湛 〈〉:「天秩有礼,神监孔明。」
《國語辭典》:武功 拼音:wǔ gōng
1.以武力征服人的功绩。《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2.武术。唐。张鷟《游仙窟》:「张郎才器,乃是曹植天然。今见武功,又复子南夫也。」也作「武工」。
3.县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陇海铁路经此。
4.山名。位于武功县南一百里,县因山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都尉
(1).官名。 战国 时始置。 秦 灭六国,遂以其地为郡,置郡守、丞、尉。尉典兵,是比将军略低的武官。
(2).官名。 汉景帝 时改 秦 之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 武帝 又置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于各要地。又中央官职中有水衡都尉;执行临时职务的有搜粟都尉、协律都尉等,亦 武帝 所设。
(3).官名。 唐 代有轻车都尉、骑都尉等,皆勋官。
(4).官名。 清 代三、四品武职之阶官亦以都尉为称号。参阅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5).复姓。 汉 有 都尉朝 。见
《汉书·孔安国传》。
《國語辭典》:保障 拼音:bǎo zhàng
1.保护、屏障。《三国志。卷二六。魏书。郭淮传》:「淮奏请使居安定之高平,为民保障,其后因置西州都尉。」《三国演义》第五三回:「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
2.法律上不受侵犯及破坏的具体保證。
《國語辭典》:羽檄 拼音:yǔ xí
古代军中紧急的文书。古时徵兵、徵召的文书,上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史记。卷九三。卢绾传》:「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一》:「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也称为「羽毛书」、「羽书」。
《國語辭典》:总管(總管) 拼音:zǒng guǎn
1.职官名。称督兵、守郡或管理特种事务的长官;高级宦官亦有总管太监的称谓。
2.仆役的总管理人。《红楼梦》第四回:「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夥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
《國語辭典》:要害 拼音:yào hài
1.人体中容易致命的部位。《后汉书。卷一五。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2.重要的部分或形势险要的地方。汉。
贾谊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三国演义》第五九回:「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送与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