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居仁由义(居仁由義)  拼音:jū rén yóu yì
内怀仁爱之心,行事遵循义理。《孟子。尽心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居仁由义吾之素,处顺安时理则然。」
分類:内心
《國語辭典》:口传心授(口傳心授)  拼音:kǒu chuán xīn shòu
授教者口头传授,而受教者心中悟解。《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只这刀法鎗法弹弓射箭拳脚,却是老人家口传心授。」也作「口授心传」。
《漢語大詞典》:口服心服
不仅口头表示信服,内心也信服。《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合作网的制度应当在全国推广》:“﹝乡农全主任﹞才口服心服地说:‘……互助合作网的办法好,一下子就解决了许多问题。’”《人民文学》1977年第9期:“ 毛主席 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启发我们顾全大局,使我口服心服。”
《國語辭典》:剑戟森森(劍戟森森)  拼音:jiàn jǐ sēn sēn
剑戟密布,戒备森严。比喻人心险恶,令人生畏。《北史。卷三三。李义深传》:「义深有当世才用,而比胸险峭,时人语曰:『剑戟森森李义深。』」
《漢語大詞典》:惊心夺目(驚心奪目)
谓内心震动很大,引起非常注意。 清 秋瑾 《〈中国女报〉发刊词》:“使我 中国 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
《漢語大詞典》:惊心骇神(驚心駭神)
谓内心感到十分震惊。《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护弥 曰:‘佛者不是凡人……弈叶尊荣,盖鸞凤之苗嫡。’ 须达 闻説,惊心骇神,渴仰之情,不离心腑。”
《漢語大詞典》:惊心骇瞩(驚心駭矚)
谓看到后内心感到震惊。《宋书·孔琳之传》:“降死之生,诚为轻法,然人情慎显而轻昧,忽远而惊近,是以盘盂有铭,韦弦作佩,况在小人,尤其所惑,或目所不覩,则忽而不戒,日陈于前,则惊心骇瞩。”
《漢語大詞典》:惊心破胆(驚心破膽)
谓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汉 王符 潜夫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也,必使是惊心破胆,民乃易视。”亦作“ 惊心裂胆 ”。 茅盾 《子夜》十四:“他来 上海 也已经有两三天了,然而在前线炮火中的惊心裂胆,以及误陷入敌阵被俘那时候的忧疑委屈,还不曾完全从他脑膜上褪去。”
《漢語大詞典》:惊心惨目(驚心慘目)
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 清 俞蛟 梦厂杂著·春明丛说·人骨箸记:“髑髏纍纍,杂骨如竹头木屑,堆置墙角如阜……不禁惊心惨目。” 清 陈天华 《狮子吼》第一回回目:“数种祸惊心惨目,述阴谋暮鼓晨鐘。”
《漢語大詞典》:惊耳骇目(驚耳駭目)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又‘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天仗森森练雪拟,身骑骏马白鹰臂’,斯并惊耳骇目。”亦作“ 惊见骇闻 ”。 清 刘大櫆 《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齟齬,祇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
分類:内心震惊
《漢語大詞典》:节衷(節衷)
谓抑止内心的欲念。梁书·止足传·顾宪之:“ 汉明帝 天子之尊,犹祭以杅水脯糗; 范史云 烈士之高,亦奠以寒水乾饭。况吾卑庸之人,其可不节衷也?”
《國語辭典》:慢板  拼音:màn bǎn
1.一种戏曲、曲艺唱腔的板式。速度慢,字少腔多,由若干组曲调细致委婉的句子组成。宜于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常用于抒情或叙事。
2.泛指乐曲中悠缓的调子。
3.音乐速度用语。一般指介于行版(andante)与广板(largo)之间。adagio中译名。
《國語辭典》:目窕心与(目窕心與)  拼音:mù tiǎo xīn yǔ
窕,挑、逗引。「目窕心与」指眼眉逗引,内心相许。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漢語大詞典》:美孜孜
形容内心欣喜、畅快的神态。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俺这里美孜孜在芙蓉帐笑春风,只他那冷清清杨柳岸伴残月。”
《漢語大詞典》:绵里藏针
喻外表看来温柔,软弱,实则内心刻毒强硬
形容柔弱中蕴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