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7,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内谋
内想
隐怀
隐憾
渊心
衷款
骨战
闭蓄
赖耶
内化
心忿
蕴蒸
内刑
吐懑
衷肠话
《漢語大詞典》:内谋(内謀)
(1).内心思虑、谋划。国语·晋语三:“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
(2).谓参与机要,谋划政事。史记·蒙恬列传:“ 恬 任外事而 毅 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3).暗中谋划。后汉书·荀爽传:“ 爽 见 董卓 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 王允 及 卓 长史 何顒 等为内谋。”
《漢語大詞典》:内想
内心的欲望。 明 高启 《京口张氏世寿堂》诗:“澄观息内想,心闲自难衰。”
分類:内心欲望
《漢語大詞典》:隐怀(隱懷)
隐衷,内心的想法。《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众贼﹞犹恐误杀得罪。谁知一箭射双鵰,正中了 公子朔 的隐怀。”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老父固有隐怀,先生善人,异日或有以奉述於先生之前耳。”
分類:内心想法
《漢語大詞典》:隐憾(隱憾)
内心的遗憾。 清 俞正爕 癸巳类稿·名士论驳义:“ 迁 著於篇者,或云书缺有间,或云论其軼事,《汉高》一纪,多於《五帝》,不能纪远,古人之隐憾,非云优也。”
分類:内心遗憾
《漢語大詞典》:渊心(淵心)
渊深的内心。 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之八:“上善叶渊心,止川测动性。”
分類:渊深内心
《國語辭典》:衷款  拼音:zhōng kuǎn
真诚。南朝陈。徐陵答周主论和亲书〉:「希笃亲邻,敬开衷款。」
《漢語大詞典》:骨战(骨戰)
骨头发抖。形容内心惊恐之极。
《漢語大詞典》:闭蓄(閉蓄)
谓埋藏于内心而不外露。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小人受私恩良久,安敢闭蓄以为私恨,不一二陈道!”
《漢語大詞典》:赖耶(賴耶)
佛教语。“阿赖耶识”的略称。意译为“藏识”。大乘唯识宗把内心活动分为八类,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佛教认为这第八识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它含藏着一切现象的“种子”(即潜能)。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分四大支,初三颂眼等识,次三颂意识,次三末那,次三赖耶。”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赖耶惟以自识见分,缘自识中一切种子以为相分。故其心不必现行,而其境可以常在。”参见“ 八识 ”。
《國語辭典》:八识(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五识并起外,并能对心境起认识作用。末那识是构成执著的心理源头。阿赖耶识主要功能是贮存过去所造的业力。八识一方面是生起认识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变现一切现象的主体。《成唯识论》卷二:「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漢語大詞典》:内化
内心游移。庄子·知北游:“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陈鼓应 注:“内化,内心游移。”
分類:内心游移
《漢語大詞典》:心忿
内心忿懑不平。史记·张仪列传:“ 秦 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因缘侵夺,或起瑕衅,心忿意危,用成大变。” 李善 注:“心既忿恨,意不自安。”
分類:内心不平
《漢語大詞典》:蕴蒸
(1).积聚。 清 方苞 《修复双峰书院记》:“其上之教,下之学,所以藴蒸而致此者,岂一朝一夕之故与?”
(2).指郁积在内心的思想感情。《古文苑·李陵〈录别诗〉之一》:“因风附轻翼,以遗(遣)心藴蒸。” 章樵 注:“藴蒸,犹鬱陶也。言思我之人。”
《漢語大詞典》:内刑
(1).施于内心的刑罚。庄子·列御寇:“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 郭象 注:“动而过分则性气伤於内,金木讯於外也。” 成玄英 疏:“若不止分,则内结寒暑,阴阳残食之也。”
(2).内心效法。 晋 陆云 《赠顾骠骑后》诗之二:“内刑圣敬,外崇多士。”
《漢語大詞典》:吐懑(吐懣)
发泄内心的愤懑。《后汉书·章帝纪》:“朕思遟直士,侧席异闻,其先至者,各以发愤吐懣,略闻子大夫之志矣,皆欲置於左右,顾问省纳。” 明 高攀龙 《武林游记》:“ 汝定 持巨石击 檜 贼头,声硜然,稍为吐懣。”
《國語辭典》:衷肠话(衷腸話)  拼音:zhōng cháng huà
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也是你歹姐姐把衷肠话劝妹妹,我怕你受不过男儿气息。」《红楼梦》第一一回:「这里凤姐儿又劝解了秦氏一番,又低低的说了许多衷肠话儿。」
分類:出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