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7,分39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百一众具
至德具足益
同如来庄严具
同时具足相应门
年满受具
色具
具足戒
成具光明经
成具光明三昧经
成具光明定意经
坐具
佛具十身
佛具
具支灌顶
佛类词典(续上)
主伴具足百一众具
至德具足益
同如来庄严具
同时具足相应门
年满受具
色具
具足戒
成具光明经
成具光明三昧经
成具光明定意经
坐具
佛具十身
佛具
具支灌顶
主伴具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谈法界缘起之法,以此为主,则以彼为伴,以彼为主,则以此为伴,如此主伴具足而摄德无尽也。十玄门中之第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是也。
(术语)华严宗所谈法界缘起之法,以此为主,则以彼为伴,以彼为主,则以此为伴,如此主伴具足而摄德无尽也。十玄门中之第十主伴圆明具德门是也。
百一众具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百一供身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与百一供身同。
(名数)与百一供身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与百一供身同。
至德具足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信弥陀而念佛者,于现世具足无上之功德也。现世十种益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谓信仰阿弥陀佛而念佛的人,现世就能具足无上的功德。
(术语)言信弥陀而念佛者,于现世具足无上之功德也。现世十种益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谓信仰阿弥陀佛而念佛的人,现世就能具足无上的功德。
同如来庄严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密印也。密印者,是一切诸佛以此庄严之故成法界之身,又以此加持众生之故得同于法身,故云同如来庄严具。大日经密印品曰:「有同如来庄严具,同法界趣标帜。」义疏十曰:「一切佛以此为庄严故,得成如来法界之身。若有众生修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如来法界身也。」
(术语)称密印也。密印者,是一切诸佛以此庄严之故成法界之身,又以此加持众生之故得同于法身,故云同如来庄严具。大日经密印品曰:「有同如来庄严具,同法界趣标帜。」义疏十曰:「一切佛以此为庄严故,得成如来法界之身。若有众生修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如来法界身也。」
同时具足相应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玄门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术语)十玄门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是也。
年满受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年满二十受比丘之具足戒也。二十岁下不许。随机羯磨曰:「律本年满二十者,能耐寒热风雨饥渴持戒一念,七十岁已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
【佛学常见辞汇】
年满二十岁之后才能受持比丘的具足戒。
(术语)年满二十受比丘之具足戒也。二十岁下不许。随机羯磨曰:「律本年满二十者,能耐寒热风雨饥渴持戒一念,七十岁已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
【佛学常见辞汇】
年满二十岁之后才能受持比丘的具足戒。
色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心本为不二,故如心具三千之诸法,色亦具三千之诸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此谓之色具。台家至极之法门也。
【佛学常见辞汇】
色与心本来是不二的,若说心具有三千诸法,则色亦具有三千诸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里所说的色具,是天台宗至极的法门。
(术语)色心本为不二,故如心具三千之诸法,色亦具三千之诸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此谓之色具。台家至极之法门也。
【佛学常见辞汇】
色与心本来是不二的,若说心具有三千诸法,则色亦具有三千诸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里所说的色具,是天台宗至极的法门。
具足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百五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比丘,比丘尼当受之戒,别解脱戒中之至极也。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为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为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戒之总数,诸律不同。宜视后世之作为,然要严守佛陀制戒之意,专心保持比丘之面目,今对比四分,五分,南传。则波逸提以下之细目,有如图之相违。观此可知戒之数目,指大数也。今所以名为具足者,非依已上之戒数。戒数惟标榜其紧要者,使由此于一切之境界离罪之意,故谓为具足戒。故若自数上言具足,则不得不言为无量。不依具足之戒数者,于药师经,智度论等谓比丘尼戒为五百而知之也。行事钞中之一曰:「问:律中僧列二百五十戒,戒本具之。尼则五百,此言虚实?答:两列定数,约指为言。故诸部通言,不必依数。论其戒体,唯一无作。约境明相,乃量尘沙。且指二百五十,以为持犯蹊径耳。律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可得指此而为所防。今准智论云:尼受戒法,略则五百,广说八万。僧则略有二百五十,广亦同尼律仪。」八宗纲要曰:「受具戒时,并得如此无量无边等戒,量等虚空,境遍法界,莫不圆足,故名具足戒。」
【佛学常见辞汇】
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佛学次第统编】
具足戒有二: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共称为二部律。此二部律,未受戒者,不许先知。佛有明制,本文但举其数耳。
【三藏法数】
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谓波罗夷法,凡四条。(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僧伽婆尸沙法,凡一十三条。(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戒,如人被他斫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故也。)不定法,凡二条。(谓比丘犯非法语,或以波罗夷法治之,或以僧伽婆尸法治之,或以波逸提法治之,故名不定也。)尼萨耆波逸提法,凡三十条。(梵语尼萨耆,华言舍。谓因财物等犯贪慢心,令舍入僧众故。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不舍,当堕地狱也。)波逸提法,凡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法,凡四条。(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故名向彼悔。)众学戒法,凡一百条。(此等戒法,令比丘众皆学,故名众学也。)灭诤法,凡七条。(谓有诤事起,即应除灭,故名灭诤法。)此二百五十戒,是出家比丘所持,是名出家具足戒。(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三藏法数】
谓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是名具足戒。(第一义谛者,谓中道实相之理,无二无别,谛审不虚也。)
(术语)(参见:二百五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比丘,比丘尼当受之戒,别解脱戒中之至极也。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为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为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戒之总数,诸律不同。宜视后世之作为,然要严守佛陀制戒之意,专心保持比丘之面目,今对比四分,五分,南传。则波逸提以下之细目,有如图之相违。观此可知戒之数目,指大数也。今所以名为具足者,非依已上之戒数。戒数惟标榜其紧要者,使由此于一切之境界离罪之意,故谓为具足戒。故若自数上言具足,则不得不言为无量。不依具足之戒数者,于药师经,智度论等谓比丘尼戒为五百而知之也。行事钞中之一曰:「问:律中僧列二百五十戒,戒本具之。尼则五百,此言虚实?答:两列定数,约指为言。故诸部通言,不必依数。论其戒体,唯一无作。约境明相,乃量尘沙。且指二百五十,以为持犯蹊径耳。律中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可得指此而为所防。今准智论云:尼受戒法,略则五百,广说八万。僧则略有二百五十,广亦同尼律仪。」八宗纲要曰:「受具戒时,并得如此无量无边等戒,量等虚空,境遍法界,莫不圆足,故名具足戒。」
【佛学常见辞汇】
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佛学次第统编】
具足戒有二: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共称为二部律。此二部律,未受戒者,不许先知。佛有明制,本文但举其数耳。
【三藏法数】
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谓波罗夷法,凡四条。(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僧伽婆尸沙法,凡一十三条。(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戒,如人被他斫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故也。)不定法,凡二条。(谓比丘犯非法语,或以波罗夷法治之,或以僧伽婆尸法治之,或以波逸提法治之,故名不定也。)尼萨耆波逸提法,凡三十条。(梵语尼萨耆,华言舍。谓因财物等犯贪慢心,令舍入僧众故。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不舍,当堕地狱也。)波逸提法,凡九十条。波罗提提舍尼法,凡四条。(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故名向彼悔。)众学戒法,凡一百条。(此等戒法,令比丘众皆学,故名众学也。)灭诤法,凡七条。(谓有诤事起,即应除灭,故名灭诤法。)此二百五十戒,是出家比丘所持,是名出家具足戒。(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三藏法数】
谓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是名具足戒。(第一义谛者,谓中道实相之理,无二无别,谛审不虚也。)
成具光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成具光明定意经之略名。
(经名)成具光明定意经之略名。
成具光明三昧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成具光明定意经之异名。
(经名)成具光明定意经之异名。
成具光明定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支曜译,贵姓子善明,问佛:佛之妙德由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
(经名)一卷,后汉支曜译,贵姓子善明,问佛:佛之妙德由何致之?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当净行百三十五事。
坐具
【佛学大辞典】
(物名)旧称曰尼师檀,新称曰尼师但那Nis!i^dana,译曰随坐衣、坐卧具、坐具。四分律十九曰:「为三缘制之: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护众人床席卧具。」然无论何时以坐具为礼拜之具,礼拜时先敷坐具,就其上作之,是甚为不法。南山义净皆痛斥之。释门归敬仪下曰:「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文敷者也。(中略)今见梵僧来至佛前礼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于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可准用之。无坐具明矣。」寄归传三曰:「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中略)其所须者,但拟眠卧之时护他毡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如其己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毁损信施,非为礼拜。南海诸僧,人用一布巾长三五尺,叠若食巾,礼拜用替膝头,行时搭在肩上。西国苾刍来见,咸皆莞尔而笑也。」
【佛学常见辞汇】
坐卧的器具。
(物名)旧称曰尼师檀,新称曰尼师但那Nis!i^dana,译曰随坐衣、坐卧具、坐具。四分律十九曰:「为三缘制之:一为护身,二为护衣,三为护众人床席卧具。」然无论何时以坐具为礼拜之具,礼拜时先敷坐具,就其上作之,是甚为不法。南山义净皆痛斥之。释门归敬仪下曰:「坐具之目,本是坐时之具。所以礼拜之中,无文敷者也。(中略)今见梵僧来至佛前礼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于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可准用之。无坐具明矣。」寄归传三曰:「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中略)其所须者,但拟眠卧之时护他毡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如其己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毁损信施,非为礼拜。南海诸僧,人用一布巾长三五尺,叠若食巾,礼拜用替膝头,行时搭在肩上。西国苾刍来见,咸皆莞尔而笑也。」
【佛学常见辞汇】
坐卧的器具。
佛具十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而立十身也,此十身经中三处说之,而名字稍异。旧经二十六曰:「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同三十七曰:「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同四十二曰:「无著佛,愿佛,业报佛,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菩提身,后云正觉佛,但梵汉相异,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觉故,不著于生死;示乘无著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著,与正觉佛同意。二愿身,后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三化身,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四住持身,即住持佛,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五相好庄严身,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六势力身,即心佛,以佛之慈心摄伏一切,故云势力身,亦云心佛。七如意身(新经谓之意生身),即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八福德身,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九智身,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十法身,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配之于通途之三身,则从菩提心至住持身之四身为应身,从相好身至智身之五身为报身,最后之法身,即法身也。此十身者,对于解境之十身而谓之行境之十身,以其为行可感得之佛身也。见探玄记十四,同十七,大疏钞三十八上,同五十三,同五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佛具十身者:
一、菩提身 或云正觉佛,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觉故,不著于生死,示乘无著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著佛。
二、愿身 或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
三、化身 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
四、住持身 即住持佛,或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
五、相好庄严身 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
六、势力身 亦云心佛。
七、如意身 或谓意生身,或谓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
八、福德身 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
九、智身 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
十、法身 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
(名数)于前十身中第七如来身上而立十身也,此十身经中三处说之,而名字稍异。旧经二十六曰:「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同三十七曰:「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同四十二曰:「无著佛,愿佛,业报佛,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菩提身,后云正觉佛,但梵汉相异,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觉故,不著于生死;示乘无著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著,与正觉佛同意。二愿身,后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三化身,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四住持身,即住持佛,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五相好庄严身,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六势力身,即心佛,以佛之慈心摄伏一切,故云势力身,亦云心佛。七如意身(新经谓之意生身),即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八福德身,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九智身,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十法身,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配之于通途之三身,则从菩提心至住持身之四身为应身,从相好身至智身之五身为报身,最后之法身,即法身也。此十身者,对于解境之十身而谓之行境之十身,以其为行可感得之佛身也。见探玄记十四,同十七,大疏钞三十八上,同五十三,同五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提身、愿身、化身、住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佛具十身者:
一、菩提身 或云正觉佛,示现八相成道正觉之佛身也。又云无著佛,安住于世间故,不著于涅槃,成正觉故,不著于生死,示乘无著之道而成正觉故,云无著佛。
二、愿身 或云愿佛,愿生于兜率天之佛身也。
三、化身 即化佛,涅槃佛,生于王宫之化身也。化者必示灭,故云涅槃佛。
四、住持身 即住持佛,或持佛,灭后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
五、相好庄严身 即业报佛,以无边之相好庄严之佛身也。是为酬报万行业因之功德,故云业报佛。
六、势力身 亦云心佛。
七、如意身 或谓意生身,或谓如意佛,对于地前地上菩萨,而现生如意之佛身也。
八、福德身 即三昧佛,常住于三昧之身也。三昧为福之最,故云福德。
九、智身 即性佛,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是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
十、法身 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
佛具
【佛学大辞典】
(物名)花瓶,香炉等庄严佛坛之道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庄严佛坛的法器道具,如花瓶香炉等是。
(物名)花瓶,香炉等庄严佛坛之道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庄严佛坛的法器道具,如花瓶香炉等是。
具支灌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经三灌顶之一。具足所应之支分,受洒水之灌顶也。此名通于受明灌顶与传法灌顶之二。演密钞四曰:「入此曼荼罗,要具多缘,即是须得具多支分,谓治地择时定日筑坛画像结界等,然后引入。」大疏演奥钞十曰:「具支灌顶者,心觉阿遮梨钞云:具支灌顶者,是事业灌顶也。先令弟子七日以来诚心礼悔之类,及令办诸供物香华之类,缘坛所灌顶之众事,一一令具作。以之名具支灌顶也。问:言具支,受明灌顶欤?传法灌顶欤?答:若于受明,若于传法,具足支分。所修灌顶,名曰具支也。」
(术语)大日经三灌顶之一。具足所应之支分,受洒水之灌顶也。此名通于受明灌顶与传法灌顶之二。演密钞四曰:「入此曼荼罗,要具多缘,即是须得具多支分,谓治地择时定日筑坛画像结界等,然后引入。」大疏演奥钞十曰:「具支灌顶者,心觉阿遮梨钞云:具支灌顶者,是事业灌顶也。先令弟子七日以来诚心礼悔之类,及令办诸供物香华之类,缘坛所灌顶之众事,一一令具作。以之名具支灌顶也。问:言具支,受明灌顶欤?传法灌顶欤?答:若于受明,若于传法,具足支分。所修灌顶,名曰具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