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贵州兴义人,字剑泉。咸丰二年进士。曾提督陕西、河南、安徽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光绪二年罢。工楷书,精鉴赏。
维基
景其浚,字剑泉,贵州兴义人,晚清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三
任其昌,字士言,秦州人。同治乙丑进士,官户部主事。有《敦素堂集》。
洪全福 朝代:太平天国

人物简介

简介
洪全福(1835年-1904年)原名洪春魁,字其元,广东省花县人,寄籍东莞县凤岗镇塘坜洞洪屋围,曾参与太平天国运动及广州起义。洪全福原为洪秀全一族,参加金田起义,太平天国领袖之一,先后被封为左天将、瑛王,又称三千岁。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如兰(1835~1911),字香谷,号芝田,清淡水厅竹堑人,郑崇和三子用锦之次子。少年勤学,取进生员,因成绩优异而补增生,受知于台湾道丁曰健。光绪十五年(1889),因为办团练有功,由增生授候选主事,赏戴花翎,后加道衔。家业素丰,但自奉甚俭,尤不喜以财富誇耀于人,唯对公义之事则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输,故人人称诵其德行善举,颇能克承郑崇和、郑用锡、郑用鉴乡贤之风范。 郑如兰对诗歌创作及诗社活动颇为热爱,广结林亦图、郑鹏云、王松、吴澄秋……等诗人,在北郭园中诗酒酬唱,风雅不辍,甚受骚坛雅士的推崇,继郑用锡、林占梅之后,成为竹堑文坛领袖。平生写作不少,颇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弃世后三年(1913),其孙郑肇基始裒辑之,并托嘱王松担任校雠,委由台北《台湾日日新报》出版印刷。诗集名为《偏远堂吟草》,乃因如兰书斋之名而得。计有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涵盖清代及日治时期之创作,尤以清代为主。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据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录,即据此编校。关于郑如兰之诗作,郑家珍以为与陶潜诗风近似;吴曾祺誉其风格冲融凝远,读之使人和静;陈衍也以为「偏远堂诗专主性情,其学陶、白也固宜。」
熊其英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879 【介绍】: 清江苏青浦(今上海青浦区)人,字纯叔,号含斋。贡生。官训导。光绪间赴河南办赈灾,亲履穷乡僻壤,积劳而死。有《耻不健斋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8 【介绍】: 清江苏宝山人,字云甫。原为淞沪巨商。同治初从军,旋纳资为通判,累至道员。尝同美商在山东烟台合开清美洋行,又在北京、上海等地设华裕丰汇银票号。承办海运多年,与弟其诏创议设轮船招商局,任总办。光绪初,李鸿章特委其权津海关道,越三日卒。
蒋其章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蒋其章(?—?),字子相,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人,晚清政治人物。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举人。曾为《申报》首任主笔。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丁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49名。同年五月,经吏部掣签,授即用知县。光绪五年(1879任)任敦煌县知县。
林其翔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林其翔,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丙子恩科会试,得贡士第46名。殿试登进士2甲第98名。同年五月(6月3日),著分六部学习。

人物简介

维基
程其珏,江西宜黄人。进士出身。同治十三年(1874年),登进士。光绪三年(1877年)接替汪坤厚任娄县(今太仓市)知县一职,次年由杨开第接任。历任吴江知县,嘉定知县,太仓知州。著名铁道专家程孝刚为其侄孙。

人物简介

维基
顾其行,江苏省通州直隶州人。进士出身。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丙子恩科会试,得贡士第52名。殿试登进士2甲第58名。同年五月(6月3日),著分六部学习。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简温其(1849~?),外新南里左镇庄(今台南左镇乡)人。光绪十三年(1887)取中嘉义县学生员。日治后,于明治卅二年(1899)任外新南里庄长,明治四十二年(1909)拜命区长督府,授佩绅章。
崔其濂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崔其濂,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30名。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
陈其宽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陈其宽,云南省云南府昆明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六年(1880年),参加庚辰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99名。同年五月,著分部学习。
赖国华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赖国华(1851~1895),字璋,号琢其,清嘉义县人。同治八年(1869)秀才。不慕名利,终身设帐教徒。善书、奕。著有《琢其诗文集》各一卷,今不传。其孙赖柏舟将之辑为《赖国华先生遗稿》,收入《淡香园吟草》。此外,赖惠川等编《诗词合钞》,亦收录部份赖氏作品,题曰《琢其吟草遗稿》。兹以《淡香园吟草。赖国华先生遗稿》为底本,参照《诗词合钞。琢其吟草遗稿》、赖子清《台湾诗醇》、《台海诗珠》、陈汉光《台湾诗录》、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所录赖氏之作编校。
沈蓝田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沈蓝田(1853~1918),字相其,世居基隆玉田街。少而颖异,及长好读书,惜屡试不售,乃于乡梓设帐授徒。光绪十年(1884),法人犯基隆,沈氏投笔从军,由百夫长累进千夫长,叙军功五品衔,赏戴蓝翎。未几,和议告成,复以讲学为业。后因基隆海防同知梁纯夫爱其才,擢为清赋局委员,旋任崇基书院董事,以育才为乐,名重一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瀛社代表谢雪渔吊词」,1918年10月23日,第六版。 〗。光绪廿年(1894),甲午战争事起,沈蓝田参与基隆地区保甲事务,迨马关和约签订,知事不可为,遂挈眷内渡。台岛局势稍定后,令子嗣沈连浦先行返乡。明治三十一年(1898)因在闽生活不易,加上思乡情切,乃由其子沈连浦向日本政府申请护照〖参考《台湾日日新报》,「游子思乡」,1898年11月27日,第六版。 〗,于明治三十七年(1904))返乡定居〖据沈相其〈还乡有感〉一诗(《台湾日日新报》,1904年2月20日,第一版)云「九岁归来百感生」,可知沈氏当在1904年初左右返台。 〗。返台后,假基隆城隍庙左室为私塾,栽培子弟众多〖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里巷琐闻」栏,私塾状况,1908年7月26日,第七版。 〗。晚年加入台北「瀛社」。大正七年(1918)辞世,享年六十六。〖参考《台湾日日新报》,「编辑剩录(十月五日)」,1918年10月6日,第六版。 〗 沈蓝田诗作,大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另有部分诗作散见于《网溪诗集》、《鸟松阁唱和集》、《环镜楼唱和集》等合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