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47 【介绍】: 唐安定鹑觚人,字思黯。德宗贞元进士。宪宗元和三年,因对策条指失政,为李吉甫所斥,久不得叙用。至穆宗时累官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官武昌军节度使。文宗大和四年还朝,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与李宗闵相结,排斥李德裕等,史称“牛李党争”。后出为淮南、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即位,李德裕为相,僧孺被贬居散地。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谥文简。有《玄怪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0—848 字思黯,排行二,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15岁至长安习业。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韦执谊命刘禹锡、柳宗元至樊乡造访,由是知名。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因条指失政,为宰相李吉甫所忌,授伊阙尉。后牛僧孺与李宗闵朋党相结,排斥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史称“牛李党争”。穆宗长庆元年(821)拜户部侍郎,次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敬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封奇章郡公,后历武昌节度使、太子少师等职。武宗会昌四年(844)贬循州长史,卒于洛阳,谥文贞。生平见杜牧《牛僧孺墓志铭》及《旧唐书》、《新唐书》本传。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全唐诗》存诗4首,残句9。《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1首,残句2。
唐诗汇评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贞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元和三年(808)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第一,授伊阙尉。以对策直言时政,久不调。后除河南尉,迁监察御史,历礼部、考功员外郎、库部郎中知制诰、御史中丞、户部侍郎。长庆三年拜相。宝历初,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复相;六年,出镇淮南。开成二年,为东都留守,征拜左仆射,复出镇襄州,累进司徒。会昌中,李德裕用事,罢为太子少师,复留守东都。三贬为循州长史。宣宗即位,量移衡、汝二州长史,复迁太子少师。卒。僧孺与令狐楚、李宗闵交厚,史称“牛党”,与李德裕党交恶,史称“牛李党争”。著有《玄怪录》(一作《幽怪录》)十卷,今存炙本。《全唐诗》存诗四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牛僧孺(779~847) 唐代官员、学者。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或作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贞元二十一年(805)进士。累官户部侍郎、武昌军(今湖北武昌)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户部尚书,穆宗至武宗时曾四次出任宰相。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曾撰《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论曰:“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牛僧孺在湖北任职六年,颇有政声。曾耗时五年改建鄂州城垣,使黄鹤楼成为了独立的景观建筑。蛇山上有“奇章亭”,即为纪念卒后被追封为奇章郡公的牛僧孺而建。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二
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宏之裔。第进士。元和初登贤良方正制科。长庆三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敬宗立。加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封奇章郡公。罢为武昌节度使。文宗立。复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加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召拜左仆射。武宗朝进太子太傅。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年六十九。赠太尉。谥曰文简。

作品评论

唐摭言
奇章公始举进士,致琴书于灞浐间,先以所业谒韩文公、皇甫员外……二公披卷,卷首有《说乐》一章,未阅其词,遽曰:“斯高文,且以拍板为什么?”对曰:“谓之乐句。”二公相顾大喜曰:“斯高文必矣!”……复诲之曰;“某日可游青龙寺,薄暮而归。”二公其口联镳至彼,因署其门曰:“韩愈、皇甫湜同谒几官前辈,不遇。”翌日,辇毂名士,咸往观焉,奇章之名由是赫然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7—850 【介绍】: 唐赵郡人,字文饶。李栖筠孙、李吉甫子。幼有壮志,苦心力学,不喜科试。既冠,卓荦有大节。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学士,禁中书诏,大手笔多诏德裕草之。寻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敬宗时出为浙西观察使。文宗即位,加检校礼部尚书,召为兵部侍郎。武宗时由淮南节度使入相,弭藩镇之祸,决策制胜,威权独重。德裕为李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为首之牛党深衔之,宣宗立,为牛党所构,贬崖州司户卒。追赠尚书左仆射、太子少保、卫国公。好著书为文,虽位极台辅,读书不辍。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7—850 字文饶,排行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牛李党争时之李党首领。早年以荫补校书郎,历幕职。穆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后历任浙西、义成、西川诸镇,政绩颇著。文宗大和七年(833)召入拜相,封赞皇县伯。武宗会昌年间再度任相,因功封卫国公。宣宗大中初遭牛党打击,迭贬至崖州司户,大中三年十二月卒于任。后人因称“李赞皇”、“李卫公”、“李崖州”。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颇为详备。著有《会昌一品集》凡34卷,以四部丛刊本为通行,其中别集10卷为诗赋杂文。又著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等。今人傅璇琮、周建国有《李德裕文集校笺》。《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9首,断句18。
唐诗汇评
李德格(787-850?)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元和初,以萌补校书郎,避嫌,求出为方镇从事。十四年,入朝除监察御史。穆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出为浙西观察使。大和中,召为兵部侍郎,旋出为义成节度使,移镇西川。入为兵部尚书。七年拜相,复出为浙西节度使,贬袁州长史。开成中,由滁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再领浙西。又移镇淮南。武宗即位,拜相,屡进太尉,封卫国公。宣宗即位,出为荆南节度使,改东都留守,贬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卒。德裕仕历六朝,出将入相,有政声于时。善诗文。有《会昌一品集》二十卷,今存。其他著述,大多散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词学图录
李德裕(787--850) 字文饶。赞皇人,宰相李吉甫子。少好学,以父荫补校书郎,累任要职。多著作,存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等,《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六
德裕字文饶。赵郡人。宰相吉甫子。文宗朝拜兵部尚书。以本官同平章事。封赞皇伯。为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罢为兴元节度使。徙镇海军。武宗立。召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左仆射。守司徒。进太尉。封卫国公。宣宗立。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再贬潮州司马。又贬崖州司马。卒年六十三。

作品评论

唐摭言
李太尉德裕颇为寒酸开路。及谪官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临汉隐居诗话
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
石洲诗话
李赞皇(德裕)诗亦轶伦,虽不敌香山,亦权、武二相之匹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094 【介绍】: 宋建昌人,字温伯。曾以字为名,别字圣求。仁宗皇祐间进士。神宗熙宁中,历编修中书条例、知制诰、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有文名,一时制作,独倚其力。哲宗立,一夕草制二十二。进翰林学士承旨,撰《神宗实录》。为梁焘所劾,出知亳州。哲宗亲政,首陈绍述之说,拜尚书左丞。
全宋诗
邓润甫(一○二七~一○九四),字温伯,曾以字行,别字圣求,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江西诗徵》卷七),为上饶尉、武昌令。神宗熙宁中,除集贤校理,直舍人院,改知谏院、知制诰。擢御史中丞,迁翰林学士。落职知抚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杭州。四年,徙知成都府(《乾道临安志》卷三)。哲宗立,进翰林学士承旨,修撰《神宗实录》,为吏部尚书。出知亳州、蔡州,移知永兴军。元祐末,为兵部尚书。绍圣元年,拜尚书左丞,卒,年六十八。《东都事略》卷九六、《宋史》卷三四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一五七八
邓润甫(一〇二七——一〇九四),字温伯,尝避讳以字为名,别字圣求,后皆复之。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皇祐进士,历上饶尉、武昌令。熙宁中,为编修中书条例、检正中书户房事,除集贤校理、直舍人院,改知谏院、知制诰,擢御史中丞。迁翰林学士,为蔡确所陷,落职知抚州,移杭州、成都府,召复翰林学士。哲宗立,进翰林承旨,修撰《神宗实录》,为吏部尚书。出知亳州,复召为承旨,除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出知蔡州,移永兴军。元祐末,以兵部尚书召。绍圣初,拜尚书左丞,无何暴卒,年六十八,谥安惠。《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彦若,字元考,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师民子。以荫入仕,为秘阁校勘,迁集贤校理,通判淄州。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除国史编修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修起居注。五年,召试中书舍人(同上书卷三二五)。六年,改右谏议大夫(同上书卷三四○)。七年,降秘书监(同上书卷三四二)。八年,出知亳州(同上书卷三五七),移陈州。召还,提举万寿观。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兵部侍郎(同上书卷三七○)。五年,权礼部尚书兼刑部侍郎(同上书卷四四五)。六年,拜翰林学士(同上书卷四五五)。绍圣初以元祐党人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事见《东都事略》卷六○《趟师民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三
赵彦若,字元考,青州临淄(今山东益都西北)人。以荫入仕,历将作监主簿,通判淄州,被诬谪监酒税。嘉祐四年为秘阁校理,熙宁中迁知宗正丞。元丰二年除国史院编修官,撰《百官公卿表》、《宗室世系表》,四年迁修起居注,五年试中书舍人。元祐中累官至兵部侍郎、礼部尚书,七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初以预修《神宗实录》贬安远军节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有文集五十卷。事详《东都事略》卷六○及《宋史翼》卷三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061—约1115 【介绍】: 宋越州新昌人,字国佐,原名公辅。哲宗元祐六年进士。历任州县官,善治狱。召为宗正寺主簿,请徽宗纳谏。徽宗大观二年拜御史中丞,连上章劾蔡京,建议省冗官。进兵部尚书兼侍读,谏花石纲,请与民休息。出知扬、襄州。蔡京再相,罗织其罪,责为秀州团练副使,台州安置,逾年,遇赦归。
全宋诗
石公弼,初名公辅,字国佐,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明万历《新昌志》卷一○)。徽宗大观中累官御史中丞,劾蔡京,京罢,除兵部尚书兼侍读。出知扬州,移襄州。京再辅政,罗致其罪,政和四年(一一一四),责授秀州团练副使台州安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三一)。未几,以皇太子赦提举崇道观,卒,年五十五。《东都事略》卷一○五、《宋史》卷三四八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三○三七
石公弼,初名公辅,字国佐,越州新昌(今浙江新昌)人。元祐六年登进士第,调卫州司法参军。知广德县,召为宗正寺主簿,擢殿中侍御史,改左司谏,迁侍御史。大观二年拜御史中丞,劾蔡京罪恶,章数十上,遂罢京。进兵部尚书兼侍读。四年,出知扬州,徙襄州。蔡京再相,责秀州团练副使,台州安置。后遇赦归,卒年五十五。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三一,《东都事略》卷一○五,《嘉泰会稽志》卷一五,《宋史》卷三四八有传。
宋登科记考
字国佐。越州新昌县(今浙江绍兴新昌)人。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初名公辅,累迁述古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4—1131 【介绍】: 宋婺州人,祖籍寿州,字舜徒。吕希哲子。以荫补官。徽宗崇宁初,以元祐党子弟坐废。钦宗即位,荐擢御史中丞,弹劾蔡京党徒。金人立张邦昌为帝,好问摄门下省,暗通康王赵构。高宗即位,除尚书右丞。为宰相李纲、侍御史王宾所论罢,出知宣州,以恩封东莱郡侯。
全宋文·卷二九一二
吕好问(一○六四——一一三一),字舜徒,希哲子,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徙居京师。以荫补官。崇宁初,坐党人子弟废。两监东岳庙,司扬州仪曹。蔡卞欲笼络之,以礼自持。靖康元年,召为左司谏、谏议大夫,擢御史中丞。劾大臣畏懦误国,下迁吏部侍郎,进兵部尚书。京城失守,被召入禁中,随帝幸金营。帝被留,遣好问还。金人立张邦昌,以好问为事务官,继摄门下省,委曲阻邦昌称帝,并以书白康王,劝其自立。高宗即位,除尚书右丞。侍御史王宾论其尝污伪命,求去,出知宣州,提举洞霄宫。绍兴元年卒,年六十八。《宋史》卷三六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1 【介绍】: 宋洪州奉新人,字少汲,号西山老人。哲宗绍圣四年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以知应天府为东道都总管,为金人所执,不屈,久之得归。高宗绍兴元年为刑部尚书,兼权礼部尚书,官至兵部尚书兼侍读。工诗。有《西山老人集》。
全宋诗
胡直孺,字少汲,奉新(今属江西)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初为路州司户,累迁监察御史,出知平江府。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为淮南路转运副使(《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九)。宣和五年(一一二三),为东南六路转运辇运拨发司官(同上书职官四二之一○)。靖康间知南京,为金人所执,不屈,久之得归。高宗朝擢龙图阁直学士知隆兴府,进兵部尚书,卒。有《西山老人集》,已佚。事见清同治《奉新县志》卷八。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二九四八
胡直孺(?——一一三一),字少伋,号西山老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绍圣四年进士,能诗。建炎元年为金人所得,既而归之,为龙图阁直学士、户部尚书。建炎二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洪州。绍兴元年四月以刑部尚书权礼部尚书,兼侍读,守兵部尚书。十一月以兵部尚书兼侍读卒,赠端明殿学士。见孙觌《西山老人文集序》(《鸿庆居士集》卷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一三、四三、四六、四九。
何志同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八七九
何志同(?——一一三三),字彦时,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执中子。元祐六年进士及第,调钱塘尉,迁合肥丞。徽宗时,入为秘书监。进徽猷阁学士、京西北路安抚使,知颍昌府。靖康之难,首倡大义勤王。除延康殿学士,知应天府,改知婺州。仕至刑、兵、吏部尚书。建炎元年,坐弃颍昌夺职。四年,再降充集英殿修撰。稍起,复徽猷阁待制。绍兴三年卒。见《端明尚书何公墓表》(《絜斋集》卷一七),《宋会要辑稿》礼二○之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一○、三四、六二,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二四、一七四。
《国语辞典》:兵部尚书(兵部尚书)  拼音:bīng bù shàng shū
职官名。为兵部首长,掌管天下军事,相当于周礼六官中的大司马。
《國語辭典》:兵书(兵書)  拼音:bīng shū
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如《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等均属之。《汉书。卷三○。艺文志》:「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三国演义》第六一回:「操心中郁闷,閒看兵书。」
《漢語大詞典》:本兵
(1).最重要的兵器。 汉 蔡邕 《答诏问灾异》:“武库,禁兵所藏国家之本兵也。”
(2).本部军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以 刘表 大将 文聘 为 江夏 太守,使统本兵。”
(3).执掌兵权。新唐书·姚崇传:“ 崇 建言:‘臣事 相王 ,而夏官本兵,臣非惜死,恐不益王。’乃召改春官。” 宋 曾巩 《枢密迁官加殿学士知州制》:“某忠加惠和,德操惟邵,先帝所遗,以辅朕躬,当国本兵,庶言惟允。” 清 方以智 通雅·官制四:“ 唐虞 时兵政兼于刑官,未有专司,至 仲康 始命 胤侯 掌六师,是本兵之官始于 夏 也。”
(4).见“ 本兵府 ”。
(5). 明 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明 李贽 《王骥》:“夫国家用人,唯用其才,今乃使有才者不得用……其为宰相、冢宰、本兵,吾谓其惭汗满面、愧死无地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本兵 熊明 遇 束手无策,故此託弟前来,恳求妙计。”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章:“他很明白自己近几年身任本兵,对内对外军事上一无成就。”
《漢語大詞典》:本兵府
对掌管军事的官署的称呼。 宋 陆游 《感兴》诗:“奏记本兵府,大事得俱论。” 朱东润 注:“ 宋 人以枢密院掌军事,故称‘本兵府’。”亦省称“ 本兵 ”。 宋 陆游 《贺黄枢密启》:“其在掖垣,惟公议是达;其侍经幄,惟王道是陈。果由师锡之同,入总本兵之寄。”此指枢密院。 明 归有光 《淀山周先生六十寿序》:“时 蒲坂 杨尚书 在本兵,方为天子所倚毗。”此指兵部。
《國語辭典》:大戎  拼音:dà róng
1.大的兵车。《史记。卷六○。三王世家》「虚御府之藏以赏元戎」句下南朝宋。裴骃。集解:「元戎,大戎,谓兵车也。」也称为「元戎」。
2.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戎人的一支。春秋时,分布于今大约山西太原附近。晋文公重耳的母亲即来自该族。
《漢語大詞典》:戎枢(戎樞)
兵部尚书之职。 明 申时行 《题清秋出塞图》诗:“安得再起司马登戎枢,坐紆长策销隐虞,国威震叠边人苏。”
分類:兵部尚书
《國語辭典》:部堂  拼音:bù táng
清代称各部尚书、侍郎及各省总督为「部堂」。
《国语辞典》:同志合道  拼音:tóng zhì hé dào
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清。方苞〈兵部尚书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发于至诚,体国忧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与辅成治教,而深患时人惟知以虚伪比周自便其身图。」也作「道合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