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绿营(綠營)  拼音:lǜ yíng
清入关后,规定各省汉族兵众皆用绿旗,称为「绿营」。是各省经制之军。
《漢語大詞典》:什长(什長)
旧时兵制,十人为什,置一长,称什长。墨子·备城门:“城上十人一什长,属一吏士,一帛尉。”宋史·兵志六:“三路见训民兵非久,什长艺成,须便行府界团教之。”《老残游记》第六回:“这闺女有一天在门口站着,踫见了府里马队上什长 花肐膊 王三 。”
《漢語大詞典》:坐铺(坐鋪)
守卫本铺。谓警戒。 元 代兵制,十里为一铺。《元典章·刑部十三·防盗》:“当该围宿军官号令军人坐铺知更,提铃击柝,相继巡警不絶……若贼踰墻而入,盗讫官物者,在处坐铺军人照依不获窃盗限末限罪例断罪。”
《國語辭典》:火伍  拼音:huǒ wǔ
唐代兵制,五人为伍,十人为火。指军队。唐。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國語辭典》:贴军户(貼軍戶)  拼音:tiē jūn hù
元代的兵役制度中,用钱雇请他人代替当兵的人家,称为「贴军户」。《元史。卷九八。兵志》:「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汉军。或以贫富为甲乙,户出一人,曰:『独户军』,合二三而出一人,则为正军户,馀为贴军户。」也称为「贴户」。
分類:兵制相兼
《漢語大詞典》:下五旗
清 代兵制。 顺治 后, 满州 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汉军初制:“ 雍正 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
《国语辞典》:徵兵制度  拼音:zhēng bīng zhì dù
一种兵制。指军队兵员由全国役男所徵调的兵制。相对于募兵制而言,实施徵兵制度的国家中,入伍服役是一种公民义务。
《漢語大詞典》:府兵制
起于 西魏 、行于 北周 和 隋 ,兴于 唐 初的一种兵制。 宇文泰 掌握 西魏 政权时所创立,其制为:置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军开府,选拔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 隋 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 唐 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自 唐高宗 时起因府兵负担过重等原因,渐见其弊,至 天宝 八年(公元749年)折冲府( 唐 代府兵制军府的总称)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参阅新唐书·兵志
《漢語大詞典》:八丁兵
南北朝 北周 实行过的一种兵制,把境内民丁分八批轮换服役。周书·武帝纪上:“三月丙寅,改八丁兵为十二丁兵,率岁一月役。”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二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八丁兵者,凡境内民丁分为八番,递上就役。”
《漢語大詞典》:八旗兵
清 代兵制。 努尔哈赤 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为一旗。共设八旗。 皇太极 时,分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清 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与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组成亲军,侍卫帝室,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则有由八旗都统直辖的骁骑营和由另置的总统或统领统率的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等。驻防兵分驻各省要冲地,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为 清 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 乾隆 时八旗兵佐领之数近二千人,兵额计二十余万人。参见“ 八旗制度 ”。
《國語辭典》:八旗制度  拼音:bā qí zhì dù
为满洲部族民籍与军队相结合的组织。初编三百人为一牛录,设额真一人,后又定户籍、设八旗,每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额真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左右梅勒佐之,以各掌其户籍及军政。见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
《漢語大詞典》:纛章京
满语。官名。“巴雅喇纛章京”的简称。 清 初兵制,从每旗诸甲喇中选择精锐者,组成护军,其首领初名为纛额真。 天聪 八年(公元1634年)改称纛章京。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国初官号, 清 语居多。纛章京,即今护军统领。”清史稿·世祖纪:“遣纛章京 索洪 等益 满达海 军。”按,此名汉语称为护军统领。参阅《清通典·职官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