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八
谦福,字吉云,号小榆,蒙古旗人。道光乙未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詹事。有《桐华竹实之轩诗草》。
维基
谦福(1809年—?), 额尔德特氏, 字光庭, 号六吉, 一号小榆, 蒙古镶黄旗人,清朝官员。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举人,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进士。后任户部主事、詹事府左中允、翰林院侍讲等职。著有《桐花竹实之轩诗钞》。

人物简介

维基
郭祥瑞,字玉六,号毓麓,河南新乡县人。郭祥瑞自幼失去父母,在贫困中努力求学。虽然早年即成生员,身负时望,但乡试却屡试不第。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方得获选优贡,并于次年甲辰科顺天乡试考中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郭祥瑞参加丁未科会试中式,殿试位列张之万榜二甲第十一名,赐进士出身。朝考后未能入翰林,分至户部,曾分校乡、会试。咸丰十年(1860年)补监察御史,帮办五城团防。同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郭祥瑞昼夜巡缉,因功升给事中,任职四年,曾参劾两江总督何桂清。同治元年(1862年)典乡试,不久授广东督粮道。同治五年(1866年)升广东按察使,次年署布政使,深受广东巡抚蒋益澧倚重。但两广总督瑞常与蒋不和,故借口其擅自动用库款,参奏将其革职,郭祥瑞作为布政使也按例降调,遂回乡家居,数年间,虽不甚宽裕仍热心公益。著有《拙斋漫谭》、《谏垣奏稿》、《人鉴》等。民国《新乡县续志》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章鹤龄,字六峰,贵池人,道光岁贡生,咸丰时避乱桐城山中,著《静观书屋诗集》。

人物简介

维基
贾瑚,字小樵、一字殷六,号小樵,山西省解州直隶州夏县人,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五
张修府,字悔斋,号东墅,嘉定人。道光甲辰进士,历官永顺知府。有《小琅环园诗录》。
维基
张修府(1822年—1880年),字允六,一字东墅,江苏省嘉定县南翔(今属上海市)人。同进士出身。官至湖南永州知府。张修府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联捷张之万榜三甲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咸丰三年(1853年)假归。正逢小刀会起事占据上海,修府经巡抚吉尔杭阿奏请朝廷,留办本籍团练。官军克服上海之后,论功赏戴花翎,以知府用,补湖南岳州缺,因父丧未能就职。张芾督办皖南军务,征召其赴军效力。守丧结束后,代理长沙知府,补永顺府知府,任内政绩卓著。又调署长沙,请假养病,不久又因母丧停职守丧,之后署任永州府知府。光绪六年(1880年)卒,年五十九岁。光绪《嘉定县志》有传。
吴毓芳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吴毓芳(1824年—1857年),字子艺,号润六,安徽庐州府合肥县六家畈人,淮军将领。吴毓芳为六家畈吴氏第十七代孙,吴镒第十二世孙,吴璠次子,兄弟四人(吴毓芬、吴毓芳、吴毓蘅、吴毓兰)。吴毓芳年少好学,“性端谨孝友,语言简默,少读书目数行下,年十三即尽熟群经,喜经世之学,于子史无所不窥,属文下笔千言”。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捻军合扰皖北,兄弟四人办团练助剿,有军功。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三甲第七十三名进士,授甘肃知县,又因军功升同知,上任途中即生病去世,时年33岁。著有《薰香馆诗文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崔莹,字谐六,安徽巢县人。同治丁卯举人。
殷谦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殷谦,字吉六,贵州贵阳人,同进士出身。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三甲三十六名,官顺天北路同知。其孙植物生理学家殷宏章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
严玉森,字鹿溪,一字六希,号虚阁,仪徵人。同治癸酉举人,官户部主事。有《虚阁遗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周家谦,字六阶,合肥人,同治癸酉举人,官内阁中书。著《槃庵诗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驾六,一字孟旸,号薇客,又号恬庵。道光二十年进士,历官赞善,降为编修。工诗。光绪间卒。有《紫薇仙馆诗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仪徵人,字六舟,号听轩。同治元年进士,授修撰,转科道,以敢言称。光绪间历任甘肃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安徽巡抚,旋改顺天府尹,官至内阁学士。
那谦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那谦(1846年—1890年),字六吉,号益三,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进士出身。同治癸酉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丁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56名。同年五月,分部学习。父亲定安,咸丰五年举人;堂兄那桂是光绪丙子科进士。
张六翮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六翮,湖北省汉阳府沔阳州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光绪丙戌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53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廖平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维基
廖平(1852年—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陔,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后改名廖平,字季平。晚号六译。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清末至民国时期学者、思想家。廖平一生治经学,融合古今中外多种学说,形成一套独特的经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父亲曾为地主放牧,后靠卖茶水为生。廖平早年学习宋学和八股文,昼夜苦读,成年后,仍勤学不倦。同治十年(1873年),补县学生(秀才),三年后参加科试,受到四川学政张之洞奖掖,以学识拔之,入尊经书院,自经解与经学历史省思经今古学。光绪五年(1879年),师从王闿运治今文经学,常就王闿运请业,每至深夜,尤重《春秋》,光绪七年(1881年),注《谷梁春秋》。光绪十一年(1885年)著《何氏公羊春秋续十论》,次年又著《何氏公羊春秋再续十论》。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印《古学考》(本名《辟刘篇》)与《知圣篇》,康有为的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皆受其影响,廖平多次指责康抄袭自己,康始终讳言莫深,不予表态。梁启超承认其师受廖平影响为“不可诬”。皮锡瑞也指出:“康学出于廖”。张之洞甚至认为康有为为廖平的嫡传弟子。钱穆以为康有为剽窃廖平的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写道:“盖长素《伪经考》一书,亦非自创,而特剽窃之于川人廖平。”甚至说“康门学说,尚是廖季平范围”。但也有学者指出两人是同时发明,没有抄袭问题。光绪十五年(1889年),廖平赴京应礼部春闱,中贡士。次年补殿试,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朝考三等,授知县。以高堂亲老,不欲远出,改为龙安府儒学教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赴成都洽谈出版事业,至乐山时,忽发大病,其子廖成励将之抬回,半途卒于河坎场。章太炎撰写《清故龙安府教授廖君墓志铭》。廖平之女廖幼平编有《廖季平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