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45,分143页显示  上一页  115  116  117  118  119  121  122  123  12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六道报境
二六时
三头六臂
六贼戏弥陀
六道轮回
六义──薄伽梵六义
六胜德──如来胜德六义
六种相──如来功德六种相
六慧法
六忍法
六瑞──法华六瑞
六门──妄尽还源观六门
六事明经意
六种本迹
六聚戒名义
六道报境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 欲、色、无色。
三有 即三界。
六道 地狱、畜生、饿鬼、修罗、人、天。
六凡 即六道。
九地 杂居、乃至非想。
九有 即九地。
二十五有 略。
地狱 八寒、八热、十六游增等。
八寒地狱 疱、乃至白莲花等八。
八热地狱 等活、乃至阿鼻等八。
十六游增小狱 黑沙、乃至寒冰等十六。
饿鬼 无财、少财、多财。
无财鬼 炬口、针咽、臭口。
少财鬼 针毛、臭毛、大瘿。
多财鬼 得弃、得失、势力。
势力鬼 夜叉罗刹毗舍阇。
修罗 畜、鬼、人、天。
四洲 北俱卢、西牛贺、东胜神、南胆部。
四轮王 金、银、铜、铁。
十仙 地行、乃至绝行。
二十八天 六欲天、十八色天、四无色天。
六欲天 四王、乃至他化。
四王天 持国、增长、广目、多闻。
忉利天 善法堂,东南西北各八。
十八色天 初、二、三、四、禅。
初禅三天 梵众、梵辅、大梵。
二禅三天 少光、无量光、光音。
三禅三天 少净、无量净、遍净。
四禅九天 无云、乃至色究竟九天。
无色四天 空、识、无所、非想。
二六时
【俗语佛源】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记昼夜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昼夜各六个时辰,故称「二六时」。这是佛门的一句熟语,犹言一整天,整日整夜。佛门劝人要在「二六时」中保持正念,精进正道。如明·佚名《赠书记·假尼入寺》:「将来堕落知何地?因此上情愿焚修二六时。」现代亦偶有运用者。如鲁迅《华盖集·杂感》:「只有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李明权)
三头六臂
【俗语佛源】
佛经上所说的天神和阿修罗(意译非天,貌丑好斗,有福无德)往往有种种异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骑白牛」(见《大智度论》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头六臂擎天地」(《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阿修罗的形象是:「体貌粗鄙,每怀嗔毒,面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法苑珠林》卷九)。后来,人们就用「三头六臂」来形容神通广大,本领非凡。元·佚名《马陵道》第四折:「总便有三头六臂天生别,到其间那里好藏遮!」又如夏衍的《秋瑾传》第二幕:「听人家说,我还以为您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女英雄。」
(李明权)
六贼戏弥陀
【俗语佛源】
「六贼」比喻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 等「善法」。正如《涅槃经》卷二三所说:「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众生常在「无明」(愚痴)黑暗中,故六贼得以 乘黑暗而劫掠众生性中的善法。弥陀,即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昔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有「住正定聚愿」、「住定见佛愿」等(见《无量寿经》),可见其定力之深。再者,依恃「弥陀愿力」修习净土宗者,须一心不乱地念佛。这些都是民间比较熟悉的。因此,俗有「六贼戏弥陀」之说,谓弥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贼不能扰动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扰。亦用为调侃语,《古今小说》第二七卷:「七八个老妪、丫环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贼戏弥陀一般。」(李明权)
六道轮回
【俗语佛源】
轮回,梵语Samsara,又译为轮转、流转。轮回的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佛教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谓「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正如《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俗语中常用「六道轮回」。如元·李寿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又如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则你那六道轮回怎脱免,使不的你九伯风颠。」反映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在民间影响之大。(李明权)
六义──薄伽梵六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梵语薄伽梵,亦云婆伽婆,名具六义。佛地论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唐玄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中,第二多含不翻,即薄伽梵是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尊重不翻也。)
〔一、自在义〕,谓如来永不属诸烦恼之所系缚,故曰自在。
〔二、炽盛义〕,谓如来猛燄智火,洞达无际,故曰炽盛。
〔三、端严义〕,谓如来三十二相庄严妙好,故曰端严。(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四、名称义〕,谓如来圆满一切殊胜功德,十方世界,无不闻知,故曰名称。
〔五、吉祥义〕,谓如来既具胜妙之德,故一切世间赞叹供养者,亦获吉祥,故曰吉祥。
〔六、尊贵义〕,谓如来始从兜率天中降生王宫及出家已,而登极果之位,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曰尊贵。(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六胜德──如来胜德六义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自性义〕,谓诸佛法身,皆依真如理体而为自性,是名自性义。
〔二、因义〕,谓诸佛于无量无数劫中,修习胜果之因,是名因义。(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果义〕,谓诸佛永断一切烦恼等障,證得无上菩提之果,是名果义。(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业义〕,谓诸佛以清净身业,现大神通;清净口业,演大法义;清净意业,种种调伏方便导引,可化众生,令其出离生死,證大菩提,是名业义。
〔五、相应义〕,应,当也。谓诸佛因中能行种种难行苦行,所生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而与法性之理相应,故名相应义。(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六、差别义〕,谓诸佛说法度诸众生,则现法、报、应三身差别之相,故名差别义。
六种相──如来功德六种相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功德者,如来万行之因,法身之果德也。为令众生如佛修行,皆得成就无上道果,故说六种相也。
〔一、圆满〕,谓诸如来万行具足,种智圆明,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悉成就;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之上,故曰圆满。(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无垢〕,谓诸如来由證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
〔三、不动〕,谓诸如来由證大寂灭定,所有功德,一切外道魔军盗贼亲属,乃至火水风等,皆不能挠乱变坏,故曰不动。
〔四、无等〕,谓诸如来所有种种功德,广大尊胜,威力自在;一切有情,乃至菩萨,无与比者,故曰无等。
〔五、能作有情利益〕,谓诸如来成就无上功德,方便示现利他之行,度脱有情,令成圣道,故曰能作有情利益。
〔六、功能〕,谓诸如来于所作利益有情之事,无所作愿,无所取舍,而自然圆就,故曰功能。
六慧法
【三藏法数】
(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闻慧〕,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二边相者,空有二边之相也。)
〔二、思慧〕,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思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修慧〕,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修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无相慧〕,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空无性相,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无相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照寂慧〕,照即中道之用,寂即中道之体。谓别教等觉菩萨,以中道之观慧,照中道之理体,故名照寂慧。(等觉者,谓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寂照慧〕,谓别教妙觉果佛之道智慧,能于中道之理,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定慧平等,故名寂照慧。(妙觉者,谓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六忍法
【三藏法数】
(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證,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虽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忍證,故名法忍。(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假观者,谓观一切法无不具足也。)
〔三、修忍〕,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中,忍可忍證,故名修忍。(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中观者,谓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也。)
〔四、正忍〕,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正破无明之惑,而于中道之理,忍可忍證,故名正忍。(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无垢忍〕,谓别教菩萨,于等觉位中,断除无明惑染,而于自性清净心体,忍可忍證,故名无垢忍。(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一切智忍〕,智者,知也。谓别教妙觉果佛,断一十二品无明惑尽,遍知一切中道之法,而于此法,忍可忍證,故名一切智忍。(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十二品者,十地等觉,妙觉所断之惑,各一品也。)
六瑞──法华六瑞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谓法华一经,妙理玄微,人难信受。故先以瑞相警变常情,常情既变,而生渴仰,则闻法染心,妙道易阶,密有所表,故具明六瑞焉。
〔一、说法瑞〕,谓佛将说法华,先说无量义经,而为法华作序。从一法说无量义,会无量义归于一法,故无量义经为法华会多归一之序。经云: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是也。且说法乃佛之常仪,何得为瑞?盖佛说无量义经虽竟,时众不散,待于后闻,此事奇特,与常说异,故名说法瑞。
〔二、入定瑞〕,谓佛将说法华,而欲会多归一,故先入此无量义处定。经云:入于无量义处三昧。是也。且入定亦佛之常仪,何得为瑞?盖佛虽入开定,意在合定,与常入定有异,故名入定瑞。(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开定者,即无量义处定也。合定者,即法华会多归一之定也。)
〔三、雨华瑞〕,谓佛将说法华,故天雨四华,以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诸菩萨,当获成佛之因,故名雨华瑞。经云:天雨曼陀罗等四华。是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梵语曼陀罗,华言适意,又云白华。四华者,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也。)
〔四、地动瑞〕,谓佛将说法华,故地六种震动,以表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六番破无明惑也。为无明盘鳐,未曾侵毁,方将破坏,故先动地以表之,故名地动瑞。经云: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也。(六种震动者,一动、二起、三涌、四震、五吼、六击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五、众喜瑞〕,谓大众既见雨华动地,知佛世尊必说大法,欣跃内充,以表大机当发。经云: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是也。且喜怒人之常情,何得为瑞?盖天华悦眼,地动震心,是外瑞;心喜是内瑞,非常之喜昔虽曾有,而不为喜所动,今为喜动,而能一心观佛,故名众喜瑞。
〔六、放光瑞〕,谓佛将说法华,先放毫光,照于此土,以至他土,与常放光有异,故名放光瑞。经云:佛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万八千世界。是也。
六门──妄尽还源观六门
【三藏法数】
(出华严还源观)
此观门者,乃唐贤首国师,以华严大经之义,富博宏深,览之者,讵究其源;寻之者,罕穷其际。由是统收玄奥,囊括大宗,述此六门,令诸后学修习观法,断除诸妄,复归真源也。
〔一、显一体〕,一体即自性清净圆明之体也。盖此体性,从本以来,圆明湛寂,在尘劳而不垢,处涅槃而非净;在圣不增,居凡不减;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故云显一体也。
〔二、起二用〕,二用者,谓依前净体起于二用也。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谓入海印三昧,照真如性,妄尽心澄,众德并现。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象,齐鉴森然,交罗常住不动也。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谓入华严三昧,照法界体,众德具足,万行庄严,光明照彻,圆融无碍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示三遍〕,三遍者,即依前二用,一一普周法界也。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谓尘无自性,揽真理而成立,真既无边,尘亦随尔,故一一尘中皆见法界。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谓尘无自体,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恒沙众德,依真起用,万法繁兴,无有穷尽。三者,一尘合容空有遍,谓尘无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真空不空,妙有不有,事理该罗,容纳无碍也。
〔四、行四德〕,四德者,即依前一尘能遍之境,而修行四德也。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谓随顺机缘,起诸妙用,万别千差,神变不测也。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整肃威仪,阐扬教法,拯物导迷,堪忍住持,可轨可范也。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谓慈悲平等,调柔和顺,言行相符,质直无伪,唯以正法摄化众生也。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谓诸众生,受苦无量,常怀悲悯,拯拔救济,亦复出生入死,为其说法,咸令得乐也。
〔五、入五止〕,五止者,即依前能行四德之心,而修五止也。一者,照法清净离缘止。谓观照真俗二谛之法,空有不二,清净虚廓,能缘之智既寂,而所缘之境亦亡也。二者,观人寂泊绝欲止。谓观五蕴之身,诸法本空,寂然淡泊,诸欲皆尽,无愿无求也。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应用万差,故曰繁兴;任运常然,名法尔也。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谓入此止三昧中,光明炳现,内外洞彻,无思无虑也。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谓真性之理,幻相之事,隐显俱融,性相双泯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六、起六观〕,六观者,即依前五止,而修即止之六观也。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谓观世间一切诸法,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境本空寂,无有实体也。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谓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佛土,成就报身也。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所言心者,谓无碍心,诸佛證之以成法身也。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證之以成净土也。然如来报身,及所依净土,圆融无碍,或身中现土,土中现身,心境双融,了无迫隘也。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谓智体唯一,能鉴众缘,犹如日轮照现,迥处虚空,有目之流,无不亲见也。五者,多身入一镜像观。谓以大止妙观法力加持,故得一身作多身,多身入一身,如镜现像,无有障碍也。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谓毗卢遮那自身为主,十方诸佛、菩萨为伴,或以一身为主,多身为伴,主伴互现,重重无尽,如帝网珠,光光交映,无有穷尽也。(帝网者,帝释殿前千珠宝网光。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六事明经意
【三藏法数】
(出五苦章句经)
经云:佛有三达之智,来今往古,靡不通焉。佛经众多,以虚空为量;佛智弘深,以无造为原。经中所演,不可思议,或有反覆,难了难明,粗以六事可知其意。(三达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也。)
〔一、正道〕,谓佛所说之经,旨意深奥,无作无为,无行无得,自然合道,是为正道。
〔二、善权〕,谓佛说经,善权变化,无有方所,或出或处,皆顺机宜,随类开演,令人悟解,悉得證入,是为善权。
〔三、至教〕,谓如来说经,为诸众生指示罪福,令知作如是因,得如是果。未有作善得罪,作恶得福,其事明白,至为易晓,是为至教。
〔四、诱导〕,谓如来说经,盖为蒙昧愚痴之人,难便开化,故以现世可获福报因缘等,劝诱引导,令其欢喜顺从,而生正信,是为诱导。
〔五、福德〕,谓佛说经,为令众生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行,调伏诸根,无所放逸,则得天人果报,长乐无穷,是为福德。
〔六、禁戒〕,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三恶趣者,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六种本迹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本,谓根本,如树之有根也。迹,犹足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故名本迹。
〔一、理事本迹〕,谓从实相真谛之理为本,出生一切诸法,俗谛之事为迹。此迹虽名为事,乃理中所具之事,亦属于理,故名理事本迹。(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
〔二、理教本迹〕,谓如上理之与事,俱不可说,皆名为本,本即理也。说理说事,皆名为迹,迹谓教也,故名理教本迹。
〔三、教行本迹〕,谓如上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之为迹,故名教行本迹。
〔四、体用本迹〕,谓如上禀教修行,契理證于法身之体为本。即法身之体,起应身之用为迹,故名体用本迹。
〔五、权实本迹〕,谓最初实得法、应二身,皆名为本。中间化度众生数数,唱生唱灭,种种权施,法应二身,皆名为迹,故名权实本迹。(最初者,得法、应二身,谓佛于过去无数劫前,最初破无明惑,證法性身而起应用也。中间者,谓过去世初成佛时,乃至于今菩提树下示成正觉之中间也。)
〔六、今已本迹〕,今即是本。谓法华经从地涌出品已后所说,久远理事乃至权实,皆名为本;已即是迹,谓法华经从安乐行品已前,及华严、鹿苑、方等、般若已说事理权实等法,皆名为迹,故名今已本迹。
六聚戒名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聚者,集也。由众生罪有重轻故,佛制诸戒,结罪不一,因随其重轻,集分六类,故云六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极恶。释义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无分;二者不与僧中共住;三者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故名极恶。
〔二、僧伽婆尸沙〕,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罪者,如人被他所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小有可救之理,僧为作法,除此之罪,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梵语偷兰,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是华言,谓遮障善道。此华梵兼举也。谓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堕于恶趣也。(善道者,人、天也。恶趣者,饿鬼、畜生、地狱也。)
〔四、波逸提〕,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者,当堕八寒八热地狱也。(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五、波罗提提舍尼〕,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善见律云:梵语名突吉罗,华言恶作。谓身口所作之恶也。四分律本云:梵语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云应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