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六里
 
商于六里
 
信张仪
 
张仪诈
 
无地与怀王
 
张仪诈地

相关人物
张仪

参考典故
六里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2287~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于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2483~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例句

楚人曾此限封疆,不见清阴六里长。 罗隐 武牢关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李商隐 商于

固难寻绮季,可得信张仪。 李商隐 送丰都李尉

四皓有芝轻汉祖,张仪无地与怀王。 杜牧 题青云馆

《骈字类编》:六里
唐 崔道融 楚怀王 六里江山天下笑,张仪容易去还来。
唐 罗隐 四皓庙 楚王谩费闲心力,六里青山尽属君。
宋 王禹偁 道服 濯缨未识三湘水,漉酒空经六里春。
《韵府拾遗 纸韵》:管子始取夫三大夫之家方六里而一乘二十七人而奉一乘
分类:六里
《漢語大詞典》:一乘
(1).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管子·乘马:“一乘者,四马也。”仪礼·既夕礼:“翭矢一乘,骨鏃短卫。” 郑玄 注:“四矢曰乘。”
(2).表数量。用于马、车、轿子等。左传·昭公二十年:“使 祝鼃 寘戈於车薪以当门,使一乘从 公孟 以出。”汉书·马援传:“赐 援 兵车一乘,朝见位次九卿。”新唐书·陆长源传:“吾祖罢 魏州 ,有车一乘,而图书半之,吾愧不及先人。”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河台早把自己新得的一乘八人大轿并自己新作全副执事送来。”京剧《锁麟囊》第十三场:“那日 春秋亭 中避雨,就是你一乘花轿,还有第二?”
(3).古以方六里为一乘之地。管子·乘马:“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按,方六里,即六里见方,亦即三十六平方里。
佛教语。谓引导教化一切众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径。《法华经》首倡此说。乘,指车乘,比喻能载人到达涅槃境界。《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説。” 唐 玄奘 《谢敕赉经序启》:“搜扬三藏,尽龙宫之所储;研究一乘,穷 鷲岭 之遗旨。”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我国佛教宗派如 华严宗 等对此还有一些说法。参见“ 一乘显性教 ”。
《漢語大詞典》:一乘显性教(一乘顯性教)
佛教 华严宗 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众生显明本性,与佛无异,因有“一乘显性教”之称。 唐 宗密 原人论·斥偏浅:“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
《漢語大詞典》:北郊
(1).城北郊区。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詔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贼将 张晊 屯於北郊, 秦贤 屯於 版桥 ,各有众数万。” 秦牧 《古战场春晓》:“在一九六一年春天降临之前,我来到 广州 北郊的 三元里 高地上盘桓。”
(2).古代帝王郊祀的处所之一。 周 制在北门外六里处, 汉 制在北门外四里。夏至日于此以祭地,冬至日于此以迎冬。吕氏春秋·孟冬:“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高诱 注:“六里之郊。”汉书·郊祀志下:“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也;瘞地於北郊,即阴之象也。”后汉书·祭祀志中:“北郊在 雒阳 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 北魏 刘芳 《郊坛疏》:“《孟冬令》云‘其数六’,又云‘迎冬於北郊’。 卢植 云:‘北郊,六里郊也。’ 贾逵 云:‘北郊,水帝 顓頊 ,六里。’……此又北郊六里之审据也。”
《漢語大詞典》:北社
大社以北六里所建的祭祀土神的社坛。 汉 班固 《白虎通·社稷》:“尚书亡篇曰:‘太社唯松,东社唯栢,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