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六情  拼音:liù qíng
人的六种情感。指喜、怒、哀、乐、好、恶。《文选。陆机。文赋》:「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六窗
犹六根。 前蜀 贯休 《酬王相公见赠》诗:“九德陶鎔空有跡,六窗清净始通禪。” 宋 苏辙 《七十吟》:“欲去天公未遣去,久留敝宅恐难留。六窗渐暗犹牵物,一点微明更著油。” 明 李贽 《告土地文》:“十界同虚,判念便分龙虎;六窗寂静,一棒打杀猢猻。”参见“ 六根 ”。
分類:六根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國語辭典》:耳根  拼音:ěr gēn
1.耳边。如:「耳根清净。」《红楼梦》第七七回:「又向迎春耳根说:『好歹打听我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
2.耳的根部。如:「她的短发与耳根齐。」
3.佛教用语。指听觉神经。为六根之一。《大智度论》卷一:「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用意识闻耶?」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根尘(根塵)
佛教语。佛家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尘。合称根尘。《楞严经》卷五:“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至于定无所入,慧无所依,大身过于十方,本觉超于三世,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长老守钦见寄》之四:“根尘各清浄,心境两奇絶。” 清 黄宗羲 《泽望黄君圹志》:“深恨释氏根尘洗涤未浄。”
《漢語大詞典》:一根
(1).谓草木的一个根茎。史记·龟策列传:“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 清 赵翼 簷曝杂记·榕树黄果树:“久之,千百根合成一根,故根益大,槎枒嵌空,不可名状。”
(2).犹一株;一条。用于细长之物。北史·王崇传:“ 崇 虽除服,仍居墓侧。於其室前,生草一根,茎叶甚茂,人莫能识。”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前面一个仙童,指化一条大涧,横担独木高桥一根。”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打发店伙去后,早有跑堂儿的拿了一个洗脸的木盆,装着热水,又是一大碗凉水,一壶茶,一根香火进来。”
(3).佛教语。眼耳等六根之一。 金 李俊民 《寒泉漱玉》诗:“沥沥山泉枕畔鸣,六根先得一根清。”参见“ 六根 ”。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國語辭典》:六贼(六賊)  拼音:liù zéi
1.泛指危害天下的六种恶人。见《六韬。卷一。文韬。上贤》。
2.北宋末的蔡京、朱勔、王黼、李彦、童贯、梁师成。他们结党营私,危害国家,被太学生陈东等斥为「六贼」。见《宋史。卷二三。钦宗本纪》。
3.色、声、香、味、触、法此六种为身心所攀缘的对象。因为这六者是产生烦恼的根源,会劫夺一切善法,所以用贼来比喻。《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当知此身如空聚,六贼依止不相知。」
《國語辭典》:六尘(六塵)  拼音:liù chén
尘,接触的对象。佛教将心和感官接触的对象分成色、声、香、味、触、法(指心所对的境)六尘。若任由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尘,心就会充满著烦恼。南朝梁。武帝〈十喻〉诗五首之一:「楎睢变三有,恍惚随六尘。」也称为「六处」。
《国语辞典》:舌根  拼音:shé gēn
1.舌的根部。《老残游记》第九回:「那舌根左右,津液汨汨价翻上来。」
2.佛教用语。六根之一。指味觉的感官。
《漢語大詞典》:六用
佛教语。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功能。 宋 苏轼 《明日南禅和诗不到重赋数珠篇以督之》之一:“自从一生二,巧歷莫能衍。不如袖手坐,六用都怀卷。” 宋 范成大 《习闲》诗:“习閒成懒懒成痴,六用都藏缩似龟。” 清 姚鼐 《答朱石君中丞次韵》:“衰年薝卜甫闻香,那得全将六用藏。”
《國語辭典》:意根  拼音:yì gēn
佛教用语。为法境六根之一。产生意识作用的基础。佛教部派或主张是某种看不到的物质,或主张是前一刹那的意识。唯识宗则称末那识,一种比意识更微细的意识为意根。《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三:「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眼根
佛教语。六根之一。指眼睛因接触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视觉和认识。《圆觉经》:“心清浄,故见尘清浄;见清浄,故眼根清浄。” 五代 齐己 《游道林寺四绝亭观宋杜诗版》诗:“高僧眼根静,应见客吟神。” 宋 陈师道 《次韵寄答晁无咎》:“眼根清浄尘不留,登伽过尽不回头。”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他一样有眼根,却从来不解五色六章,何为好看,何为不好看。”
《漢語大詞典》:六入
佛教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而生六识。文选·王屮〈头陁寺碑文〉:“气茂三明,情超六入。” 李善 注:“《维摩经》曰: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 章炳麟 《无神论》:“彼固以为世界自盲动而成,此则窃取十二缘生之説,盲即无明,动即是行,在一切名色六入之先,是以为世界所由生也。”
分類:佛教六根
《漢語大詞典》:鼻根
(1).鼻梁上端与额部相连处。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泉州 有客 卢元钦 染大疯,惟鼻根未倒。”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检肉尸》:“鼻根、鼻準。”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她这样想着,突然间鼻根一酸,眼泪涌上了美丽的眼圈。”
(2).佛教语。谓鼻,六根之一。 宋 陶谷 清异录·陈设·青纱连二枕:“ 舒雅 作青纱连二枕,满贮酴醿木犀瑞香散蕊,甚益鼻根。” 清 龚自珍 《五重义证》:“又 观世音 用耳根, 香积佛 众香世界 用鼻根, 智者大师 用意根,即是六根真常之証。” 章炳麟 新方言·释形体:“五官之谓五根,译佛书语也, 惠 、 潮 、 嘉应 之客籍,谓耳为耳根,谓鼻为鼻根。”参见“ 六根 ”。
《國語辭典》:六根  拼音:liù gēn
能接触外境与心境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的六种感官功能。《西游记》第一七回:「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漢語大詞典》:根机(根機)
佛教语。犹根性。人有六根,根的发动处叫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毘布罗山:“ 如来 知其根机将发也,遂往彼而成之。” 唐 贾岛 《赠胡禅师》诗:“自是根机钝,非关夏腊深。”参见“ 根性 ”。
《國語辭典》:根性  拼音:gēn xìng
1.人的本质。如:「他根性善良。」
2.佛教用语。指人性中有生善恶作业的力量。唐。王维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漢語大詞典》:六结(六結)
佛教语。以一巾编系六结,喻唯一之真性因妄执分别而结为六根。《楞严经》卷五:“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宋 范成大 《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之六:“便好一坑埋众妙,何须六结解诸根。” 宋 范成大 《春晚卧病故事都废闻西门种柳已成而燕宫海棠亦烂漫矣》诗:“游骑行歌莫相笑,遨头六结已龟藏。”
《國語辭典》:十二处(十二處)  拼音:shí èr chù
佛教用语。梵语dvādaśāyatana的意译。佛教将六种心识的内在基础和对象共分成十二类。六种心识的内在基础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谓之六根或六入或六处。认识对象有: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或六境。处是生长门之意。因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根和尘相结合而生,故称为「十二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