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六大
商 周 时六种官职之总称。《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亦称“ 六卿 ”。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三节:“在 周 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合称六卿。六卿经常在王的左右,所以在青铜器铭文里简称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在朝廷中分立于 周 王的两侧,协助 周 王处理政务。”
佛教语。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亦称“ 六界 ”。以此六者为周遍一切法界的根本法则,是构成众生世界的六种要素,故名为大。参阅《仁王经》。
佛教语。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亦称“ 六界 ”。以此六者为周遍一切法界的根本法则,是构成众生世界的六种要素,故名为大。参阅《仁王经》。
《漢語大詞典》:六臣
(1).指 商 代的六大臣: 伊尹 、 伊陟 、 臣扈 、 巫咸 、 巫贤 、 甘盘 。《书·君奭》:“我闻在昔 成汤 既受命,时则有若 伊尹 ,格于皇天。在 太甲 ,时则有若 保衡 。在 太戊 ,时则有若 伊陟 、 臣扈 ,格于上帝。 巫咸 乂王家。在 祖乙 ,时则有若 巫贤 。在 武丁 ,时则有若 甘盘 。率惟兹有陈,保乂 有殷 。” 蔡沉 集传引 吕氏 曰:“此章序 商 六臣之烈。”按, 伊尹 、 保衡 为一人。
(2).指 汉 初的六反臣: 淮阴侯 韩信 、 淮南王 黥布 、 梁王 彭越 、 韩王 信 、 赵 相 贯高 、 代王 陈豨 。《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 贾谊 曰:‘大抵彊者先反。及 淮阴 王 楚 最彊,则最先反。 韩信 倚 胡 ,则又反。及 贯高 因 赵 资,则又反。 陈豨 兵精,则又反。 彭越 用 梁 ,则又反。 黥布 用 淮南 ,则又反。 卢綰 最弱,最后反。’然 谊 言八而 机 言六者, 贯高 非五等, 卢綰 亡入 匈奴 ,故不数之。”
(3).指 唐 代注解《文选》的六臣: 李善 、 吕延济 、 刘良 、 张铣 、 李周翰 、 吕向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文选李善五臣同异》:“其所列异同,不知是用五臣集注原书对校,抑从当时六臣本钞出。”
(4).指 唐 末的六佞臣: 张文蔚 、 杨涉 、 薛贻矩 、 苏循 、 张策 、 赵光逢 。 唐 哀帝 逊位于 朱温 , 张文蔚 、 苏循 分别为正副册礼使, 杨涉 、 张策 分别为正副押传国宝使, 薛贻矩 、 赵光逢 分别为正副押金宝使。见《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序》。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方回》:“ 仇仁近 有句云:姓名不入六臣传,容貌堪传九老碑。” 清 顾炎武 《王官谷》诗:“坠笏 雒阳 墀,归来卧积雪,视彼六臣流,耻与冠裳列。”
(2).指 汉 初的六反臣: 淮阴侯 韩信 、 淮南王 黥布 、 梁王 彭越 、 韩王 信 、 赵 相 贯高 、 代王 陈豨 。《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 贾谊 曰:‘大抵彊者先反。及 淮阴 王 楚 最彊,则最先反。 韩信 倚 胡 ,则又反。及 贯高 因 赵 资,则又反。 陈豨 兵精,则又反。 彭越 用 梁 ,则又反。 黥布 用 淮南 ,则又反。 卢綰 最弱,最后反。’然 谊 言八而 机 言六者, 贯高 非五等, 卢綰 亡入 匈奴 ,故不数之。”
(3).指 唐 代注解《文选》的六臣: 李善 、 吕延济 、 刘良 、 张铣 、 李周翰 、 吕向 。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文选李善五臣同异》:“其所列异同,不知是用五臣集注原书对校,抑从当时六臣本钞出。”
(4).指 唐 末的六佞臣: 张文蔚 、 杨涉 、 薛贻矩 、 苏循 、 张策 、 赵光逢 。 唐 哀帝 逊位于 朱温 , 张文蔚 、 苏循 分别为正副册礼使, 杨涉 、 张策 分别为正副押传国宝使, 薛贻矩 、 赵光逢 分别为正副押金宝使。见《新五代史·唐六臣传序》。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方回》:“ 仇仁近 有句云:姓名不入六臣传,容貌堪传九老碑。” 清 顾炎武 《王官谷》诗:“坠笏 雒阳 墀,归来卧积雪,视彼六臣流,耻与冠裳列。”
十六大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趣阿耨达龙王之请,为说无欲之法,使诸菩萨修诸清净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诸众生也。一、志力,菩萨心志,善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以化众生,名为志力。二、意力,菩萨心意与佛之所行同。于诸众生未度者愿悉度之,名为意力。三、行力,菩萨能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诸法甚深之法义,名为行力。四、惭力,菩萨能以惭愧之故,远离一切罪业,兴同起种种善法,名为惭力。五、强力,菩萨于一切障难中能坚忍而不为非行,名为强力。六、持力,菩萨于所受之法,悉能演说开导,而无遗忘,名为持力。七、慧力,菩萨有大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千亿魔兵,不能恼之。名为慧力。八、德力,菩萨修无欲行,具诸功德,离诸染著,名为德力。九、辩力,菩萨有大辩力,于百千劫随解诸法,所说无碍,名为辩力。十、色力,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天及四天王至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名为色力。十一、身力,菩萨之身,坚固清净,犹如金刚,火不能烧,刀不能断,于外道中最高特胜,名为身力。十二、财力,菩萨于众珍宝随所念愿应时即至,名为财力。十三、心力,菩萨知诸众生性欲,能一其心顺而化之,名为心力。十四、神足力,菩萨化导众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现神变,度脱之,名为神通力。十五、弘法力,菩萨于诸佛之法能广为一切众生宣说,使众生闻之而不断绝,信受奉行,等除众苦,名为弘法力。十六、降魔力,菩萨修习禅定,承顺佛旨,能伏众魔,名为降魔力。见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二。
【三藏法数】
(出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佛赴阿耨达龙王请,为说无欲法,令诸菩萨修于清净之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众生也。(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志力〕,谓菩萨心志,善能总持诸佛一切所说之法,化导众生,是名志力。
〔二、意力〕,谓菩萨心意,同佛所行,于诸众生,未得度者,悉愿度脱,是名意力。
〔三、行力〕,行即进趣之义。谓菩萨能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所说甚深法义,是名行力。
〔四、惭力〕,谓菩萨以能惭愧,故远离一切罪行,兴起种种善法,是名惭力。
〔五、强力〕,谓菩萨于一切障难之中,而能坚忍不为非行,是名强力。
〔六、持力〕,谓菩萨于所受持之法,悉能宣演开导,而无遗忘,是名持力。
〔七、慧力〕,谓菩萨有大智慧,照了诸法皆空,虽亿千魔兵而不能恼,是名慧力。
〔八、德力〕,谓菩萨修无欲行,具诸功德,离诸染著,是名德力。
〔九、辩力〕,谓菩萨有大辩才,于百千劫,随解诸法,所说无碍,是名辩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十、色力〕,谓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王及四天王诣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是名色力。(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梵王,即大梵天王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十一、身力〕,谓菩萨之身,坚固清净,犹如金刚,火不能烧,刀不能断,于外道中最胜独尊,是为身力。
〔十二、财力〕,谓菩萨于众珍宝,随所念愿,应时即至,是名财力。
〔十三、心力〕,谓菩萨知诸众生性欲,能一其心而顺化之,是名心力。
〔十四、神足力〕,谓菩萨化导众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现神变,而度脱之,是名神足力。
〔十五、弘法力〕,谓菩萨于诸佛法,能广为一切众生宣说,使其闻之,而不断绝,信受奉行,等除众苦,是名弘法力。
〔十六、降魔力〕,谓菩萨修习禅定,承顺佛旨,能伏众魔,是名降魔力。
(名数)佛趣阿耨达龙王之请,为说无欲之法,使诸菩萨修诸清净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诸众生也。一、志力,菩萨心志,善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以化众生,名为志力。二、意力,菩萨心意与佛之所行同。于诸众生未度者愿悉度之,名为意力。三、行力,菩萨能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诸法甚深之法义,名为行力。四、惭力,菩萨能以惭愧之故,远离一切罪业,兴同起种种善法,名为惭力。五、强力,菩萨于一切障难中能坚忍而不为非行,名为强力。六、持力,菩萨于所受之法,悉能演说开导,而无遗忘,名为持力。七、慧力,菩萨有大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千亿魔兵,不能恼之。名为慧力。八、德力,菩萨修无欲行,具诸功德,离诸染著,名为德力。九、辩力,菩萨有大辩力,于百千劫随解诸法,所说无碍,名为辩力。十、色力,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天及四天王至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名为色力。十一、身力,菩萨之身,坚固清净,犹如金刚,火不能烧,刀不能断,于外道中最高特胜,名为身力。十二、财力,菩萨于众珍宝随所念愿应时即至,名为财力。十三、心力,菩萨知诸众生性欲,能一其心顺而化之,名为心力。十四、神足力,菩萨化导众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现神变,度脱之,名为神通力。十五、弘法力,菩萨于诸佛之法能广为一切众生宣说,使众生闻之而不断绝,信受奉行,等除众苦,名为弘法力。十六、降魔力,菩萨修习禅定,承顺佛旨,能伏众魔,名为降魔力。见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二。
【三藏法数】
(出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佛赴阿耨达龙王请,为说无欲法,令诸菩萨修于清净之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众生也。(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志力〕,谓菩萨心志,善能总持诸佛一切所说之法,化导众生,是名志力。
〔二、意力〕,谓菩萨心意,同佛所行,于诸众生,未得度者,悉愿度脱,是名意力。
〔三、行力〕,行即进趣之义。谓菩萨能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所说甚深法义,是名行力。
〔四、惭力〕,谓菩萨以能惭愧,故远离一切罪行,兴起种种善法,是名惭力。
〔五、强力〕,谓菩萨于一切障难之中,而能坚忍不为非行,是名强力。
〔六、持力〕,谓菩萨于所受持之法,悉能宣演开导,而无遗忘,是名持力。
〔七、慧力〕,谓菩萨有大智慧,照了诸法皆空,虽亿千魔兵而不能恼,是名慧力。
〔八、德力〕,谓菩萨修无欲行,具诸功德,离诸染著,是名德力。
〔九、辩力〕,谓菩萨有大辩才,于百千劫,随解诸法,所说无碍,是名辩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十、色力〕,谓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王及四天王诣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是名色力。(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梵王,即大梵天王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十一、身力〕,谓菩萨之身,坚固清净,犹如金刚,火不能烧,刀不能断,于外道中最胜独尊,是为身力。
〔十二、财力〕,谓菩萨于众珍宝,随所念愿,应时即至,是名财力。
〔十三、心力〕,谓菩萨知诸众生性欲,能一其心而顺化之,是名心力。
〔十四、神足力〕,谓菩萨化导众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现神变,而度脱之,是名神足力。
〔十五、弘法力〕,谓菩萨于诸佛法,能广为一切众生宣说,使其闻之,而不断绝,信受奉行,等除众苦,是名弘法力。
〔十六、降魔力〕,谓菩萨修习禅定,承顺佛旨,能伏众魔,是名降魔力。
十六大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六罗汉也。(参见:罗汉)
(名数)十六罗汉也。(参见: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