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官场现形记
长篇小说。清代李宝嘉作。六十回。以1900年庚子事变后处于动荡和改革时势下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对中国封建官僚政治体制进行全面的剖析和批判,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无能,官吏祸国殃民、惧洋媚洋的丑恶行径作了深刻的暴露,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國語辭典》:黑色幽默  拼音:hēi sè yōu mò
在戏剧或文学作品中,揉入病态或荒诞恐怖的题材,散发出尖锐的、悲观的灰暗幽默。
《漢語大詞典》:阿忒迷失
古蒙古语。指六十。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 元 人﹞亦有以畏吾语命名者,如也忒迷失者,七十也,阿忒迷失者,六十也。”
《漢語大詞典》:词话丛编
词话丛书。唐圭璋编。共收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词话和词论著作六十种,是词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國語辭典》:市亩(市畝)  拼音:shì mǔ
量词。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一市亩等于六千平方市尺。也称为「亩」。
《國語辭典》:寿山石(壽山石)  拼音:shòu shān shí
成分为叶腊石或地开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的块状石材,用于雕刻工艺品和印章。也称为「冻石」。
《漢語大詞典》:上元甲子
旧以六十年为一甲子,讲阴阳五行的人以三个甲子共一百八十年为一周。称其中的第一个甲子为“上元甲子”,第二个甲子为“中元甲子”,第三个甲子为“下元甲子”,合称“三元甲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老夫原是 南京 太常寺一个赞礼,爵位不尊,姓名可隐。最喜无祸无灾,活了九十七岁,閲歷多少兴亡,又到上元甲子。”
《漢語大詞典》:金刚石婚(金剛石婚)
西方风俗称结婚六十周年或七十五周年为金刚石婚。
《漢語大詞典》:六十花甲子
将天干和地支依次相配,可得从“甲子”到“癸亥”六十个不同的名称,因是错综组合,故名。常以指代六十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赵牧 ,不知何许人……《对酒》诗曰:‘ 云翁 耕 扶桑 ,种粟养日乌,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长绳繫日未是愚,有翁临镜捋白鬚,饥魂弔骨吟古书, 冯唐 八十无高车。’”
《國語辭典》:六十甲子  拼音:liù shí jiǎ zǐ
1.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配合,自甲子至癸亥,六十而一周,称为「六十甲子」。
2.六十岁。
三生六十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之修行时也。极速者三生得极果,极迟者六十劫得极果。俱舍二十三曰:「极速三生方得解脱。」俱舍光记二十三曰:「此据声闻,极疾三生修加行,极迟六十劫修加行。」
三百六十会
【佛学大辞典】
(杂语)或曰三百会,禅家诸师言佛于一代中说会多之套语也。非有经论之典据。碧岩十四则评唱曰:「释迦老子四十九年住世,三十六十会开谈顿渐权实,谓之一代时教。」释门正统曰:「金口宣扬五十年正教,阿难结集三百会之真诠。」
六十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住心品大日如来分别瑜伽行者之心相,答金刚手菩萨之问。谓一贪心,随顺染法也。二无贪心,随顺无染法也。三瞋心,随顺怒法也。四慈心,随顺慈法修行也。五痴心,不观法之是非善恶,遇便信受也。六智心,顺修殊胜增上法也。七决定心,尊教命如说修行也。八疑心,随所闻常生不决定心也。九闇心,于无疑虑之法生疑虑也。十明心,于不疑虑之法无疑虑修行也。十一积聚心,以无量为一为性也。十二斗心,互相是非为性也。十三诤心,于自己而生是非也。十四无诤心,是非俱舍也。十五天心,心思随念成就也。十六阿修罗心,乐处生死也。十七龙心,思念广大之资财也。十八人心,思念利他也。十九女心,随顺欲情也。二十自在心,思惟欲我一切如意也。二十一商人心,顺修初收聚后分析法也。二十二农夫心,须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也。二十三河心,顺修依因二边法也。二十四陂池心,随顺渴无厌足法也。二十五井心,如是思惟深复甚深也。二十六守护心。唯此心实,馀心不实也。二十七悭心,随顺为己,不与他法也。二十八狸心,顺修徐进法也。二十九狗心,得少分以为喜足也。三十迦楼罗心,随顺朋党羽翼法也。三十一鼠心,思惟断诸系缚也。三十二歌咏心,三十三舞心,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也。三十四击鼓心,顺修是法,我常击法鼓也。三十五室宅心,顺修自护身法也。三十六师子心,修行一切无怯弱法也。三十七鸺鹠心,常暗夜思念也。三十八乌心,一切处惊怖思念也。三十九罗刹心,于善中发起不善也。四十刺心,一切处发起恶作为性也。四十一窟心,顺修为入窟法也。四十二风心,遍一切处发起为性也。四十三水心,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也。四十四火心,炽盛炎势为性也。四十五泥心,四十六显色心,类彼为性也。四十七板心,顺修随量法,舍弃馀善故也。四十八迷心,所执异所思异也。四十九毒药心,顺修无生分法也。五十罥索心,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也。五十一械心,二足止住为性也。五十二云心,常作降雨思念也。五十三田心,常如是修事自身也。五十四盐心,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也。五十五剃刀心,唯如是依止剃除法也。五十六弥卢等心,常思惟心高举为性也。五十七海等心,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也。五十八穴等心,先决定彼后复变改为性也。五十九受生心,诸有修习行业彼生也,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言缺一猿猴心,行者之心散乱不住一处也。大日经疏二曰:「然此六十心。或时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发动先习。或一时杂起。或次第而生。当于一切时留心觉察。自然得顺净菩提心。」
六十卷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玄义十卷,释法华之大意,文句十卷,正释经文,摩诃止观十卷,明修行之方规,已上三十卷,乃天台大师说,章安大师笔受。又释签十卷,释法华玄义,疏记十卷,释文句,辅行传弘决十卷,释摩诃止观,已上三十卷,乃荆溪大师湛然述。本末合成六十卷,称之谓天台之三大部。
六十二见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论之诸释不同。多用下三种:(一)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开十四难而为六十二。先计色蕴有常等四句:一、色为常。二、色为无常。三、色为常无常。四、色为非常非无常。其他受等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计色之常无常,即言世间之常无常也。计他四蕴之常无常,即计神之常无常也),此于过去之五蕴之所计也。又计色有有边无边等四句:一、计色为有边,谓空间之十方上下,边际有穷极也。二、计色为无边,与上反。三、计色为有边无边。四、计色为非有边非无边。其他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于现在五蕴之所执也。又计色有如去不如去等四句:一、计色为如去,谓人来而生于此间,去而至于后世亦如是也。二、计色为不如去,谓过去无所从来,未来亦无所去也。三、计色为如去不如去,谓身神和合而为人,死后神去而身不去也。四、计色为非如去非不如去,见有第三句过而计此句也。计他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句,此于未来五蕴之所见也。三世合而有六十句,于此加身与神之一异二见,而为六十二见(概括此六十二见,则神及世间之常无常等四句,与神及世间之边无边等四句,神及世间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合而有十二句,及加身与神为一,身与神为异之二,故为十四,是曰十四难)。此六十二,但为断常有无之边见也。仁王经天台疏中曰:「六十二见,释者不同,且依大论:于五蕴上皆作四句;于色蕴云,过去色神及世间常,是事实,馀妄语,无常等三句亦然,馀阴亦如是,成二十;现在有边无边等历五阴上有二十;死后如去不如去等亦有二十;成六十。是神与身一,神与身异,成六十二。」(二)天台,嘉祥等诸师于二十种之我见成六十二见之一释。就外道色蕴而计我有四句:一、色是我,二、离色而有我,三、色为大,我为小,我住于色中,四、我为大,色为小,色住于我中。计他四蕴亦然,合而有二十。历三世合而为六十,以断常二见为根本,为六十二。是五见中身边二见之所属也。见文句四之二,义疏四。(三)本劫本见,末劫末见,有六十二见。阿含十四梵动经曰:「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尽入六十二见中。(中略)诸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种种无数各随意说,尽入十八见中。(中略)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末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本劫者过去之时也,本见者于彼之过去起常见也末劫者未来之时也,末见者于未来世起断见也。本劫本见之十八,彼经说常论四,亦常亦无常论四,边无边论四,种种论四,无因而有论二也。末劫末见之四十四,有想论十六,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八,断灭论七,现在泥洹论五也。瑜伽论八十七曰:「见萨迦耶见(译为我见)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谓四遍常见论(即常论之四),四一分常见论(即常无论之四),二无因论(即无因而有论之二),四有边无边想论(即边无边论之四),四不死矫乱论(即种种论之四)也。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际而说我之论者也(即本劫本见)。又十六有见想论(即有想论之十六),八无想论(即无想论之八),八非有想非无想论(即非有想非无想论之八),七断见论(即断灭论之七),五现法涅槃论(即现在泥洹之五)。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而说我之论者也(即末劫末见)。本劫本见中,常论之四者:一、外道入禅定,得忆识过去二十劫以来之事,而计其中之众为常住不灭也。二、某外道忆识过去四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住也。三、某外道忆识过去八十劫以来之事,计之为常也。四、某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计现在之众生及世间为常住也。亦常亦无常之四者,一自梵天没而来生于人间,得宿住智,观前之来处,言彼大梵天王,自然而有:一、向是常,我等为彼所化,故为无常。二、彼天众为戏笑放逸。失定而没落于此土者,后得宿住智,知前之来处,计曰彼众之不戏笑放逸者,在彼为常住,我等戏笑,故致此无常。三、彼天众生欲染之心者,为之失定而没在于无间,后得宿住智,计言彼天众之无相无染者为常住,我等生欲染之心,乃致此生死无常。四、某人以捷疾智分别思量,计我及世间为常无常也。边无边之四者:一、有人入定,观世间有边际,而起边见,二、有人入定,观世间无边际,而起无边见,三、有人入定,观世间之上下有边,四方无边,或四方有边,上下无边,起亦有边亦无边之见,四、有人以捷疾智观察世间,起非有边非无边之见(是十四难中之四见)。种种论之四者:一、有人自不知世间有报无报,而他人来问此事,耻以不知答之,强随自己之所解而答之也。二、有人自不知有他世无他世,而有人来问此事,若记别有无,则恐为妄语,反问于彼,而随彼之所见,答以如是也。三、有人不知善与非善之法,而有人来问此事,以非善非恶答之也。四、有人自愚钝,不知他之问,他若有问,则随他之言而答之也。世有四种之人,于他问而住于如此见解,是为种种论之四见。瑜伽论名为不死矫乱论。外道所事之天名不死,事不死天者,遇他人问不死天之事,一种人以怖己之无知故,一种人以心有谄曲故,一种人以心怀恐怖故,一种人以愚钝故,为种种矫乱之答也。无因见论之二者:一有人先自无想天中生于人间,后修禅定,见前生之无想无心,世间无因而计为有也。一有人以捷疾智分别之,世间无因而执为有也。末劫末见中,有想论之十六者:一、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色身,有想念。二、计无色身,唯有想念。三、计亦有色有想,亦无色有想。四、计非有色有想,非无色有想。是为以想对色之四句。又一、计我死于此,而后有边际,有想念。二、计无边际,有想念。三、计亦有边有想,亦无边有想。四、计非有边有想,非无边有想。是为以想对边无边之四句。又一、计我终于此而后有苦有想。二、计有乐有想。三、计亦有苦有想,亦有乐有想。四、计非有苦有想,非有乐有想。是为以想对苦乐之四句。又一、计我死于此而后有一想。二、计有若干想。三、计有小想。四、计有无量想。是为以想对多少之四句。总为十六想之见论也。无想论之八者,无想对于色身有四句:一、我终于此后有色而无想。二、亦无色亦无想。三、亦有色无想,亦无色无想。四、非有色无想,非无色无想。又无想对于边无边有四句:一、我终于此后有边际而无想。二、无边无想。三、亦有边无想亦无边无想。四、非有边无想,非无边无想。合有八句,为无想之八见。彼既为无想论,故无对苦乐之四句,亦无对多少之四句,以是皆为有想上之见解故也。非有想非无想之八者,对于色有四句,对于边无边有四句,可准于无想论而知之。无苦乐之四句,多少之四句,亦非想非无想故也,断灭之七者:一、我今此身,为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之所养,是为无常,终归于断灭。二、我今此身,不得灭尽,生于欲界天乃终断灭。三、欲界天之身,未得灭尽,至于色界天,诸根具足,彼之报尽,竟归于断灭。四、在色界地中,未得灭尽,生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而可断灭。五、在空无边处中,未得灭尽,生于识无边处而可断灭。六、在识无边处中,未得断灭,生于无所有处而后可灭尽。七、无所有处中,尚不可灭尽,生于非想,非非想处,彼之非想报尽,断灭无馀。现在泥洹之五者,瑜伽论谓为现在涅槃:一、有人言我今此身泥洹,何则?我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快乐,此身即是泥洹,过之更无泥洹,是指欲界为泥洹也。二、有人指色界之初禅天为泥洹。三、有人指色界之第二禅天为泥洹。四、有人指色界之第三禅天为泥洹。五、指色界之第四禅天为泥洹。无色界之四空处,今略之不论。见大乘义章六,大乘义林章四末,法华文句四之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字部本)
【佛学常见辞汇】
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此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佛学次第统编】
六十二见,或以断常,或以有无为根本,成六十二见。但分二种,一身边二见所摄,二边邪二边所摄。
一、身边二见所摄。
一、以断常二,或有无二为根本。
二、五蕴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成二十。言四句者:
一、阴大我小,我在阴中。
二、我大阴小,阴在我中。
三、离阴是我。
四、即阴是我。
三、历过、现、未三世,成六十见,加根本二,成六十二。
二、边邪二见所摄。
一、以常无常二,或有边无边二,或如去不如去二,为根本。
二、五蕴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以三种分别之如下:
一、常无常。
一、常。
二、无常。
三、亦常亦无常。
四、非常非无常。
二、边无边。
一、有边。
二、无边。
三、亦有边亦无边。
四、非有边非无边。
三、如去不如去。
一、如去。
二、不如去。
三、亦如去亦不如去。
四、非如去非不如去。
常无常者,推过去时,为常、为无常也。边无边者,推现在空际,为有边、为无边也。如去不如去者,推将来世,为如去、为不如去也。
三、历过、现、未三世,成六十见,加根本二,成六十二。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谓外道之人,于色受想行识五阴法中,每一阴起四种见,则成二十见。约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论之,成六十见。此六十见,以断、常二见,而为根本,则总成六十二见也。(四种见者,谓于五阴中,如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为一见。我即神我,谓识神也。又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为二见。又计离色是我,为三见。又计即色是我,为四见也。色阴既尔,受想行识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