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拾遗记》
帝昏湎滋深,往往为妖崇所惑。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尚唤帝为殿下。后主戴车纱皂帻,青绰裒长裾,绿锦纯缘紫纹方平履,舞女数十许,罗侍左右,中一女迥美。帝屡目之,后主云:「殿下不识此人耶?即丽华也。每亿桃叶山前,乘战舰与此子北渡。尔时,丽华最恨,方倚临春阁,试东郭㕙紫毫笔,书小砑红绡,作答江令璧月句,未终,见韩擒虎跃青骢车拥万甲直来冲入,殊煞风影,以至今日。」俄以绿文测海蠡,酌红梁新酿劝帝,帝饮之甚欢。因请丽华舞〈玉树后庭花〉。丽华白后主:「辞以抛掷岁久,自井中出来,腰肢依巨,无复往时姿态。」帝再三索之,乃徐起终一曲。后主问帝:「肃妃何如此人?」帝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后主复诵诗十数篇,帝不记之,独爱〈小窗诗〉及〈寄侍儿碧玉诗〉。〈小窗〉云:「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寄碧玉〉云:「离别肠应断,相思骨合销。愁魂若飞散,凭仗一相招。」丽华拜求帝一章,辞以不能。丽华笑曰:「尝闻,此处不留侬,会有留侬处,安可言不能。」帝强为之〈操觚〉曰:「见面无多事,闻名尔许时。坐来生百媚,实个好相知。」丽华捧诗,赦然不怿。后主问帝:「龙舟之游乐乎?始谓殿下致治在尧舜之上,今日复此逸游,大抵人生各图快乐,曩时何见罪之深邪。三十六封书至今使人怏怏不悦。」帝忽悟,叱之云:「何今日尚目我为殿下,复以往事讥我邪?」随叱声,恍然不见。
帝昏湎滋深,往往为妖崇所惑。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尚唤帝为殿下。后主戴车纱皂帻,青绰裒长裾,绿锦纯缘紫纹方平履,舞女数十许,罗侍左右,中一女迥美。帝屡目之,后主云:「殿下不识此人耶?即丽华也。每亿桃叶山前,乘战舰与此子北渡。尔时,丽华最恨,方倚临春阁,试东郭㕙紫毫笔,书小砑红绡,作答江令璧月句,未终,见韩擒虎跃青骢车拥万甲直来冲入,殊煞风影,以至今日。」俄以绿文测海蠡,酌红梁新酿劝帝,帝饮之甚欢。因请丽华舞〈玉树后庭花〉。丽华白后主:「辞以抛掷岁久,自井中出来,腰肢依巨,无复往时姿态。」帝再三索之,乃徐起终一曲。后主问帝:「肃妃何如此人?」帝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后主复诵诗十数篇,帝不记之,独爱〈小窗诗〉及〈寄侍儿碧玉诗〉。〈小窗〉云:「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寄碧玉〉云:「离别肠应断,相思骨合销。愁魂若飞散,凭仗一相招。」丽华拜求帝一章,辞以不能。丽华笑曰:「尝闻,此处不留侬,会有留侬处,安可言不能。」帝强为之〈操觚〉曰:「见面无多事,闻名尔许时。坐来生百媚,实个好相知。」丽华捧诗,赦然不怿。后主问帝:「龙舟之游乐乎?始谓殿下致治在尧舜之上,今日复此逸游,大抵人生各图快乐,曩时何见罪之深邪。三十六封书至今使人怏怏不悦。」帝忽悟,叱之云:「何今日尚目我为殿下,复以往事讥我邪?」随叱声,恍然不见。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國語辭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书经的六种文体。指典、谟、训、诰、誓、命。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國語辭典》:六义(六義) 拼音:liù yì
《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见〈诗大序〉。大抵说来,风为各国的歌谣、雅是周王畿的歌曲、颂是庙堂祭祀的乐歌,此三种是《诗经》的三种体制;赋是敷陈其事、比是指物譬喻、兴是借物起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内容的方法。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
《漢語大詞典》:六事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 甘 ,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 孔 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唐 白居易 《忆晦叔》诗:“六事尽思君作伴,几时归到 洛阳 来。” 宋 曾巩 《兵部侍郎制》:“夫兵,天下之备,谁能去之?自士不出於井地,而将非六事之人,歷世以来,皆古之宜法,而患夫势之难行。”
(2).相传 商 初天下大旱, 汤 曾祷于 桑林 ,以六事自责。《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桑林 请六事,河水问九畴。” 明 李东阳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诗:“却讶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应 商 祈。”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尚书大传》卷三:“若民不敬事,则会批之于六沴、六事之机以县示我。” 郑玄 注:“事,六事也……言天下有过,神灵亦合推於六沴。六事,貌、言、视、听、思心、王极。机,天文也。天文运转以县(悬)见六事之变异示我。”按,《后汉书·五行志一》“气之相伤谓之沴” 刘昭 注引《续汉书》谓六事为貌、言、视、听、思、心。 宋 苏舜钦 《大风》诗:“六事不合暴风作,尝闻《洪范》有此言。”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兴定 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水浒传》第一二○回:“﹝ 宋江 ﹞到任之后,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
(5).指六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詁之事也。 虞 夏 书契,今不可见,岣嶁禹书,伪造不足论, 商 周 以来,则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 秦 汉 ,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参见“ 六书 ”。
(2).相传 商 初天下大旱, 汤 曾祷于 桑林 ,以六事自责。《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桑林 请六事,河水问九畴。” 明 李东阳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诗:“却讶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应 商 祈。”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尚书大传》卷三:“若民不敬事,则会批之于六沴、六事之机以县示我。” 郑玄 注:“事,六事也……言天下有过,神灵亦合推於六沴。六事,貌、言、视、听、思心、王极。机,天文也。天文运转以县(悬)见六事之变异示我。”按,《后汉书·五行志一》“气之相伤谓之沴” 刘昭 注引《续汉书》谓六事为貌、言、视、听、思、心。 宋 苏舜钦 《大风》诗:“六事不合暴风作,尝闻《洪范》有此言。”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兴定 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水浒传》第一二○回:“﹝ 宋江 ﹞到任之后,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
(5).指六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詁之事也。 虞 夏 书契,今不可见,岣嶁禹书,伪造不足论, 商 周 以来,则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 秦 汉 ,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参见“ 六书 ”。
《國語辭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书经的六种文体。指典、谟、训、诰、誓、命。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國語辭典》:假借 拼音:jiǎ jiè
1.借用。《南齐书。卷五二。文学传。崔慰祖传》:「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常为辞。」《南史。卷七二。文学传。袁峻传》:「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
2.凭借、借助。《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宽容。《战国策。燕策三》:「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演义》第一○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
4.六书之一。语言中某些字有音无字形,而借用同音字来表达。如「令」本为发号之义,借为县令之令;「长」本为久远之义,借为县长之长。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凭借、借助。《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宽容。《战国策。燕策三》:「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演义》第一○五回:「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
4.六书之一。语言中某些字有音无字形,而借用同音字来表达。如「令」本为发号之义,借为县令之令;「长」本为久远之义,借为县长之长。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