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廪粟(廩粟)  拼音:lǐn sù
1.公家库藏的谷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于是反国发廪粟以赋众贫,散府馀财以赐孤寡。」
2.公家所供给的饷俸。唐。韩愈〈进学解〉:「月费俸钱,岁糜廪粟。」元。马祖常室妇叹〉诗:「咄哉室妇尔何为,卉衣廪粟充冻饥。」
《國語辭典》:冗食  拼音:rǒng shí
1.吃閒饭。《后汉书。卷五七。刘瑜传》:「今女嬖令色,充积闺帷,皆当盛其玩饰,冗食空宫。」
2.旧时在朝廷值班,不回家吃饭,而由公家供给饮食。《周礼。地官。橐人》:「掌共外内朝冗食者之食。」
3.散发仓廪粮食,使人民得以维生。《汉书。卷一○。成帝纪》:「避水它郡国,在所冗食之。」
《漢語大詞典》:冗吏
(1).无固定职事的官吏。周礼·地官·槀人“掌共外内朝宂食者之食” 唐 贾公彦 疏:“宂,散也。外内朝上直诸吏谓之宂吏,亦曰散吏。”
(2).多余无用的官吏。 唐 符载 《夏日卢大夫席送敬侍御之南海序》:“二年春,皇帝以易简之道大黜冗吏。”
《國語辭典》:私人  拼音:sī rén
1.个人。相对于公家而言。如:「私人财产」、「私人著作」。清。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均贫富主义之别解》:「自马克斯以后,学说一变。此派不取共产主义,惟主张以产业机关归诸国有,禁私人占有土地,而以土地所得,分配各人,是为近世社会主义。」
2.亲戚故旧。《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发审局的人,又大半是康太守的私人,早已请过示的了。」
《國語辭典》:廪食(廩食)  拼音:lǐn shí
官府发给的粮食。《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國語辭典》:廪稍(廩稍)  拼音:lǐn shāo
官吏的粮食、俸禄。宋。钱公辅义田记〉:「其下为卿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國語辭典》:缴纳(繳納)  拼音:jiǎo nà
以财物缴交与主管单位。如:「缴纳税款」。
《漢語大詞典》:役事
(1).劳役之事。周礼·地官·乡师:“既役,则受州里之役要,以攷司空之辟,以逆其役事。”
(2).泛指公家的各种事务。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贡赋之外,皆役事也。起军旅,兵役也;田,田役也;役,力役也;追胥,守望之役也。”
(3).泛指事务。 唐 韩愈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 愈 既不获辞,既助其凡役事,退又为铭云。”
(4).犹办事。国语·晋语一:“吾闻事君者,竭力以役事,不闻违命。君立臣从,何贰之有?” 韦昭 注:“役,为也。”
《國語辭典》:公务(公務)  拼音:gōng wù
公家的事务。如:「我常因处理公务而自动加班。」《宋史。卷二七七。列传。张鉴。论曰》:「从吉勤于公务而疏于训子,固未得为尽善也。」
《國語辭典》:受田  拼音:shòu tián
旧时人民成年后,接受公家所给的田,称为「受田」。
《漢語大詞典》:三宥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孔子家语·刑政》:“ 孔子 曰:‘成狱成於吏,吏以狱成告於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狱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 王肃 注:“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隋书·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清 沈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 侑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郑玄 注:“宥,犹劝也。” 南朝 梁 萧子云 《雍雅》诗之二:“百礼斯洽,三宥已行。”按,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
《漢語大詞典》:廪饩(廩餼)
亦作“廪餼”。
(1).旧指由公家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南史·萧正德传:“敕所在给汝廩餼。”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虽然廩餼各不一,就中总免拘常伦。”
(2).指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唐 杜牧 《礼部尚书崔公行状》:“復建立儒宫,置博士,设生徒,廩餼必具,顽惰必迁。”元史·选举志一:“百官子弟之就学者,常不下二三百人,宜增其廪餼。”
(3).泛指薪给。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银行下》:“另举在股董事十人,襄赞其成,重其事权,丰其廩餼。”
(4).赠送给人粮食之类生活物资。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李丞相 ﹞久之方省曰:‘故人也。’遂廩餼之。”
《漢語大詞典》:公信
公众的凭信;公家的信用。慎子·威德:“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人民日报》1951.9.30:“基层单位应将交款者的姓名,交款数目及银行所发给的收款单据全部公布,以昭公信。”
《國語辭典》:公费(公費)  拼音:gōng fèi
1.由公家或团体所支付的经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张秀才高中,本县原有公费,赏钱五十贯文,在我库上来领。」也作「官送」。
2.办公的费用。如:「私自挪用公费是不合法的行为。」
《國語辭典》:公士  拼音:gōng shì
1.秦制爵位名称,用来赏赐有功劳的人。汉代承袭之,北宋也曾采用秦制,赏赐人民爵位称为「公士」。
2.卿、大夫、士的孩子。《礼记。玉藻》:「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3.公平正直的士人。《荀子。不苟》:「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
《國語辭典》:公物  拼音:gōng wù
属于公家的东西。如:「大家要爱惜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