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5,分11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下一页
李从璋(字 子良 洋王、陇西郡公 )
卢质(字 子徵 文忠 开国公 )
李弘茂(字 子松 乐安公、安乐公、庆王 )
李从善(字 子师 世称 韩王从善 郑王、南楚国公、韩王 )
夏竦(字 子乔 文庄 英国公 )
贾昌朝(字 子明 魏国公、许国公 文元 )
韩绛(行第 三 字 子华 康国公 献肃 )
苏颂( 魏公 字 子容 正简 )
章惇(字 子厚 申国公 )
邓洵武(字 子常 莘国公 文简 )
向子韶(字 和卿 忠毅 )
张九成(字 子韶 号 横浦居士、无垢居士 文忠 崇国公 )
刘子羽(字 彦修 忠穆 号 知人 )
刘子翚(字 彦冲 号 屏山、病翁 文靖 世称 屏山先生 )
其它辞典(续上)
宋齐丘(字 子嵩、昭回、超回 楚国公、卫国公、青阳公、魏国公 丑缪 九华先生、国老 )李从璋(字 子良 洋王、陇西郡公 )
卢质(字 子徵 文忠 开国公 )
李弘茂(字 子松 乐安公、安乐公、庆王 )
李从善(字 子师 世称 韩王从善 郑王、南楚国公、韩王 )
夏竦(字 子乔 文庄 英国公 )
贾昌朝(字 子明 魏国公、许国公 文元 )
韩绛(行第 三 字 子华 康国公 献肃 )
苏颂( 魏公 字 子容 正简 )
章惇(字 子厚 申国公 )
邓洵武(字 子常 莘国公 文简 )
向子韶(字 和卿 忠毅 )
张九成(字 子韶 号 横浦居士、无垢居士 文忠 崇国公 )
刘子羽(字 彦修 忠穆 号 知人 )
刘子翚(字 彦冲 号 屏山、病翁 文靖 世称 屏山先生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9 【介绍】: 五代时庐陵人,居洪州。初字昭回,改字子嵩。好学工文,善术数,喜纵横之说。投李昪,助建南唐,任左丞相,以不得实权,心怀不平。出为镇南节度使。穷治第宅,民不堪命。李璟立,拜太保中书令,坐植党罢。再起为中书令,封楚国公。因好权利,矜功忌能,有言其谋篡者,乃放归九华山,自经死,谥丑缪。有文集《增补玉管照神经》。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7—959 初字超回,后改子嵩,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时居南昌(今属江西)。吴天祐九年(912),依李昪为推官,后擢右司员外郎,累迁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大和三年(931),归葬父,隐九华山。寻为吴宰相。李昪出镇金陵,召为都统判官。南唐建国,以丞相同平章事。后出为镇南军节度使。中主保大时,复入相,寻坐陷周宗,出为镇海军节度使。旋乞归九华,赐号九华先生。后封卫国公,迁太傅。交泰元年(958),以结党危国,放于青阳。次年,自缢死。生平见《江南野史》卷四、马令及陆游《南唐书》本传。齐丘工诗能文。所著颇多,有《化书》6卷、《祀玄集》3卷、《文传》13卷等,皆佚。《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1联,卷八七九又录存酒令2句。《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3。全唐文·卷八百七十
齐邱字子嵩。庐陵淦阳人。仕吴。累迁右谏议兵部侍郎。告归九华山。寻起。除中书侍郎。迁右仆射平章事。入南唐。进司徒同平章事。出为镇南军节度使。徙镇海军。复归九华山。赐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起拜太传中书令。封魏国公。赐号国老。奉朝请。出镇洪州。周侵淮北。起为太师。领剑南东川节度使。进封楚国公。周显德五年。嗣主李璟诏放于青阳。自缢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37 【介绍】: 五代时人,字子良。后唐明宗(李嗣源)侄。善骑射。从李嗣源历战河上,有平后梁之功。明宗在位时,曾率师击败鞑靼,受褒奖,累官至河中节度使,加检校大傅,封洋王。后晋高祖灭后唐,授威胜军节度使,降封陇西郡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河南人,字子徵。幼聪慧善属文。唐末为秘书郎。后游太原,晋王李克用以为河东节度掌书记。与张承业等定议立庄宗为嗣。庄宗即位,欲以质为相,质性疏逸,不欲任责,因固辞不受。拜太原尹、北京留守,迁户部尚书、翰林学士。后晋高祖入立,以疾分司西京,拜太子太保。卒谥文忠。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一
质字子徵。河南人。仕唐为芮城令。天祐三年。李克用承制授检校兵部郎中。庄宗之立。有翊赞功。累擢户部尚书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承旨。同光元年从平梁。迁兵部尚书。赐论思匡佐功臣。天成元年授特进检校司空同州节度使。明年改赐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就加检校司徒。三年入拜兵部尚书。四年进封开国公。长兴二年授检校太保河阳节度使。入为右仆射。应顺初迁检校太傅。正拜河南尹。改太子少师。清泰末复为右仆射。晋祖入立。以疾分司洛阳。少帝嗣位。拜太子太保。天福七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3—951 【介绍】: 五代时徐州人,字子松。南唐国君李璟第二子。幼颖异,善歌诗,格调清古。年十四,封乐安公。善骑射击刺,然不喜戎事,每与宾客朝士燕游,惟以赋诗为乐。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3—951 字子松,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中主第二子。幼聪颖,容貌秀澈,有成人风。年十四,为侍卫诸军都虞候,封乐安公(一作安乐公,误)。精骑射击刺,然不喜戎事。南唐元宗保大九年(951)卒,追封为庆王。事迹见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及《十国春秋》本传。弘茂善诗,与宾客朝士宴游,以赋诗为乐。诗格调清古。其《病中》诗之“半窗月在犹煎药,几夜灯闲不照书”之句,尤为人称诵。《全唐诗》存断句2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0—987 【介绍】: 宋海州人,字子师。李煜弟。在南唐封郑王,官太尉、中书令。煜改南唐为江南,遂降封南楚国公。太祖开宝四年,奉方物至开封进贡,授泰宁军节度、兖、海、沂等州观察等使,留京师。南唐平,改右神武大将军。太宗雍熙初,迁右千牛卫上将军,出为通许监军。全宋诗
李从善(九四○~九八七),字子师,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南唐封郑王(一作韩王),累迁太尉、中书令。归宋,封南楚国公。出为通许监军。太宗雍熙四年卒,年四十八。事见《徐公文集》卷二九《大宋右千牛卫上将军陇西郡李公墓志铭》,《宋史》卷四七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51 【介绍】: 宋江州德安人,字子乔。以父战契丹死,授丹阳主簿。真宗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仁宗天圣五年,除枢密副使。七年,拜参知政事。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复为枢密副使。康定中除陕西经略安抚使,怯于用兵西夏,自请解兵权,改判河中府。庆历三年召拜枢密使,为台谏所攻,改知亳州。七年,复为枢密使,旋再被论罢,出知河南府。有才智,然尚权术,性贪婪,世人目为奸邪。卒谥文庄。有《文庄集》、《古文四声韵》。全宋诗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为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历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为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谥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为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台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三三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父承皓,与契丹力战死,录竦为润州丹阳县主簿。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出知诸州。天圣三年复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迁枢密副使。七年拜参知政事。与吕夷简不合,寻罢为枢副,复出知州府。宝元初,入为三司使,赵元昊反,出知永兴军,徙泾州,还判永兴军兼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自请解兵柄,改判河中府,徙蔡州,改知亳州,复拜河阳三城节度使、判并州。庆历七年,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加兼侍中,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年六十七,谥文庄。竦资性明敏,好学,经史百家,外至佛老,无不通晓。文章典雅藻丽,朝廷典策多以属之。有集一百卷,策论十三卷,又著《古文四声韵》五卷(存)。见《华阳集》卷三五《夏文庄公神道碑》及《宋史》卷二八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8—1065 【介绍】: 宋开封人,祖籍真定获鹿,字子明。贾琰从孙。真宗天禧初,献文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国子监说书。仁宗朝,历崇政殿说书、天章阁侍讲、知制诰。累迁权御史中丞兼判国子监。时用兵西夏不利,上备边六事,多施行之。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充枢密使。五年,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七年,罢相判大名府。英宗即位,徙凤翔节度使,进封魏国公。卒谥文元。博学善论说。有《群经音辨》、《通纪》、《本朝时令》、《奏议》及文集等。全宋诗
贾昌朝(九九八~一○六五),字子明,开封(今属河南)人。真宗天禧元年(一○一七)赐同进士出身,补常州晋陵县主簿。累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仁宗庆历元年(一○四一),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三年,拜参知政事。四年,为枢密使。五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数与参知政事吴育争事,出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河北安抚使。嘉祐元年(一○五六),又兼侍中,寻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枢密使。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拜凤翔节度使、左仆射。二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卒,年六十八。谥文元。有文集三十卷,不传。事见宋王圭《华阳集》卷五六《贾昌朝墓志铭》,《宋史》卷二八五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四八一
贾昌朝(九九八——一○六五),字子明,真定获鹿(今河北鹿泉)人。天禧元年献颂,赐同进士出身,授晋陵主簿。历知宜兴、东明县。迁尚书礼部郎中、史馆修撰,擢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兼侍讲,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次年,以工部侍郎充枢密使。五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仍兼枢密使。七年,出判大名府,移山南东道节度使。后除尚书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判尚书都省。嘉祐元年,进封许国公。英宗即位,进封魏国公。治平二年卒,年六十八。著《群经音辨》十卷(今存本为七卷)、《春秋要论》十卷、《通纪》八十卷、《本朝时令》十二卷,奏议、文集各三十卷。见王圭《华阳集》卷三七《贾文元公昌朝墓志铭》,《宋史》卷二八五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8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其先真定灵寿人,字子华。韩亿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通判陈州、知成都、开封府等。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言差役之弊。领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每言安石奏事“至当可用”。熙宁三年,参知政事。夏人犯塞,自请行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即军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素不习兵事,以城堡相继陷落、庆州士卒作乱,罢知邓州。七年,代王安石为相,谨守新法,然事多滞留,且数与吕惠卿不合,乃密请神宗再用安石。及安石再相,又与之有异,遂出知许州。哲宗立,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卒谥献肃。全宋诗
韩绛(一○一二~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评事。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历户部判官,擢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嘉祐中,历知庆州、成都府、开封府。为三司使。英宗即位,迁给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权知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熙宁三年(一○七○),拜参知政事,罢知邓州,徙许州、大名府。元丰元年(一○七八),知定州。六年,知河南府。哲宗即位,改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元祐二年(一○八七),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三年卒,年七十七。谥献肃。事见《范忠宣公集》卷一五《司空康国韩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五有传。今录诗十三首。全宋文·卷一○二五
韩绛(一○一二——一○八八),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第三子。庆历二年进士。皇祐中累迁右正言。至和元年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出知蔡、庆州、成都、开封府,为三司使。神宗立,拜枢密副使,同制置三司条例,助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参知政事,为陕西、河东宣抚使,寻拜相,开幕府于延安。次年,以措置乖方罢。七年复代王安石相,密请再用安石。次年罢,历知州府。哲宗立,封康国公,为北京留守。元祐三年卒,年七十七,谥献肃。著《治平会计录》、《枢密院时政记》等,有文集五十卷,又内外制集十三卷、奏议三十卷。《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1101 【介绍】: 宋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全宋诗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为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为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台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复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为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为第十五卷。全宋文·卷一三○八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厦门)人,徙居丹阳(今江苏丹阳)。绅子。庆历二年进士,授宿州观察推官,徙知江宁县,调南京留守推官。皇祐五年召试,除馆阁校勘,历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编定集贤院书籍。出知颍州,迁度支判官,为淮南转运使。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知审刑院。出知婺州,徙亳州。召归,勾当三班院,出知应天府。复知银台司,再出知杭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降知濠州,坐事罢。起知沧州,召判尚书吏部。元祐初。授刑部尚书,迁吏部,兼侍读,改翰林学士承旨。五年三月,拜尚书左丞。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八年三月,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出知扬州。绍圣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建中靖国元年五月卒,年八十二。赠司空、魏国公。南宋理宗时追谥正简。尝校订《神农本草》等医书多种,主持研制水运仪象台,著《新仪象法要》,为宋代杰出科学家。又编《华戎鲁卫信录》二百卷。为文驯雅有体,有文集七十二卷。见曾肇《赠司空苏公墓志铭》(《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5—1106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寓居苏州,字子厚。仁宗嘉祐四年进士。神宗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擢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察访荆湖,用兵溪洞,拓境数百里,置沅州。元丰二年参知政事。坐事罢知蔡州,徙陈、定二州。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除知枢密院事。与司马光力辩免役法不可废,为刘挚、苏轼等所劾,黜知汝州。哲宗亲政,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引用蔡卞、蔡京等,倡“绍述”之说,尽复青苗、免役诸法。排挤元祐党人,报复仇怨,株连甚众。又反对还西夏故地,断绝岁赐,战争重兴。哲宗死,力阻议立徽宗。及徽宗立,累贬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湖州。全宋诗
章惇(一○三五~一一○五),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徙居苏州。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九),耻名位于侄衡下,委敕而出。再举甲科,调知商洛县。神宗熙宁初,历湖南、湖北察访使,入为右正言、知制诰,直学士院,出知湖州。十年(一○七七),入为翰林学士(宋《乾道临安志》卷三),知审官院。元丰三年(一○八○),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四年,出知蔡、陈、定三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旋黜知汝州,提举洞霄宫。哲宗亲政,起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徽宗立,封申国公,为山陵使。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崇宁二年(一一○三),改舒州团练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改湖州。四年卒,年七十一。政和三年(一一一三),追赠太师。《东都事略》卷九五、《名臣碑传琬琰集下》卷一八、实录《章丞相惇传》、《宋史》卷四七一有传。今录诗十三首。全宋文·卷一七九五
章惇(一○三五——一一○五),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祐二年举进士,耻出侄衡下,四年再登甲科,调商洛令,与苏轼游。熙宁初,王安石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经制南北江群蛮,命为湖南、北察访使。召还,擢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因言者论,出知湖州,徙杭州,入为翰林学士。元丰三年,拜参知政事,罢知蔡州,历陈、定二州,五年召拜门下侍郎。哲宗即位,知枢密院事。宣仁听政,驳司马光所更役法,黜知汝州。哲宗亲政,起惇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复熙、丰之政,力排元祐党人,报复仇怨,株连甚众,天下怨愤。徽宗初,罢知越州,寻贬武昌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徙睦州。崇宁四年卒,年七十一。著有《导洛通汴记》一卷(存)、《熙宁新定孝赠式》一五卷、《元符敕令格式》一三四卷。见《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卷二○三、二○四《艺文志》二、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7—1121 【介绍】: 宋成都双流人,字子常。邓绾子。神宗熙宁间进士。哲宗绍圣中,为国史院编修官,撰《神宗史》。徽宗初,力荐蔡京为相。进中书舍人、给事中兼侍讲,修《哲宗实录》。迁吏部侍郎、尚书左丞、中书侍郎。累官知枢密院事。仿陕西弓箭手制,募边民置刀弩手,镇抚五溪蛮。后位特进,拜少保,恩典如宰相。全宋文·卷二七○八
邓洵武(一○五五——一一一九),字子常,成都双流(今四川双流)人,绾子,洵仁弟。第进士,为汝阳簿。绍圣中,累迁至起居舍人。徽宗初,改秘书少监,迁起居郎,力主相蔡京,进中书舍人、给事中兼侍讲,迁刑部尚书。崇宁三年,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中书侍郎。坐事出知随州,历亳州、河南府。政和中知枢密院,封莘国公。宣和元年卒,年六十五,谥文简。《宋史》卷三二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9—1128 【介绍】: 宋开封人,字和卿。向敏中玄孙。哲宗元符三年进士。累官京东转运副使,劾属郡郭奉世进羡余。高宗建炎初知淮宁府,金兵来攻,率诸弟守城,城陷,不屈死。谥忠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2—1159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及礼部、刑部侍郎等职。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十四年。桧死,起知温州。研思经学,多有训解。卒谥文忠。有《横浦集》、《孟子传》。全宋诗
张九成(一○九二~一一五九),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谪南安后号横浦居士,祖籍开封(今属河南),徙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十四岁为太学生,始从杨时学。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第一,授镇东军签判。五年,召为著作佐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四、九○)。六年,迁著作郎(同上书卷九九)。八年,权礼部侍郎兼侍讲,兼权刑部侍郎(同上书卷一二○、一二一、一二三)。以忤秦桧,出知邵州,未几落职。十三年,谪南安军居住(同上书卷一四九)。桧死,二十六年,起知温州(同上书卷一七一)。二十九年卒,年六十八(同上书卷一八二)。谥文忠。传世有《横浦先生文集》二十卷,另有《尚书说》、《论语说》、《孟子说》等,大多已残佚。事见《横浦先生家传》(附见宋刻《横浦先生文集》),《咸淳临安志》卷六七、《宋史》卷三七四有传。 张九成诗,以宋刻《横浦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明万历吴惟明刻本(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另从《横浦心传录》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五卷。全宋文·卷四○三一
张九成(一○九二——一一五九),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又号横浦居士,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少游京师,从杨时学。绍兴二年中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历著作郎,权礼部、刑部侍郎,知邵州。因反对议和,为秦桧所恶,谪居南安军凡十四年。桧死,起知温州,寻丐祠。绍兴二十九年病卒,年六十八。宝庆初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九成研思经学,多有训解,著有《尚书详说》、《中庸说》(存)、《大学说》、《孝经解》、《论语解》、《孟子传》(存)、《横浦日新》(存)、《横浦心传录》(存)、《重修神宗实录》、《唐鲙》、《横浦集》(存)等书。见《横浦家传》(《横浦文集》附),《宋史》卷三七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1144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彦修。刘韐子。徽宗宣和末,与父同镇压方腊起事。金兵南下,与父死守真定,由是知名。除秘阁修撰知池州。高宗建炎三年,与张浚谋诛范琼。浚宣抚川、陕,辟为参议军事,浚全蜀之功,实多子羽之力。绍兴四年,坐富平之役与浚俱罢。后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金人议和,复官徽猷阁待制。为秦桧讽谏官论罢。卒谥忠穆。尝受朱松之托,与弟刘子翚教其子朱熹,后熹终为大儒。全宋诗
刘子羽(一○九七~一一四六),字彦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徽宗宣和中父韐帅浙东,佐父主管机宜文字,以破方腊功,入为太府簿。后随父帅真定,以抗金知名。高宗建炎初,除枢密院检详文字。张浚宣抚川陕,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绍兴二年(一一三二),以功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四年,因富平兵败事与张浚俱罢,责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六年,张浚还朝,起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八年再贬单州。十一年,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以不附秦桧,十二年罢,提举太平观。十六年卒,年五十。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二三《少傅刘公墓志》、《少傅刘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七○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四一三八
刘子羽(一○九七——一一四六),字彦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韐子。以门荫入仕,宣和末助其父守真定,以功迁直秘阁。建炎初知池州,召赴行在,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从张浚宣抚川陕,绍兴二年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与金军激战,屡败之,卒全蜀境。四年,坐富平之败,责单州团练使,白州安置。后复元官,历知鄂、泉州,镇江府,仕至徽猷阁待制。秦桧讽谏官论罢之。十六年卒,年五十。子羽号为知人,尝荐吴玠于张浚,卒成其功;教朱熹,异时为大儒。见张栻《少傅刘公墓志铭》(《南轩文集》卷三七),朱熹《少傅刘公神道碑铭》(《朱文公集》卷八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五,《宋史》卷三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1—1147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彦冲,号屏山,一号病翁。刘韐子。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与胡宪、刘勉之为道义交。深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卒谥文靖。有《屏山集》。全宋诗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冲,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为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为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著由其子玶编为《屏山集》二十卷,胡宪为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四二五五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冲,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韐子,子羽弟。以父任补官,靖康元年辟为真定府幕属。二年父死国难,服除,除兴化军通判。绍兴二年秩满,以执丧致羸疾,不堪吏责,辞归武夷山,不出者十七年,专事讲学,尤深于《易》。与游者皆海内知名士。与朱熹父松友善,熹奉父命及门受业。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有《屏山集》二十卷传世。见《宋儒文靖公刘屏山先生实录》(《刘氏传忠录续编》卷三),朱熹《屏山先生刘公墓表》(《朱文公文集》卷九○),《宋史》卷四三四《刘子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