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分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下一页
张缵(字 伯绪 利亭侯 简宪公 )
宇文泰(别称 北周文帝 字 黑獭 尊号 文帝、文王、文皇帝 略阳郡公、安定郡公 文公 庙号 太祖 )
李德林(字 公辅 文 成安县男、安平县公 )
宇文㢸(字 公辅 平昌县公 )
辅公祏( 舒国公 别称 宋国 )
萧琅( 信公 )
张公谨( 郯国公、邹国公 字 弘慎、宏慎 襄 )
公孙武达( 清水县公、东莱郡公 )
李公逸( 阳夏郡公 )
李绅(字 公垂 世称 短李、三俊 文肃 行第 二十 别称 李二十 赵郡公、赵国公 )
柳公权(字 诚悬 河东郡公 )
曾公亮(字 明仲 宣靖 鲁国公 )
吕公弼(字 宝臣 惠穆 )
周敦颐(世称 周子 名 敦实 字 茂叔 号 濂溪 元、元公 惇实 )
其它辞典(续上)
薛修义(字 公让 号 黄钺大将军 汾阴县侯、蓝田县公 )张缵(字 伯绪 利亭侯 简宪公 )
宇文泰(别称 北周文帝 字 黑獭 尊号 文帝、文王、文皇帝 略阳郡公、安定郡公 文公 庙号 太祖 )
李德林(字 公辅 文 成安县男、安平县公 )
宇文㢸(字 公辅 平昌县公 )
辅公祏( 舒国公 别称 宋国 )
萧琅( 信公 )
张公谨( 郯国公、邹国公 字 弘慎、宏慎 襄 )
公孙武达( 清水县公、东莱郡公 )
李公逸( 阳夏郡公 )
李绅(字 公垂 世称 短李、三俊 文肃 行第 二十 别称 李二十 赵郡公、赵国公 )
柳公权(字 诚悬 河东郡公 )
曾公亮(字 明仲 宣靖 鲁国公 )
吕公弼(字 宝臣 惠穆 )
周敦颐(世称 周子 名 敦实 字 茂叔 号 濂溪 元、元公 惇实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8—554 【介绍】: 北齐河东汾阴人,字公让。世为北魏大官。少轻财重气。魏北海王元颢镇徐州,引为墨曹参军。北魏孝明帝正光末,义兵四起,遂还河东,聚得七千余人,又招降同乡陈双炽所部,拜龙门镇将。旋与宗人凤贤等聚众起兵,自号黄钺大将军。后降,封汾阴县侯。高欢起兵,从至晋阳,随平尔朱兆,招降薛崇礼,破樊子鹄。东魏孝静帝天平中除卫将军,带汲郡太守,顿丘等五郡都督。沙苑之败,高欢欲弃晋州,力谏止之。欢以为晋州刺史。北齐文宣帝天保初,以功封蓝田县公,拜太子太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49 【介绍】: 南朝梁范阳方城人,字伯绪。张缅弟。年十一,尚梁武帝女。起家秘书郎,好学善文,与琅邪王锡齐名。梁武帝大同二年,位吏部尚书,能选拔寒门才士,为时所称。迁湘州刺史,在政四年,流人自归,州境大安。太清二年,官平北将军、宁蛮校尉。后为岳阳王萧察所害。有《鸿宝》及文集,皆佚。全梁文·卷六十四
缵字伯绪,缅第三弟。天监中尚富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封利亭侯,补国子生,除秘书郎,迁太子舍人。转洗马中舍人,普通初迁太尉咨议参军尚书吏部郎,长兼侍中。太通初出为宁远华容公长史,行琅邪彭城二郡国事,随府迁北中郎长史南兰陵太守,加贞威将军,行府州事,徵拜度支尚书,出为吴兴太守。大同中徵为吏部尚书,进尚书仆射,迁宣惠将军丹阳尹。未拜,改使持节湘州刺史。太清中徵为领军,改授使持节平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岳阳王察不受代,见杀。元帝承制,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简宪公,有《鸿宝》十卷。本传作一百卷。集十一卷。本传作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56 【介绍】: 西魏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黑獭。初随父肱从鲜于修礼起事,后降尔朱荣。转以别将,从贺拔岳讨北海王元颢。随岳入关,镇万俟丑奴起事。岳死,继统岳军,据有关中。高欢入洛,逼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泰拥帝拒高欢,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进位丞相。旋废杀孝武帝,立南阳王元宝炬,建立西魏。泰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专西魏朝政二十余年。用苏绰、卢辩等,颁布六条诏书,整顿吏治,改革官制,行均田制,创府兵制,定计帐与户籍制。死后,子觉代西魏称帝,国号周。追尊为文帝。全后周文·卷一
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郡武川人。初从葛荣,荣败,从荣朱荣为统军。孝庄反正,封宁都子,迁镇远将军、步兵校尉。从贺拔岳入关,迁征西将军,加直阁将军,行原州事;太昌中为大行台左丞,领司马,加散骑常侍,进武卫将军、夏州刺史;永熙中,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关西大都督,封略阳县公兼尚书仆射关西大行台。孝武西迁,加授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进封略阳郡公,拜驸马都尉。文帝即位,进督中外诸军事,改封安定郡公,录尚书事,进柱国大将军,授太师。废帝即位,以冢宰总百揆。恭帝三年为太师大冢宰,薨,谥曰文公。孝闵受禅,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追尊为文皇帝。(案:《申徽传》云:文帝临夏州,以徽为记室参军兼主簿,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然则《上魏孝武四表》《责侯莫陈悦书》《传檄方镇》皆宜编入申徽文。其大统初书翰乃苏绰、卢柔、李昶、唐瑾作,未可分别,今编为文帝文。案:《北史·李彪传》云:诏册文笔,皆昶所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591 【介绍】: 隋博陵安平人,字公辅。少有才名。北齐天保八年举秀才,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曾参修国史。北周时为内史上士,主诏诰格式及选用山东人物。后助杨坚受禅建隋,官内史令,与高颎等同修《隋律》。及隋灭陈,授柱国、郡公。文帝开皇十年,出为怀州刺史,岁余,卒官。谥文。有文集。又曾奉诏修《齐史》,未毕,其子百药续成,即《北齐书》。全隋文·卷十七
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齐天保八年,举秀才,射策上第,授殿中将军,谢病归。乾明初,徵入议曹。皇建初,授丞相府行参军。太宁初,除奉朝请。河清中,授员外散骑侍郎,天统初,进给事中,直中书参掌诏诰,寻迁中书舍人。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寻除中书侍郎,进通直散骑常侍。承光中,授仪同三司。入周,为内史上士。宣政末,授御正下大夫。大象初,赐爵成安县男,为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进从事中郎。隋受禅,授内史令、上仪同,进爵为子。袭父爵,进爵安平县公。及平陈,授柱国、郡公。以忤旨,出为湖州刺史,转怀州刺史。开皇十九年卒。赠大将军、廉州刺史。谥曰文。有《霸朝集》五卷,《集》五十卷。(案:《隋书·李德林传》,禅代之际,其相国总百揆,九锡殊礼,诏策、笺表、玺书,皆德林之辞也。又案《霸朝集序》,静帝诏册皆德林作。今据之,编入德林《集》中。其馀,齐天统初至武平初诏诰、入周以后诏诰、开皇初诏诰,未必出一人手,未敢编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7 【介绍】: 隋河南洛阳人,字公辅。博学多才,在北周曾奉诏修定《五礼》。仕内史都上士。武帝建德中屡伐齐,苦战不息,以功封平昌县公。入隋,为尚书左丞。为官正直。后历并州总管长史,朔州、代州、吴州总管,皆有能名。炀帝即位,拜礼部尚书。所历显要声望日重,帝忌之。后坐事被诛。著有《尚书注》、《孝经注》及辞赋二十余万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唐齐州临济人。隋末,从杜伏威起事。伏威自称总管,以公祏为长史。后归唐,拜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伏威忌公祏,署阚陵、王雄诞为左右将军,阴夺公祏兵权,公祏遂与左游仙伪学辟谷以自晦。武德六年,伏威入朝被幽禁,公祏即起兵反唐,自称宋国,署置百官,大修兵甲,转漕粮馈以拒官军。次年,兵败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人。尝为千乘县尹。明习宪章,硕德著绩,有惠爱于民。及卒,民为立祠祀之,谥曰信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魏州繁水人,字弘慎。太宗贞观元年为代州都督,前后言时政得失,并见纳用。后副李靖经略突厥,破定襄,败颉利,进封邹国公,改襄州都督,以惠政闻。卒于任,年四十九,一作三十九。谥襄。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公谨字宏慎。魏州繁水人。初为王世充洧州长史。武德元年以州城归唐。授邹州别驾。累授左武将军。贞观中封邹国公。转襄州都督。卒官。年三十九。赠左骁卫大将军。谥曰襄。追封郯国公。图形凌烟阁。永徽中又赠荆州都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栎阳人。从秦王讨刘武周有功,累迁秦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太宗贞观初,为肃州刺史。屡败突厥,迁左监门将军,进封东莱郡公。高宗永徽初,累授右武卫大将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汴梁雍丘人。隋末,与族弟善行以义勇为人所附。初从王世充,知其必败,乃归唐,高祖拜之为杞州总管,封阳夏郡公。后与善行俱为世充所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846 【介绍】: 唐润州无锡人,原籍亳州谯县,字公垂。李敬玄曾孙。为人短小精悍,工诗,时号“短李”。宪宗元和进士。穆宗时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武宗时,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迁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排行二十,时称李二十。又因其短小精悍,朋辈间昵称“短李”。绅6岁丧父,母卢氏教以经义。宪宗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释褐授国子助教,弃而南归,润州观察使李锜辟为从事。次年锜谋反,绅不从命,被囚,锜诛乃免。历校书郎、右拾遗、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敬宗初立,因李逢吉构陷,贬端州司马。宝历初,因赦徙江州长史。文宗大和二年(828)迁滁州刺史,四年转寿州刺史。七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同年擢浙东观察使。九年再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开成元年(836)拜河南尹,同年转宣武军节度使,五年出镇淮南。武宗会昌二年(842)入朝,同平章事,判度支,进尚书右仆射,封赵郡公。四年再次节度淮南,六年卒于任所,赠太尉,谥文肃。卒后因吴湘案,诏削三官,子孙不得仕。生平详见沈亚之《李绅传》及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卞孝萱有《李绅年谱》。绅善为歌诗,乡赋之年,其诗作已传诵人口。曾撰有《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赞其“雅有所谓,不虚为文”,“病时”“尤急”。元、白先后仿效,分别成《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与《新乐府》50首,促成中唐诗坛之新乐府运动,绅实为倡导者。早年以诗文与元稹、白居易相交善。晚年因政见与李德裕相合,故共进退。明胡震亨评其诗云:“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唐音癸签》卷七)《古风二首》传诵至今,几家喻户晓。有《追昔游》3卷、杂诗1卷传世。今人王旋伯有《李绅诗注》。《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断句6。唐诗汇评
李绅(772-846),字公垂,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少时父仕江南,遂寓居无锡。幼孤,曾读书于慧山寺。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浙西节度使李锜辟掌书记。锜反,迫令草檄,不从,几遇害。锜败,复佐浙西李元素幕。入为校书郎,迁国子助教,又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崔从判官。元和末,自右拾遗充翰林学士,家迁中书舍人。长庆二年,改御史中丞。四年,为李逢吉陷,自户部侍郎贬端州司马。宝历中,量移江州长史,滁、寿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大和七年,出为浙东观察使。开成中,历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武宗即位,为淮南节度使。会昌中,拜相,复出缜淮南,卒。绅工诗,早年多反映现实之作。元和中所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白俱有继作,对新乐府创作有开启作用,已佚。开成中,曾自编《追昔游诗》三卷,记其平生所游历,今存。《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诗补逸
李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登元和元年武翊黄榜进士第,武宗会昌六年卒。补诗一首。全唐文·卷六百九十四
绅字公垂。润州无锡人。元和初进士。穆宗朝拜户部侍郎。开成时为宣武节度使。武宗立。徙淮南。入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转中书侍郎。守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出为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卒。赠太尉。谥文肃。
作品评论
《新唐节•李绅传》
李绅,字公垂……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唐诗纪事
乐天赠绅诗云:“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刚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注云:……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唐诗纪事
元微之《和乐天东南行》云:“李多嘲蝘蜓,窦数集蜘蛛。”注云:李二十雅善歌诗,同多咏物之作。唐诗纪事
开成间,绅集其诗为《追昔游》,盖叹逝感时,发于凄恨而作也。或长句、或五言、或杂言、或歌、或吟、或乐府齐梁,不一其辞,乃由牵思所属尔。起梁汉,归谏垣,升翰苑,感恩遇,歌帝京风物;遭谗邪播越,历荆楚,涉湘沅,逾岭峤,抵荒陬,止高安;移九江,泛五湖,过钟陵,溯荆江,守滁阳,转寿春;改宾客,留洛阳,历会稽,过梅里;遭谗者再为宾客分务,归东周;擢川守,镇人一梁。词有所怀,兴生于怨。故或隐或显,不常其言,冀知音于异时时已。《汲古阁书跋<追昔游集>》
(绅)与李文饶、元微之齐名,人号“元和三俊”……忆游述怀,俯仰感慨,一洗唐人小赋柔摩风气云。唐音癸签
李公垂《追昔游诗》,大是宦梦难醒;然其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载酒园诗话又编》
短李以歌行自负,乐天亦称之。又少以《悯农》诗见赏于吕温,今二绝盛传,吕之鉴赏真是不谬。歌行遂不可复见,惟有《追昔游集》耳,颇有体格。按指追昔游集
绅与李德裕、元稹号“三俊”。白居易亦有“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句。今观此集《四库全书总目》
,音节晖缓,似不能与同时诸人角争强弱。然舂容恬雅,无雕琢细碎之习,其格究在晚唐诸人刻划纤巧之上也。三唐诗品
五言其源出于谢惠连,惟炼蓄未深,时多泛滥;七言托体初唐,加以纵横,格律已疏,颇嫌墨障。长歌则《苏台》一篇,短歌则《莺莺》一曲,容姿朗秀,顾盼生情。里谣七字,古风五言,不减张、王,渊然足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65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诚悬。柳公绰弟。宪宗元和进士。穆宗时拜侍书学士,再迁司封员外郎。文宗时为中书舍人。武宗时累封河东郡公,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正楷尤知名。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玄秘塔碑》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宪宗元和三年(808)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右补阙、翰林学士。穆宗爱其书法,问用笔之法,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官至国子祭酒、工部尚书,封河东郡公,卒赠太子太师。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应制诗《贺边军支春衣》诗脱口而成,婉丽深切,文宗叹曰:“子建七步,尔乃三焉。”联句诗亦为文宗所赏,以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唐诗汇评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元和三年(808),以状元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辟夏州节度掌书记。长庆中,官右拾遗、右补阙。大和中,为司封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后累迁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均兼内职。武宗立,罢为右散骑常侍,左授太子詹事,改宾客。后累进至太子少师。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公权博贯经术,通音律,工诗文,其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极为时重,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全唐诗》存诗五首。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公权字诚悬。兵部尚书公绰弟。元和初进士。累迁司封员外郎。历穆敬文三朝。皆侍书禁中。文宗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迁学士承旨。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迁金紫光禄大夫。封河东郡公。历工部尚书。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词清意足,不可多得。”唐诗纪事
文宗时,(公权)充翰林学士,从幸永安宫,苑中驻骅,谓公权曰:“我有一喜事,边上衣赐,久不及时,今年二月给春衣讫。”公权前奉贺。上曰:“可贺我以诗。”宫人迫其口进,公权应声曰:“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上悦,激赏之。䂬溪诗话
唐文宗夏日联句,东坡谓宋玉对楚王雄风,讥其知己不知人也;公权小子,有美而无规。为续之曰:“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所施,清阴及四方。”或谓:“五弦之薰风,解愠阜财。”已有陈善责难意。愚谓不然。凡规谏之辞,须切直分明,乃可以感悟人主。故盗言孔甘,良药苦口。若以“薰风自南”为陈善闭邪,但恐后世导谀侧媚、说持两可者,皆得以冒敢谏之名矣。滹南诗话
柳公权“殿阁生微凉”之句,东坡罪其有美而无箴,乃为续成之。其意固佳,然责人亦已甚矣。……规讽虽臣之美事,然燕闲无事,从容谈笑之暂,容得顺适于一时,何必尽以此而绳之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78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明仲。曾会子。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知会稽县,立斗门,泄镜湖水,民受其利。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出知郑州,有能声。嘉祐初,擢参知政事,除枢密使。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加尚书左仆射。曾荐王安石可大用,后又暗助其变法。熙宁三年,罢相。次年,判永兴军,旋以太傅致仕。卒谥宣靖。尝与丁度编《武经总要》。全宋诗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知会稽县。累迁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嘉祐元年(一○五六),除给事中、参知政事。五年,除枢密副使,兼群牧制置使。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英宗即位,依旧执政。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三年,以老避位。六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谥宣靖。有文集三十卷,《元日唱和诗》一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曾太师公亮行状》,《宋史》卷三一二有传。今录诗四首。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公亮(九九九——一○七八),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曾会之子。天圣二年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后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以端明殿学士出知郑州,复入知开封府,迁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神宗时累封鲁国公。熙宁三年以年老辞相位,拜司空兼侍中,判永兴军。元丰元年卒于京师,年八十,谥宣靖,尝奉敕撰《武经总要》四十卷(存)。见曾肇《曾太师公亮行状》(《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五二),《宋史》卷三一二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73 【介绍】: 宋寿州人,字宝臣。吕公绰弟。以荫补官,赐进士出身。积迁直史馆、河北转运使,始通漕运,移屯兵就食京东,为仁宗赏识,擢都转运使。英宗初,拜枢密副使。神宗立,进枢密使。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知太原府,徒知郑州,判秦州。卒谥惠穆。全宋诗
吕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宝臣,寿州(今安徽凤台)人,夷简次子。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赐进士出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二),同判太府寺将作监,迁直史馆。为河北转运使,权知开封府。英宗即位,加给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除枢密副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枢密使(《宋史》卷二一一《宰辅表二》)。六年,为西太一宫使,卒,年六十七。谥惠穆。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六范镇《吕惠穆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一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六六二
吕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宝臣,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夷简次子。以父荫补官,赐进士出身。仁宗朝历任河北转运使、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及渭、延、成都等州府。英宗即位,召为权三司使,治平二年拜枢密副使。神宗立,进枢密使。熙宁三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观文殿学士出知太原府。徙知郑州,以宣徽南院使判秦州。熙宁六年卒,年六十七。赠太尉,谥惠穆。见范镇《吕惠穆公神道碑》(《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宋史》卷三一一《吕夷简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7—1073 【介绍】: 本名敦实。宋道州营道人,字茂叔,号濂溪。周辅成子。以荫为分宁县主簿,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等,有治绩。神宗熙宁初,知郴州,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精于《易》学,喜谈名理,提出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以及立诚、主静学说,为道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皆从其受业。卒谥元。有《太极图说》、《通书》及文集,后人合编为《周子全书》。全宋诗
周敦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历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一○七三
周惇颐(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少孤,养于外家。仁宗景祐中,以舅父郑向荫补试将作监主簿,授洪州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郴州郴、桂阳二县令。知洪州南昌县,签署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永州,摄邵州事。熙宁中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移知南康军,自请分司南京而归。六年六月卒,年五十七。嘉定中赐谥曰「元」。喜谈名理,精于《易》学,程颢、程颐从之学,为宋代理学开山之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见朱熹《濂溪先生事实记》,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刻《濂溪集》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