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21,分135页显示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澎湖天后宫
欧洲共同体
蘋果子姜尼
浦罗高菲夫
史迪威事件
史杜伊夫人
史塔温斯基
世界人权节
世界运动会
琐罗亚斯德
斯多噶学派
三头马车制
三岛由纪夫
十二木表法
十字军东征
《国语辞典》:澎湖天后宫(澎湖天后宫)  拼音:péng hú tiān hòu gōng
位于澎湖马公市长安里。创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或明朝初年,是年代最久远的妈祖庙,原名娘妈宫。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派靖海将军施琅攻打台湾,击败郑克塽军队于澎湖,传说此役妈祖曾显灵助战,因而得胜,所以翌年将宋以来的妈祖天妃封号晋封为天后,庙名也改称为「天后宫」。建筑特色包含一面具有防风及避邪作用的照壁、屋顶为绿色琉璃瓦、柱子没有雕上龙纹、大殿前的门扇雕工精美细致。现属台闽地区一级古迹。
《国语辞典》: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  拼音:ōu zhōu gòng tóng tǐ
由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组织于西元一九六七年合并而成。设有行政(委员会、部长会议、理事会)、立法(欧洲议会)、司法(欧洲法院)三方面的主管机关,最初的创始国有比利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国、义大利、卢森堡、荷兰等六国,稍后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加入。该组织以促进生活水准,共享经济资源与主权为宗旨,自成立以来对世界政治、经济均有重大影响,为今日欧洲联盟的前身。
《国语辞典》:蘋果子姜尼  拼音:píng guǒ zǐ jiāng ní
Apple Seed Johnny
(西元1774~1845)美国人约翰查普曼的别名。姜尼经常穿著破烂、光著脚,头上顶著一只旧锅当帽子,带著一袋蘋果树的种子,在各处乡间旅行。不管走到那里,他都种下蘋果种子,有时用蘋果子换点食物,遇到贫穷人家就赠送,他希望每个家庭都有蘋果花看,有蘋果吃。因为早期移民们生活寂寞,大家都欢迎这位姜尼的来访,连小孩们都喜欢,故称他为「蘋果子姜尼」。
《国语辞典》:浦罗高菲夫(浦罗高菲夫)  拼音:pǔ luó gāo fēi fū
Sergey Prokofiev
人名。(西元1891~1953)俄国名作曲家。自小受音乐薰陶,二十三岁由圣彼德堡音乐院毕业,从此崭露头角,成为俄国的首席作曲家。早期作品充满不协和、淘气、嘲弄及尖锐,为当时音乐带来一种新奇的感受,可说是音乐史上的一次革命,因此世人称他为新古典主义的权威;晚期作品则趋向抒情温馨。其著名作品有〈彼得与狼交响曲〉、《三角橘子之恋》歌剧及〈第三号协奏曲〉。
《国语辞典》:史迪威事件  拼音:shǐ dí wēi shì jiàn
民国三十一年(西元194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推荐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来华后,以美军代表自居,并受亲共顾问的影响,批评国民政府,干涉中国内政,使中美关系陷入低潮。民国三十三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将他调回,改派魏德迈(Albert C. Wedemeyer)继任。史称「史迪威事件」。
《国语辞典》:史杜伊夫人  拼音:shǐ dù yī fū rén
Harriet Stowe
人名。(西元1811~1896)美国小说家。生于宗教家庭,自幼感受博爱思想,二十五岁嫁给神学院教授史杜伊(Calvin Stowe),三十岁开始出版小说,所著《黑奴吁天录》,为黑奴伸张人权,影响深远。也译作「史托夫人」。
《国语辞典》:史塔温斯基(史塔温斯基)  拼音:shǐ tǎ wēn sī jī
Igor Stravinsky
人名。(西元1882~1971)俄国作曲家。原为俄罗斯人,后归化美国。创作许多不协音的管弦曲,颇具创新风格。著名作品有〈火鸟〉、〈彼特罗希卡〉、〈春之祭〉等芭蕾舞曲。也译作「斯特拉文斯基」。
《国语辞典》:世界人权节(世界人权节)  拼音:shì jiè rén quán jié
西元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在巴黎举行,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次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是日为世界人权节,一九五○年,联合国通告各会员国遵行。简称为「人权节」。
《国语辞典》:世界运动会(世界运动会)  拼音:shì jiè yùn dòng huì
由国际运动总会联合会于西元一九七四年在瑞士所举行的会员大会时,所提议创办的一项非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
《国语辞典》:琐罗亚斯德(琐罗亚斯德)  拼音:suǒ luó yà sī dé
人名。波斯人,约生于西元前六世纪中至西元前五世纪中。为拜火教的创始人,认为光明之神马士达是宇宙的主宰,能和黑暗之神对抗。其教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祆教」。信仰者多为西域的胡人。
《国语辞典》: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  拼音:sī duō gé xué pài
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的一派。盛行于西元前四世纪至西元前三世纪间,由芝诺(Zeno)创始。混合早期希腊哲学、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思想,将哲学分成理则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部分,以伦理学为重心。主张德性高过一切,必须克己禁欲。
《国语辞典》:三头马车制(三头马车制)  拼音:sān tóu mǎ chē zhì
1.西元一九六○年,由前苏联总理赫鲁雪夫主张,废除联合国秘书长一职,而由东、西及中立三方各推一人,共同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实行集体领导的制度。
2.比喻领导阶层分裂,下级不知何所遵从。如:「这种三头马车制的管理,各说各话,真不知该听谁的。」
《国语辞典》:三岛由纪夫(三岛由纪夫)  拼音:sān dǎo yóu jì fū
人名。(西元1925~1970)本名平冈公威,日本东京人,东京大学法学院毕业。日本现代小说家,著有金阁寺、假面之告白、潮骚、丰饶之海等作品。西元一九七○年自杀逝世。
《国语辞典》:十二木表法  拼音:shí èr mù biǎo fǎ
罗马于西元前四五○年,参考雅典的法律而订立《十二木表法》,也称为《十二铜表法》。为罗马最早的成文法。现代各国法律的许多根本原则,皆本之于此。其中最重要的观念有「任何人在被證明为有罪之前均应视为无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等。
《国语辞典》: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  拼音:shí zì jūn dōng zhēng
西元十一世纪末至十三世纪末,基督徒组织十字军,欲收复耶路撒冷,而与伊斯兰教徒发生的战争。前后共计七次。因组成十字军的分子太过复杂且毫无纪律,结果,两度收复的圣地,终又被夺去。然而,十字军东征亦促进了西亚和欧洲之间的交通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