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21,分135页显示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3  64  65  6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兰亭集序
吉备真备
吉川英治
吉田松阴
霍普特曼
基础条约
寄宿学校
迦罗林朝
加里波的
黄埔条约
黄巾之乱
环球时间
惠州之役
杰克伦敦
教父哲学
《国语辞典》:兰亭集序(兰亭集序)  拼音:lán tíng jí xù
文章名。东晋王羲之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众人赋诗,羲之自为作序,以申其志。序中记叙兰亭景色之美,聚会之欢,抒好景不长,叹生死无常。简称为〈兰亭序〉。
《国语辞典》:吉备真备(吉备真备)  拼音:jí bèi zhēn bèi
人名。(西元693~775)日本片假名的创作者。唐朝时来华留学,作片假名,开日本文字的先河。
《国语辞典》:吉川英治  拼音:jí chuān yīng zhì
人名。(西元1892~1962)本名英次,横滨人。日本著名的大众小说家。著有《鸣门秘帖》、《宫本武藏》、《新平家物语》等。以物语的魅力与求道的精神,吸引众多读者。
《国语辞典》:吉田松阴(吉田松阴)  拼音:jí tián sōng yīn
人名。(西元1830~1859)名矩方,字义卿。日本德川幕府末的志士。精通兵学,创办松下村塾,教育子弟。言行激进果敢,后被幕府所捕杀。其思想对明治维新影响甚钜。著有吉田松阴全集十一卷。
《国语辞典》:霍普特曼  拼音:huò pǔ tè màn
Gerhart Hauptmann
人名。(西元1862~1946)德国剧作家、小说家。耶拿大学肄业,初学雕塑,后专力写作。作品多启发人走向美与光明,创现代德国文学写实的典型。一九一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日出之前》、《织工》、《沉钟》等。
《国语辞典》:基础条约(基础条约)  拼音:jī chǔ tiáo yuē
西元一九七二年,东西德间签订的东西德基础条约。内容规范两德间的基本关系。条约确认双方原属一个国家的事实,且不排除未来德国统一的可能性。此条约有二层重要意义:一、双方均承认对方为一对等政权。二、为促进欧洲和平安全,两德可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以防隔阂扩大,减少民族分裂的痛苦。
《国语辞典》:寄宿学校(寄宿学校)  拼音:jì sù xué xiào
英国于西元一八七○年以后所创设的一种可供学生住宿的学校,学生不必通学,俾便实施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其经费大都来自地方税收,并受地方教育委员会监督。
《国语辞典》:迦罗林朝(迦罗林朝)  拼音:jiā luó lín cháo
西元七五一年至九八七年由法兰人所建的第二王朝。自本平至路易五世,曾统治绝大部分的西欧,后灭于卡佩王朝。
《国语辞典》:加里波的  拼音:jiā lǐ bō dì
Giuseppe Garilbaldi
人名。(西元1807~1882)义大利传奇性的爱国英雄。与马志尼、加富尔号称为「建国三杰」。一八六○年领导红衫军首先登陆西西里岛,又攻占义大利南部。大功完成后,将征服所得土地,全部献给萨王,自隐于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也译作「加里波底」。
《国语辞典》:黄埔条约(黄埔条约)  拼音:huáng pǔ tiáo yuē
清道光二十四年(西元1844年),清廷遣耆英与法国代表在黄埔所订的通商章程。允许法国人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自由居住、往来与通商。
《国语辞典》:黄巾之乱(黄巾之乱)  拼音:huáng jīn zhī luàn
发生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西元186)的大规模民变。党锢之乱后,政治黑暗,社会不安,钜鹿人张角组织太平道作乱,因参加乱事的人都在头上裹著黄巾,作为标帜,故史称为「黄巾之乱」。
《国语辞典》:环球时间(环球时间)  拼音:huán qiú shí jiān
目前天文界所通用的世界时。世界性的时区在西元一八八四年建立之后,标准钟一直置于格林威治天文台,后又在法国成立了一个国际报时局(简称为B.I.H.)。国际报时局拥有自己的原子钟,与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子钟上显示的时间完全一致。
《国语辞典》:惠州之役  拼音:huì zhōu zhī yì
清光绪二十六年(西元1900),北方发生义和团事件,国父命郑士良在广东惠州举义。起义军在惠州一带转战二旬,连战皆捷,据有数县,却因弹药不济而功败垂成。这是国父十一次革命中的第二次起义。
《国语辞典》:杰克伦敦(杰克伦敦)  拼音:jié kè lún dūn
Jack London
人名。(西元1876~1916)美国小说家。出身贫苦,加利福尼亚大学肄业。曾为海员、矿工、战地记者。漂游各地,见闻广博,作品以劳工生活及冒险故事为主。著有《雪地女儿》、《狼的儿子》、《野性的呼唤》等。
《国语辞典》:教父哲学(教父哲学)  拼音:jiào fù zhé xué
西元2~5世纪早期基督教为其教义辩护的一种思想体系。它是由既宣讲又著作的护教者,即所谓的教父,根据《圣经》,并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融合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