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01,分127页显示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3  54  55  5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南京条约
纽约影展
牛津大学
明治天皇
明治维新
模糊理论
穆罕默德
墨索里尼
平阳公主
七月革命
普奥同盟
普奥战争
普法战争
庞巴瓦克
庞德比丹
《国语辞典》: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拼音:nán jīng tiáo yuē
清道光二十二年(西元1842),鸦片战争(也称为「商务战争」)后,清与英国所缔结的和约。共十三条款,其中重要者为:一、中国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二、割让香港。三、开放广州、上海、宁波、福州、厦门五处为通商口岸。四、协定关税。是中国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开始。
《国语辞典》:纽约影展(纽约影展)  拼音:niǔ yuē yǐng zhǎn
成立于西元一九六二年,为林肯中心电影协会辖下的部门。旨在提升及推动电影事业活动,藉不定期而广泛的试映会,提供新闻界及片商接触及选映各国影片的机会。再者因每年举办影展活动,实利于国际影业的交流。
《国语辞典》:牛津大学(牛津大学)  拼音:niú jīn dà xué
位于英国牛津的学校。创始于西元一一六八年,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和剑桥大学都以古代传统学术著名。牛津大学早期声誉的基础是神学和人文学科。至二十世纪时,课程实行现代化,增设新学系,包括现代语言系、政治系和经济系。现共有三十九个学院。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如韦斯利、王尔德、哈雷、波特等人都是出自牛津大学。
《国语辞典》:明治天皇  拼音:míng zhì tiān huáng
帝号。(西元1852~1912)名睦仁,生于日本京都,为日本皇帝。在位初期,日本开始维新运动,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天皇专权制度。并实行义务教育、公布日本宪法、取消西方人治外法权等多项政策。死后葬于京都伏见桃山。
《国语辞典》:明治维新(明治维新)  拼音:míng zhì wéi xīn
西元一八六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改年号为明治,德川幕府将大政归还天皇。明治天皇自即位后,一八六九年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明治天皇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史称「明治维新」。对外方面曾借中日、日俄战争胜利,占领琉球、台湾、澎湖、朝鲜及库页岛南半等地。
《国语辞典》:模糊理论(模糊理论)  拼音:mó hú lǐ lùn
由美国人札德(L.A.Zadeh)在西元一九六五年创立的一种数学理论。强调人类的思维、推理及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在本质上都是相当模糊的,因此认为以精确为导向的传统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适用于以人为中心的系统上,必须以模糊算则分析取代传统的数量方法。此种理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举凡以生命行为为主要角色的系统所组成的体系,都可以此理论探讨之。以工业设计为例,结合此种理论之产品将更为人性化,符合实际的需求,如洗衣机将可随衣物多寡、脏污程度等而自动调整水位与清洗时间;冰箱则可随食物种类、数量而调整温度等。这些产品将明显产生节省水电的效益。
《国语辞典》:穆罕默德  拼音:mù hǎn mò dé
Mohammed
人名。(西元571~632)回教的始祖,生于阿拉伯的麦加。四十岁时,自谓受真神阿拉的指示,入近郊一山中求道,出山后宣传其教旨,以救世度人,称为「伊斯兰教」。后征服阿拉伯全土及叙利亚,其教益盛。
《国语辞典》:墨索里尼  拼音:mò suǒ lǐ ní
Signor Benito Mussolini
人名。(西元1883~1945)义大利法西斯党领袖。西元一九二二年出任首相,组织新内阁,实行独裁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轴心国,屡次失利后被国王解职,战后处死。也译作「莫索里尼」。
《国语辞典》:平阳公主(平阳公主)  拼音:píng yáng gōng zhǔ
唐高祖李渊的女儿,(西元?~623),名不详。嫁柴绍为妻,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反隋时,在鄠县倾尽家产,招募七万军队,时称为「娘子军」。
《国语辞典》:七月革命  拼音:qī yuè gé mìng
西元一八三○年七月法国国王查理十世违宪解散国会,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于是发动革命,迫使查理十世下台,宣布路易腓力为王,史称为「七月革命」。
《国语辞典》:普奥同盟(普奥同盟)  拼音:pǔ ào tóng méng
西元一八七一年普奥所签立的秘密军事同盟。为普法战争后,普惧法复仇,所采行的一种外交措施。
《国语辞典》:普奥战争(普奥战争)  拼音:pǔ ào zhàn zhēng
西元一八六六年,普奥间所发生的战争。导火线源于一八六四年,普奥进攻丹麦,两国分得什列斯威(Schleswig)与好斯敦(Holstein)。一八六六年普以奥违反诺言,派兵进占好斯敦,迫使奥向普宣战。结果普胜奥,什、好两地归普所有,奥地利被逐出德意志联邦,退出与普争雄的局面。此役从开战到议和,历时仅七周而已,所以也称为「七周战争」。
分类:战争公元
《国语辞典》:普法战争(普法战争)  拼音:pǔ fǎ zhàn zhēng
西元一八七○至一八七一年,普鲁士与法国间因为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而引发的战争。普鲁士号召了德意志各邦国的军队,以毛奇为将军,大破法军于色当,法皇拿破崙三世被掳。战后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法割让亚尔萨斯、洛林两地给普国,并赔款五十亿法郎。也称为「德法战争」。
《国语辞典》:庞巴瓦克(庞巴瓦克)  拼音:páng bā wǎ kè
Eugen Bohm-Bawerk
人名。(西元1851~1914)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曾任财政部长,对奥国的财政改革极有贡献。拥护资本利息的正当性,与魏塞形成维也纳学派。著有资本及资本利息论。
《国语辞典》:庞德比丹(庞德比丹)  拼音:páng dé bǐ dān
Henrik Pontoppidan
人名。(西元1857~1943)丹麦小说家。多以农民及小市民生活为背景,批评社会的黑暗面。著有《人间天堂》、《死人国》、《幸福的贝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