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厢白旗(廂白旗)
镶白旗。 清 代八旗之一。参见“ 八旗 ”。
分類:白旗八旗
《國語辭典》:八旗  拼音:bā qí
满清时户口的编制,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来区别,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类。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八旗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馀为下五旗。行军或行猎,则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馀为右翼。」
《漢語大詞典》:厢红旗(廂紅旗)
镶红旗。 清 代八旗之一。参见“ 八旗 ”。
分類:红旗八旗
《國語辭典》:八旗  拼音:bā qí
满清时户口的编制,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来区别,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类。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八旗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馀为下五旗。行军或行猎,则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馀为右翼。」
《漢語大詞典》:厢黄旗(廂黄旗)
镶黄旗。 清 代八旗之一。参见“ 八旗 ”。
分類:黄旗八旗
《國語辭典》:八旗  拼音:bā qí
满清时户口的编制,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来区别,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类。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八旗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馀为下五旗。行军或行猎,则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馀为右翼。」
《漢語大詞典》:厢蓝旗(廂藍旗)
镶蓝旗。 清 代八旗之一。参见“ 八旗 ”。
分類:八旗
《國語辭典》:八旗  拼音:bā qí
满清时户口的编制,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来区别,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类。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八旗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馀为下五旗。行军或行猎,则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馀为右翼。」
《漢語大詞典》:袭次(襲次)
清 制,世袭官爵,除八旗外,都限定世数,一世为一次,谓之“袭次”。不限世数的,加“世袭罔替”字样。 清 梁章钜 浪跡丛谈·世职:“ 黄芳度 合门殉节,曾准袭公爵十二次。念其忠藎,准照八旗之例,於袭次完后,仍赏给恩骑尉,世袭罔替。”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论他的祖上……仗着汗马功劳上头,挣了一个世职。到了这 安二老爷 身上,世职袭次完结,便靠着读书上进。”
《漢語大詞典》:下五旗
清 代兵制。 顺治 后, 满州 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红、正蓝、镶白、镶红、镶蓝称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等分统,驻守京师及各地。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汉军初制:“ 雍正 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
《国语辞典》:八旗都统(八旗都统)  拼音:bā qí dū tǒng
职官名。八旗统领的职称。入关前,称固山额真,入关后,改汉名为都统。蒙古、汉军,旗各一人,从一品,副都统旗各二人,正二品,各掌户政及军政。
《漢語大詞典》:额兵(額兵)
清 八旗绿营兵。《清会典·八旗都统·都统副都统职掌一》:“边境无额兵者则换防。”《花月痕》第五十回:“此外 颜 林 所部四千,是 并州 额兵; 淮 南北陆师水师, 湖 南北精鋭,亦是平定后新设额兵。”
《漢語大詞典》:护军营(護軍營)
清 代禁卫军之一。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共八旗。营兵选八旗 满洲 、 蒙古 兵的精锐者充当。专司警跸宿卫、诸门的启闭和锁钥传筹等。 雍正 三年(1725年),又设 圆明园 八旗护军营,驻于该园周围。《清文献通考·兵二》:“ 天聪 年间,设巴牙喇营,为护军营之始。 顺治 初,详定营制,初以上三旗护军参领、护军校、护军等守卫禁门,下五旗各守王公府门,遇行围出征,则八旗一律分拨。 雍正 七年,始定八旗护军,均司禁卫。”
《漢語大詞典》:红白赏恤(紅白賞卹)
清 制,八旗官员家有红白事,按该员品级给予赏赐,谓之“红白赏卹”。
《漢語大詞典》:汉军八旗(漢軍八旗)
清 代八旗组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原指 满洲 入关前已投降 满洲 或被俘从事兵役的 辽东 汉 人及其子孙。 努尔哈赤 建立八旗之初,将所有户口不分种族都编入,所以在一旗内有 满 、 汉 、 蒙古 等族人。 天聪 五年(公元1631年)将各旗的 汉 人拨出,另编一旗,定名 汉 军。 崇德 二年(公元1637年) 皇太极 就降附的 汉 人组成 汉 军左右翼二旗。四年分建黄、白、红、蓝四旗。七年扩编为 汉 军八旗,与 满洲 八旗、 蒙古 八旗共同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
分類:八旗组织
《國語辭典》:八旗子弟  拼音:bā qí zǐ dì
比喻自恃地位优越,胡作非为又腐败无能的干部子弟。如:「离休的老干部可别把子女教成八旗子弟。」
《漢語大詞典》:旗学(旗學)
八旗子弟学校有八旗官学、八旗义学、八旗学堂三种。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 顾树森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清代的学校制度》:“中央设立的有一般性质的国子监及特殊性质的宗学、旗学、觉罗学、算学馆及俄罗斯学馆等。”
《漢語大詞典》:牛录额真(牛录額真)
清 代八旗基层组织牛录的统领官。 清 太宗 天聪 八年改名“牛录章京”。 顺治 十七年改称“佐领”。额真,满语“主子”的意思;章京,汉语“将军”的满语译还音。清史稿·博尔晋传:“ 太祖 初起兵,有挟丁口来归者,籍为牛录,即使为牛录额真,领其众。 顺治 间,定官名皆汉语,谓之‘世管佐领’。”亦作“ 牛录额贞 ”、“ 牛录厄真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牛录额贞、牛录章京皆即今佐领。”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 清 营的一个牛录厄真带领四个兵在石碑旁边等候,随即护送他们到三里外的 多铎 营中。”参见“ 牛录 ”。
《漢語大詞典》:牛录
(1). 清 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 满族 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清史稿·兵志一:“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以牛录额真领之。” 傅克东 《清代前期的佐领》:“佐领在满语中包括牛录(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和牛录额真(八旗基层单位的首领)二者而言……这种以血缘(族)和地缘(寨)而组成的牛录,最初只有十人,而牛录额真不过是十人之长(即‘什长’)。”
(2).借指 清 兵。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乱离:“乱兵纷入,父子分窜。女为牛录俘去。”
《漢語大詞典》:禁旅八旗
清 代驻防京师的八旗兵。有领侍卫府(统辖亲军)、八旗骁骑营、八旗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又有 圆明园 八旗护军营)、八旗步军营、内府三旗、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