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92,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79 80 81 82 83 85 86 87 88 下一页
却入生死
奉入龙华经
果界證入
拂迹入玄
法入
法华入疏
阿难入于钥孔
受戒入位
舍利弗目连先佛入灭
味入
恶生王生入地狱
香入
回大入一
信力入印法门经
佛类词典(续上)
佛经入中国却入生死
奉入龙华经
果界證入
拂迹入玄
法入
法华入疏
阿难入于钥孔
受戒入位
舍利弗目连先佛入灭
味入
恶生王生入地狱
香入
回大入一
信力入印法门经
佛经入中国
【佛学大辞典】
(故事)疑耀二曰:「世但知佛书,自汉明帝时,始入中国。不知秦之先,中国已有其书。隋经藉志曰:其书久矣流布,遭秦火之世,所以湮灭。又刘向列仙传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二人,已在佛经。又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口传浮屠经。此皆白马未入中国之前也。况明帝时,傅毅对帝所言,皆是佛书。使先此未有佛书,毅何从而得之。是明帝前,虽有其书,尚未盛行。自白马既来之后,其说乃盛耳。」宋朝类苑曰:「佛经之入中国,自竺法兰摩腾二师,以后汉明帝时暨至白马寺,首译四十二章经。历晋及十六国南北朝暨唐,皆有梵僧自五天竺来,及华人之善竺音者,迭相翻译。讫开元录,凡大小乘经律论圣贤集共五千四十八卷。至正元又别录新经二百馀卷。元和之后,译经遂废。太宗太平兴国初,有梵僧法贤法天施护三人自西域来,雅善华音,太宗宿受佛记,遂建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访得凤翔释清照,深识西竺文字,因尽取国库新贮西来梵夹,首令三梵僧诠择未经翻者,各译一卷,集两街义学僧评议,论难锋起。三梵僧以梵经华言对席读,众僧无以屈,译事遂兴。后募童子五十人,令习梵学,独得惟净者,乃江南李王之子,慧悟绝异,尽能通天竺文字。今上即位初,陈恕建议,以为费国家供亿,愿罢之,上以先朝所留意,不许。讫今所译新经论学,凡五百馀卷。自至道以后,多惟净所翻也。大中祥符四年,译众上言,请如元正造录,诏令润文官参知政事赵安仁与翰林学士杨亿同编修,凡为二十卷。乃降赐太宗所作释门文字,令编其名题入录。安仁等及释众再上表请御制释门文章,许之。六年三月,赐御制法音前集七卷,共论次其文理,以附于先皇之次,而冠于东土圣贤集之首。译经院置润文官。尝以南北省官学士充,中使一人监院事,译经常以梵僧,后令惟净同译经。梵学笔受二人,译缀文二人,评议二人,皆选名德有义学僧为之。」
(故事)疑耀二曰:「世但知佛书,自汉明帝时,始入中国。不知秦之先,中国已有其书。隋经藉志曰:其书久矣流布,遭秦火之世,所以湮灭。又刘向列仙传曰: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二人,已在佛经。又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口传浮屠经。此皆白马未入中国之前也。况明帝时,傅毅对帝所言,皆是佛书。使先此未有佛书,毅何从而得之。是明帝前,虽有其书,尚未盛行。自白马既来之后,其说乃盛耳。」宋朝类苑曰:「佛经之入中国,自竺法兰摩腾二师,以后汉明帝时暨至白马寺,首译四十二章经。历晋及十六国南北朝暨唐,皆有梵僧自五天竺来,及华人之善竺音者,迭相翻译。讫开元录,凡大小乘经律论圣贤集共五千四十八卷。至正元又别录新经二百馀卷。元和之后,译经遂废。太宗太平兴国初,有梵僧法贤法天施护三人自西域来,雅善华音,太宗宿受佛记,遂建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访得凤翔释清照,深识西竺文字,因尽取国库新贮西来梵夹,首令三梵僧诠择未经翻者,各译一卷,集两街义学僧评议,论难锋起。三梵僧以梵经华言对席读,众僧无以屈,译事遂兴。后募童子五十人,令习梵学,独得惟净者,乃江南李王之子,慧悟绝异,尽能通天竺文字。今上即位初,陈恕建议,以为费国家供亿,愿罢之,上以先朝所留意,不许。讫今所译新经论学,凡五百馀卷。自至道以后,多惟净所翻也。大中祥符四年,译众上言,请如元正造录,诏令润文官参知政事赵安仁与翰林学士杨亿同编修,凡为二十卷。乃降赐太宗所作释门文字,令编其名题入录。安仁等及释众再上表请御制释门文章,许之。六年三月,赐御制法音前集七卷,共论次其文理,以附于先皇之次,而冠于东土圣贤集之首。译经院置润文官。尝以南北省官学士充,中使一人监院事,译经常以梵僧,后令惟净同译经。梵学笔受二人,译缀文二人,评议二人,皆选名德有义学僧为之。」
却入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却来生死海而济度众生也。文句记五中曰:「却入生死之说,惊入火宅之喻。」大部补注六曰:「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吾又恣心入诸尘劳生死之内。」
(术语)菩萨却来生死海而济度众生也。文句记五中曰:「却入生死之说,惊入火宅之喻。」大部补注六曰:「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吾又恣心入诸尘劳生死之内。」
奉入龙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藏经之异名。
(经名)佛藏经之异名。
果界證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證入于佛果也。
(术语)證入于佛果也。
拂迹入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发迹入源。圆觉经曰:「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圭峰之圆觉略疏上科此文,谓为拂迹入玄。同钞四之一释之曰:「拂迹入玄者,为欲入生佛平等称性圆满究竟之法,故宜拂前垢净迷悟始终分限之迹也。」是指于法见执垢离垢等差,于人立众生菩萨等别之,因分可说教门谓之迹,指染净不二,生佛平等之一真法界谓之玄。此乃果分不分不可说之妙境,故名为玄也。佛今为使入此玄拂彼之迹,谓之拂迹。其要在去幻垢。佛之有教迹,为众生之有幻垢故也。众生之幻垢既去,即得拂迹,而入于玄。然观经玄义分记三转用此语曰:「果位难思,发迹入源。」发有拂之义,源有玄之义,故与拂迹入玄之语同也。但其意,指释迦要门施化利生之一切法为迹,指弥陀别意弘愿他力之法为本,舍要门之教迹,而归入于弥陀之弘愿,谓之发迹入源。
(术语)又作发迹入源。圆觉经曰:「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圭峰之圆觉略疏上科此文,谓为拂迹入玄。同钞四之一释之曰:「拂迹入玄者,为欲入生佛平等称性圆满究竟之法,故宜拂前垢净迷悟始终分限之迹也。」是指于法见执垢离垢等差,于人立众生菩萨等别之,因分可说教门谓之迹,指染净不二,生佛平等之一真法界谓之玄。此乃果分不分不可说之妙境,故名为玄也。佛今为使入此玄拂彼之迹,谓之拂迹。其要在去幻垢。佛之有教迹,为众生之有幻垢故也。众生之幻垢既去,即得拂迹,而入于玄。然观经玄义分记三转用此语曰:「果位难思,发迹入源。」发有拂之义,源有玄之义,故与拂迹入玄之语同也。但其意,指释迦要门施化利生之一切法为迹,指弥陀别意弘愿他力之法为本,舍要门之教迹,而归入于弥陀之弘愿,谓之发迹入源。
法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新作法处。意识所缘之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即意识所缘的境界。
【三藏法数】
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新作法处。意识所缘之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即意识所缘的境界。
【三藏法数】
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法华入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七卷,四明智威撮略天台之文句合入于本经者。
(书名)七卷,四明智威撮略天台之文句合入于本经者。
阿难入于钥孔
【佛学大辞典】
(故事)结集三藏时,阿难烦恼未尽,故迦叶牵出阿难于外,阿难坐禅经行,后夜疲极息卧,头未至枕,廓然得悟,为大阿罗汉。其夜叩门呼,迦叶言汝由门钥孔中来,即由钥孔中入。见智度论二,西域记九。
(故事)结集三藏时,阿难烦恼未尽,故迦叶牵出阿难于外,阿难坐禅经行,后夜疲极息卧,头未至枕,廓然得悟,为大阿罗汉。其夜叩门呼,迦叶言汝由门钥孔中来,即由钥孔中入。见智度论二,西域记九。
受戒入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佛戒,则入佛菩萨之法位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佛戒,便等于进入了佛菩萨的法位。
(术语)受佛戒,则入佛菩萨之法位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佛戒,便等于进入了佛菩萨的法位。
舍利弗目连先佛入灭
【佛学大辞典】
(传说)舍利弗目犍连二大弟子共闻佛告诸比丘言:却后三月,当入涅槃。不忍眼见世尊入灭,告佛已取灭。目连为宿业被执杖外道打杀。大方便报恩经五,贤愚因缘经五,记舍利弗入灭,且佛说其往昔因缘。增一阿含经十八说目连为执杖外道殴折,将入涅槃事,及舍利弗见之先取涅槃。又月光菩萨经说舍利弗目连二人告佛请入灭,佛为之说往昔因缘。上足二人告佛而入灭者,乃三世诸佛之通规也。增一阿含经十八曰:「舍利弗言:又我躬从如来闻此语,诸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后佛取般涅槃。」萨婆多论七曰:「舍利弗目连以不忍见佛泥洹,便先泥洹。以其先泥洹故,七万阿罗汉同时泥洹。」
(传说)舍利弗目犍连二大弟子共闻佛告诸比丘言:却后三月,当入涅槃。不忍眼见世尊入灭,告佛已取灭。目连为宿业被执杖外道打杀。大方便报恩经五,贤愚因缘经五,记舍利弗入灭,且佛说其往昔因缘。增一阿含经十八说目连为执杖外道殴折,将入涅槃事,及舍利弗见之先取涅槃。又月光菩萨经说舍利弗目连二人告佛请入灭,佛为之说往昔因缘。上足二人告佛而入灭者,乃三世诸佛之通规也。增一阿含经十八曰:「舍利弗言:又我躬从如来闻此语,诸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上足弟子先取般涅槃,然后佛取般涅槃。」萨婆多论七曰:「舍利弗目连以不忍见佛泥洹,便先泥洹。以其先泥洹故,七万阿罗汉同时泥洹。」
味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入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术语)十二入之一。
【三藏法数】
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恶生王生入地狱
【佛学大辞典】
(传说)毗奈耶杂事九曰:「佛记恶生王于七日后为猛火焚烧,堕在无间大地狱中。恶生闻之,大惧怖。苦母曰:如乞索婆罗门,入舍乞求,不得物时,欲使其家生种种不吉祥事。何况沙门乔答摩所有亲族,被王诛尽,宁无深重怨恨之言耶。随其恶心为咒诅耳。王若惧,则于后园中池水内造一柱楼,王应诣彼七日居住,日满后,方可入城。王便使造楼,将诸宫人及苦母升楼住。一夜过已,苦母白王言:大王,一夜已过,馀六夜过,当共入城。如是二三乃至七日。苦母言今日安稳可共入城中。时四面忽云起。诸宫人相谓曰:庄严结束,可往城中。有一女以日光珠安偃枕上自严饰。云去天晴,日光忽现,照触宝珠便火出,烧其偃枕。猛炎上腾,即烧楼阁。诸宫人等四散驰走,恶生苦母皆被火烧,身皆烂熟,俱大号叫,便堕无间大地狱中,受诸极苦。」涅槃经二十曰:「阿阇世王,复于前路闻舍婆提毗流离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琉璃王经曰:「佛言诸比丘:彼琉璃王,肆意恶逆,罪盛乃尔。却后七日,有地狱火,当烧杀之,现世作罪便现世受。大使奏谶,怪与佛同。王大恐怖,乘船入海,冀得自免。停住海中,至七日期尽,水中则有自然火出。烧船及王,一时灰灭。」楞严经八曰:「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传说)毗奈耶杂事九曰:「佛记恶生王于七日后为猛火焚烧,堕在无间大地狱中。恶生闻之,大惧怖。苦母曰:如乞索婆罗门,入舍乞求,不得物时,欲使其家生种种不吉祥事。何况沙门乔答摩所有亲族,被王诛尽,宁无深重怨恨之言耶。随其恶心为咒诅耳。王若惧,则于后园中池水内造一柱楼,王应诣彼七日居住,日满后,方可入城。王便使造楼,将诸宫人及苦母升楼住。一夜过已,苦母白王言:大王,一夜已过,馀六夜过,当共入城。如是二三乃至七日。苦母言今日安稳可共入城中。时四面忽云起。诸宫人相谓曰:庄严结束,可往城中。有一女以日光珠安偃枕上自严饰。云去天晴,日光忽现,照触宝珠便火出,烧其偃枕。猛炎上腾,即烧楼阁。诸宫人等四散驰走,恶生苦母皆被火烧,身皆烂熟,俱大号叫,便堕无间大地狱中,受诸极苦。」涅槃经二十曰:「阿阇世王,复于前路闻舍婆提毗流离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琉璃王经曰:「佛言诸比丘:彼琉璃王,肆意恶逆,罪盛乃尔。却后七日,有地狱火,当烧杀之,现世作罪便现世受。大使奏谶,怪与佛同。王大恐怖,乘船入海,冀得自免。停住海中,至七日期尽,水中则有自然火出。烧船及王,一时灰灭。」楞严经八曰:「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香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香,总嗅于鼻者。为十二入之一,故云香入。(参见:十二入)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参见:十二入)
【三藏法数】
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术语)香,总嗅于鼻者。为十二入之一,故云香入。(参见:十二入)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入之一。(参见:十二入)
【三藏法数】
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二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二处同。(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名入。但此十二入有内六入外六入之分。
┌一、眼┐
│二、耳│
┌内六入┤三、鼻├如五蕴所释
│ │四、舌│
│ │五、身┘
十二入┤ └六、意……即是识蕴
│ ┌七、色┐
│ │八、声│
└外六入┤ ├如五蕴所释
│九、香│
│十、味┘
│十一、触……诸大种及一分触
└十二、法……即受想行蕴无表色并无为
(虚空非择灭择灭真如)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三藏法数】
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名数)与十二处同。(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名入。但此十二入有内六入外六入之分。
┌一、眼┐
│二、耳│
┌内六入┤三、鼻├如五蕴所释
│ │四、舌│
│ │五、身┘
十二入┤ └六、意……即是识蕴
│ ┌七、色┐
│ │八、声│
└外六入┤ ├如五蕴所释
│九、香│
│十、味┘
│十一、触……诸大种及一分触
└十二、法……即受想行蕴无表色并无为
(虚空非择灭择灭真如)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三藏法数】
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回大入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回权大乘之心而归入一佛乘之法也。
(术语)回权大乘之心而归入一佛乘之法也。
信力入印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佛在普光法殿文殊师利请问清净初地之法,佛以六十馀种之五法答之。次问普贤菩萨,云何诸佛无障碍智乃至无障碍身?普贤叹其难知难见。文殊再请,乃具答之。
(经名)五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佛在普光法殿文殊师利请问清净初地之法,佛以六十馀种之五法答之。次问普贤菩萨,云何诸佛无障碍智乃至无障碍身?普贤叹其难知难见。文殊再请,乃具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