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92,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8 79 80 81 下一页
龙入紫虚
缕因针入
路入树烟
流光入怀
一生入妙觉
一超直入
二入
八除入
九入
十二入
入
入一切平等善根
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经
词典(续上)
龙蛇入腕龙入紫虚
缕因针入
路入树烟
流光入怀
佛类词典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一生入妙觉
一超直入
二入
八除入
九入
十二入
入
入一切平等善根
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经
《分类字锦》:缕因针入(缕因针入)
说苑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
《分类字锦》:流光入怀(流光入怀)
魏志管辂传清河王经去官还家辂与相见经曰近有一怪大不喜之欲烦作卦卦成辂曰爻吉不为怪也君夜在堂户前有一流光如燕爵者入居怀中殷殷有声内神不安解衣彷佯招呼妇人觅索馀光经大笑曰实如君言辂曰吉迁官之徵也其应行至顷之经为江夏太守
分类:卜筮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
【佛学大辞典】
(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之德名也。
(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之德名也。
一生入妙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所说。三论,唯识等他宗之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得至于佛位(妙觉),然天台以圆顿之妙觉,信之,行之,则于现在世中得自凡夫位一跃直达于妙觉之佛果。谓之一生入妙觉。
【佛学常见辞汇】
在此一生中即能登入妙觉之佛位。天台宗说三论唯识等各宗的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能达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圆顿妙觉,若信之行之,即能在此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跃而登于妙觉之佛位。他如密宗等亦主张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的。
(术语)天台宗所说。三论,唯识等他宗之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得至于佛位(妙觉),然天台以圆顿之妙觉,信之,行之,则于现在世中得自凡夫位一跃直达于妙觉之佛果。谓之一生入妙觉。
【佛学常见辞汇】
在此一生中即能登入妙觉之佛位。天台宗说三论唯识等各宗的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能达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圆顿妙觉,若信之行之,即能在此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跃而登于妙觉之佛位。他如密宗等亦主张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的。
一超直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顿速蓦直超入于本觉地也。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意,谓不屈著于他之教相言句,不依赖于念佛修忏,直彻见自己是何物,到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之真境也。永嘉證道歌有曰: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与所谓单刀直入同义。
【佛学常见辞汇】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术语)顿速蓦直超入于本觉地也。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意,谓不屈著于他之教相言句,不依赖于念佛修忏,直彻见自己是何物,到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之真境也。永嘉證道歌有曰: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与所谓单刀直入同义。
【佛学常见辞汇】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二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理入,众生深信本具之理性,于理无所疑,谓之理入。二行入,依理起行,依行入理,谓之行入也。金刚三昧经上曰:达摩所说有理行二入。夫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等一,与理冥符而无分别,寂然无为,名曰理入。行入则有四者: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冤苦之时,当念我往昔劫中,舍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之果熟,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此心生时,与理相应,是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二、随缘行,众生无我,皆缘业转,苦乐齐受,若受胜报荣誉之事,皆是过去宿因之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不增减,八风不动,冥顺于道,谓之随缘行。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谓之无所求行。四、称法行,性净之理名之为法,法体无悭贪,顺之而行檀,乃至法体明朗而无痴闇,顺之而行般若,如是称法而行六度,名为称法行。见少室六门第三门二种入。
【佛学常见辞汇】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鍊意志。
(名数)一理入,众生深信本具之理性,于理无所疑,谓之理入。二行入,依理起行,依行入理,谓之行入也。金刚三昧经上曰:达摩所说有理行二入。夫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则圣凡等一,与理冥符而无分别,寂然无为,名曰理入。行入则有四者: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冤苦之时,当念我往昔劫中,舍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之果熟,甘心忍受,都无冤诉。此心生时,与理相应,是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二、随缘行,众生无我,皆缘业转,苦乐齐受,若受胜报荣誉之事,皆是过去宿因之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不增减,八风不动,冥顺于道,谓之随缘行。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谓之无所求行。四、称法行,性净之理名之为法,法体无悭贪,顺之而行檀,乃至法体明朗而无痴闇,顺之而行般若,如是称法而行六度,名为称法行。见少室六门第三门二种入。
【佛学常见辞汇】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鍊意志。
八除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胜处之异名。八胜处之禅也。定能除去烦恼,故曰除,境观涉入,故曰入。仁王经上曰:「八除入,八解脱。」(参见:八背舍)
【佛学常见辞汇】
八胜处的别名。八胜处的禅定,能除去烦恼,故曰除,境观涉入,故曰入。
(名数)八胜处之异名。八胜处之禅也。定能除去烦恼,故曰除,境观涉入,故曰入。仁王经上曰:「八除入,八解脱。」(参见:八背舍)
【佛学常见辞汇】
八胜处的别名。八胜处的禅定,能除去烦恼,故曰除,境观涉入,故曰入。
九入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人之身上眼耳鼻各二,及口大便小便之九孔,由内流漏,曰九漏,由外通入,曰九入,又名九疮九孔。见行事钞中之二。
(杂名)人之身上眼耳鼻各二,及口大便小便之九孔,由内流漏,曰九漏,由外通入,曰九入,又名九疮九孔。见行事钞中之二。
十二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二处同。(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名入。但此十二入有内六入外六入之分。
┌一、眼┐
│二、耳│
┌内六入┤三、鼻├如五蕴所释
│ │四、舌│
│ │五、身┘
十二入┤ └六、意……即是识蕴
│ ┌七、色┐
│ │八、声│
└外六入┤ ├如五蕴所释
│九、香│
│十、味┘
│十一、触……诸大种及一分触
└十二、法……即受想行蕴无表色并无为
(虚空非择灭择灭真如)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三藏法数】
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名数)与十二处同。(参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根与六尘。与十二处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次五阴而办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名入。但此十二入有内六入外六入之分。
┌一、眼┐
│二、耳│
┌内六入┤三、鼻├如五蕴所释
│ │四、舌│
│ │五、身┘
十二入┤ └六、意……即是识蕴
│ ┌七、色┐
│ │八、声│
└外六入┤ ├如五蕴所释
│九、香│
│十、味┘
│十一、触……诸大种及一分触
└十二、法……即受想行蕴无表色并无为
(虚空非择灭择灭真如)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入即涉入之义。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一、眼入〕,谓眼根对色,即能见色,是名眼入。
〔二、耳入〕,谓耳根对声,即能闻声,是名耳入。
〔三、鼻入〕,谓鼻根对香,即能嗅香,是名鼻入。
〔四、舌入〕,谓舌根对味,即能尝味,是名舌入。
〔五、身入〕,谓身根对触,即能觉触,是名身入。
〔六、意入〕,谓意根对法,即能分别于法,是名意入。
〔七、色入〕,谓一切可见之色,而对于眼,是名色入。
〔八、声入〕,谓一切可闻之声,而对于耳,是名声入。
〔九、香入〕,谓一切可嗅之香,而对于鼻,是名香入。
〔十、味入〕,谓一切可尝之味,而对于舌,是名味入。
〔十一、触入〕,谓一切可觉之触,而对于身,是名触入。
〔十二、法入〕,谓一切可分别之法,而对于意,是名法入。
【三藏法数】
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三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门皆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为一,开心而为四,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次为迷于色偏重者开色而为十,合心而为二,立十二处。五根五境之十处,色也。意根法境之二处,心也。次为色心共迷者,开色而为十,开心而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与法境及六识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说见毗婆沙论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于胎藏界佛莲金之三部。为迷于心法者,说五蕴,表金刚部之智。为迷于色法者,说十二处,表莲华部之理(密教色属于法理),为色心双迷者,说十八界,表莲金不二之佛部。见秘藏记钞九。
【三藏法数】
(出婆沙论并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三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为色;开意之一根,为受想行识,令其细观于心,是为合色开心,故说五蕴也。
〔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十八界〕,界,即界限,亦隔别之义。谓此十八界,各有别体,义无混滥也。如来为色、心俱迷者,开为六根、六尘、六识,令其一一细观,是为心、色俱开,故说为十八界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术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三门,旧译曰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门皆为欲破凡夫实我之执而施设。为凡夫之迷执有偏颇,迷于心偏重者,合色而为一,开心而为四,立五蕴。色蕴之一,色也,后之受想行识,心之差别也。次为迷于色偏重者开色而为十,合心而为二,立十二处。五根五境之十处,色也。意根法境之二处,心也。次为色心共迷者,开色而为十,开心而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境之十界,色也。意根与法境及六识之八界,心也。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说见毗婆沙论七。法界次第上之上。密教以之配于胎藏界佛莲金之三部。为迷于心法者,说五蕴,表金刚部之智。为迷于色法者,说十二处,表莲华部之理(密教色属于法理),为色心双迷者,说十八界,表莲金不二之佛部。见秘藏记钞九。
【三藏法数】
(出婆沙论并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论云:若迷心不迷色,则合色开心,数为五蕴;若迷色不迷心,则合心开色,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则心色各开,数为十八界。如此开合说者,为令众生于所迷处,委细而观,故有三科不同焉。
〔一、五蕴〕(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为色;开意之一根,为受想行识,令其细观于心,是为合色开心,故说五蕴也。
〔二、十二入〕,入,涉入也。谓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及以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为十二入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三、十八界〕,界,即界限,亦隔别之义。谓此十八界,各有别体,义无混滥也。如来为色、心俱迷者,开为六根、六尘、六识,令其一一细观,是为心、色俱开,故说为十八界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悟真理谓为入。大乘义章一曰:「證会名之为入。」【又】解知事物曰入。无量寿经上曰:「入众言音。」净影疏曰:「入谓解也。」【又】根境互相涉入而生识,谓之入。如十二入。新译言十二处。大乘义章八末曰:「根尘互相顺入亦名为入。」止观五曰:「入者涉入。」【又】二入(参见:本条。十二入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悟了真理的意思。
(术语)悟真理谓为入。大乘义章一曰:「證会名之为入。」【又】解知事物曰入。无量寿经上曰:「入众言音。」净影疏曰:「入谓解也。」【又】根境互相涉入而生识,谓之入。如十二入。新译言十二处。大乘义章八末曰:「根尘互相顺入亦名为入。」止观五曰:「入者涉入。」【又】二入(参见:本条。十二入见三科)
【佛学常见辞汇】
悟了真理的意思。
入一切平等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回向之第六位。(参见:回向)
(术语)十回向之第六位。(参见:回向)
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佛学常见辞汇】
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普遍到法界中去。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佛学常见辞汇】
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普遍到法界中去。
回向
【佛学常见辞汇】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名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名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入一切佛境智陪卢遮那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證契大乘经之异名。
(经名)證契大乘经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