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650,分244页显示  上一页  177  178  179  180  181  183  184  185  18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俞晖(国光 小泉居士 )
张用光
郑光宙(道夫 )
周有明(光甫 )
朱恕(光信 )
朱重光(继文 )
邹光大
左光霁
左光先
胡广(光大 晃庵 文穆 靖 )
陈敬宗(光世 澹然居士、休乐老人 文定 )
蔡光亲
冷遂南(光远 )
孙继宗(光辅 会昌伯 荣襄 )
兰茂(廷秀 止庵、和光道人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俞晖,字国光,号小泉居士,无锡人。子宪,辑明百家诗者。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郑光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道夫。师事王敬臣,尽得其传。敬臣晚年常劝来受业者往从光宙,由此生徒日盛,学者称“拱山先生”。有《周易管窥》。

人物简介

简介
周有明,字光甫,江阴顾山人,著《寒塘集》。
朱恕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扬州府泰州人,字光信。以樵薪养母。听王艮讲学,津津有味,每樵必至阶下听讲。学使胡直召之不往,乃以事役之。恕短衣徒跣入见,直与之成礼而退。
朱重光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浮梁人,字继文。以资选任经历。善画喜鹊。相传数十年后,有彭生家粘其画鹊于壁,群鹊忽来聚噪,其妻怪而焚之。其写生入神一至于此。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安庆府桐城人。兄左光斗遭迫害至死,魏忠贤仍令抚按追“赃”,光霁坐累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安庆府桐城人。左光斗弟。由举人官御史,巡按浙江。镇压东阳许都起事。福王时,反对起用阮大铖。后大铖得志,欲捕光先,因缇骑追索不得而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0—1418 【介绍】: 明江西吉水人,字光大,号晃庵。胡子祺子。建文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成祖即位,广迎附,擢侍讲,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两从成祖北征,以善书,每勒石,皆令书之。卒谥文穆。有《胡文穆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光大,庐陵人。建文庚辰赐进士第一,更名靖除翰林修撰永乐中直内阁复今名历文渊阁大学士赠少师礼部尚书谥文穆有晁庵扈从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四
广字光大,吉水人,知府子祺子。建文庚辰第一人及第,更名靖,授修撰。永乐初,直内阁,复名广。历侍讲、侍读、右庶子、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进文渊阁大学士。卒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洪熙初,加赠少师。有(《文穆集》二十卷。 (《东里集》:文穆为文,援笔立就,顷刻千百言,沛然行云流水之势。赋诗取适性情,近体得盛唐之趣。工书法,行草之妙,独步当世。 (《翰林记》:永乐十八年,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大臣有阴主之者,学士胡广献《却封禅颂》,上遂止。 《艺苑卮言》:胡文穆善真行草,名不及解大绅,而遇过之,北征诸镇皆其勒石。 《金陵琐事》:大学士胡公广《冬至后六日扈从猎龙山同蹇尚书金谕德游牛首山佛窟寺》诗云:「晓从銮舆出九关,偶寻牛首共跻攀。南唐古寺留碑在,西蜀高僧度锡还。百尺岩龛出鸟上,半空钟鼓隔人间。暂游已觉尘缘寂,到此方知佛窟闲。」注云:「寺有南唐孙忌撰碑尚存。」馀因此诗遍寻之山中,无此碑。 《国史唯疑》:「永乐四年,集儒臣及修书秀才数十人于丹墀内,同赋《白象诗》,胡广第一。 《田按:光大诗和平蕴藉,西杨称其近体,尚非溢美。)
维基
胡广(1369年—1418年),一名靖,字光大,号晃庵,谥文穆,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吉安路吉水州(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建文二年庚辰科状元,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建文元年(1399年),胡广中式江西乡试第二名举人,同乡王艮为解元。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与王艮同赴金陵春闱,殿试后,试官议定王艮夺魁,但因王艮其貌不扬,被建文帝黜为第二名(榜眼)。当时正值靖难之役,胡广的文章中有“亲藩陆梁,人心摇动”语,因此被建文帝钦点为庚辰科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并赐名靖,授翰林院修撰。燕王朱棣攻入应天府时,王艮、胡靖、解缙、吴溥四人聚会,胡、解各有慷慨陈词,独王艮哭泣不言;吴溥之子吴与弼以为胡靖会身殉建文帝,但吴溥认为只有王艮会殉死,他的话还没讲完,却听到胡靖大声对家人喊叫:「外面很喧闹,小心看好猪啊。」吴溥说:「连一只猪都舍不得,难道舍得生命吗?」不久,王艮自杀,胡靖、解缙迎附朱棣。胡靖升为侍讲,改侍读,恢复原名广。之后再升右春坊右庶子,进入内阁。永乐五年,晋升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此后明成祖北征,其与杨荣、金幼孜跟从,每次召入帐殿时,有时会谈至深夜。其善于书法,每次勒石刻碑时,均命胡广书写。永乐十二年,他再次跟随朱棣北征,当时皇孙朱瞻基亦跟随,朱棣命他与杨荣、金幼孜在军中给朱瞻基讲经学史学。永乐十四年,进入文渊阁大学士。当时朱棣做法会祈福,胡广献上《圣孝瑞应颂》,朱棣作佛曲命宫中歌舞和之。而礼部郎中周讷请封禅,胡广进言劝阻,于是朱棣下令禁止。胡广并呈上《却封禅颂》,得到朱棣的喜爱。明成祖曾在筵席时,提到解缙与胡广是同乡、同学兼同事,关系很密切,要求胡广把未出世的女儿嫁给解缙之子解祯亮。但解缙死后解祯亮被流放到辽东,胡广就想解除婚约,女儿大怒,割耳朵发誓道:「薄命的我这婚事,是皇上主婚的,是父亲大人当面答应的。毁约的话我只有死,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了。」等到解家被赦免,其女仍旧归嫁解祯亮。胡广做事缜密,在皇帝面前所听的言行内容,其出来后不予告人。其做事也颇为持大体。其赴母丧归朝后,皇帝问其百姓安居之事。其对答道:“百姓生活安居,但是郡县官吏仍然穷治建文年间奸党之事,其所牵连的亲属分支太广,以至百姓为之疾苦。”朱棣随后采纳其言。永乐十六年(1418年)去世。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文臣得谥号,自胡广始。当时还丧经过南京,太子朱高炽为其致祭。次年,授其子胡穜为翰林检讨。明仁宗即位后,加赠胡广为太子少师。南明弘光帝夺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7—1459 【介绍】: 明浙江慈溪人,字光世,号澹然居士,又号休乐老人。永乐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宣德初转南京国子监司业,进祭酒。以师道自任,立教条,革陋习。致仕归,卒谥文定。德望文章,名闻天下,为士林所重。预修《永乐大典》、《五经四书大全》等,有《澹然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九
敬宗字光世,慈溪人。永乐甲申进士,选庶吉士,授刑部主事。擢翰林侍读,改南国子司业,迁祭酒。卒赠礼部侍郎,谥文定。有〈澹然居士集》十八卷。 (陈子龙《明诗选》:文定诗典质和平,盛世之风。 田按:光世学行为六馆师表,与李祭酒时勉称南陈北李。中官王振欲纳交光世,求书程子《四箴》,署名而已。官大学二十馀年,诸生多位卿贰,独久不调,意豁如也。向推其应制诸作,馀谓五字诗尤冲澹有韦、柳遗意。)
维基
陈敬宗(1377年—1459年),字光世,浙江慈溪(今宁波市)人,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与北京国子监祭酒李时勉并以「贤祭酒」知名,称「南陈北李」。陈敬宗于永乐二年(1404年)中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后授为刑部主事、翰林侍讲、南京国子监司业。宣德九年(1434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立教方严,为士林所重。景泰元年九月,与尚书魏骥同致仕。天顺三年(1459年)五月卒,年八十三。后赠礼部侍郎,谥文定。
蔡光亲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蔡光亲,浙江乐清县人,同进士出身。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进士,授福建福清县知县。

人物简介

维基
冷遂南(1405年—?年),字光远,四川重庆府合州铜梁县人。宣德四年(1429年)己酉科四川乡试第一名举人。宣德五年(1430年)联捷庚戌科进士。历官主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5—1479 【介绍】: 明山东邹平人,字光辅。孙忠子,宣宗章皇后兄。宣德时为锦衣卫指挥使。景泰初,进都指挥佥事,袭父爵会昌伯。天顺改元,以夺门功进侯。督五军营戎务,兼掌后军都督府事,明代以外戚典兵者自是始。宪宗即位,复督十二团营。朝有大议,必继宗为首。卒,谥荣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7—1476 【介绍】: 明云南嵩明人,字廷秀,号止庵、和光道人。通经史术数之书。曾以方略佐兵部尚书王骥攻麓川。有《韵略易通》、《滇南本草》、《兰隐君集》等。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三
茂字廷秀,杨林人。洪武中布衣。有《止庵吟稿》、《山堂杂稿》。 (袁文典《明滇南诗略》:杨升庵诗云:「兰叟和光卧白云,贾生东每挹清芬。何人为续嵇康传?题作杨林两隐君。」和光,止庵别号,东每名惟孝,亦能诗。 田按:滇自汉通西南夷后,张叔、盛览、尹珍、许淑诸人号为才杰。吾黔与滇接壤,长通、道真、遥遥名德,互相矜重,牁牁母敛,人各异说,既无碑志之录,又无琬琰之编,两地人士,共为俎豆。斯笃论已。袁文典《滇南诗略》谓《渡澜沧》、《白狼王》等歌为滇南韵语之始。考《渡澜沧》为行路所作,不必滇人也。《白狼王》歌言语侏离,译其文字,殆经润色。考南诏篡蒙氏,改国号曰大长和,同光三年,使人布燮来贡,作《思乡》诗曰:「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此真滇诗也。有明肇兴,声教斯广,《洪武实录》所纪,云南岁贡国子生入监读书者,衣钞有赐。余检程原道《巽隐集》有《送太学生段汝霖序》云:「段焚大姓也,有澍其名,汝霖其字者,以经生充贡大学,归省其亲。中原礼义之邦,名门子孙若汝霖者,甚不多见。不图得见斯人于殊邻绝䣊之地,奚啻百鸟之孤凤耶!」原道誉之如此,惜其著述不传于世。廷秀家世杨林,杨林于明初为县,隶嵩盟州。升庵诗所谓杨林隐君也。所著有《元壶集》、《监例折衷》、《经史馀编》、《安边策》、《条止庵吟稿》、《山堂杂稿》,今皆不传。金马碧鸡之乡,蜻蛉螳螂之域,采明诗者,当以廷秀数诗为西南雅音之首矣!)